书城文化云阳风情录
15630600000014

第14章 民风民俗(4)

陆羽的《茶经》是全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它认为,最初的茶树生长在我们古巴蜀的崇山峻岭的原始森林里,都是野生的,后来经过先民驯化栽培以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树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高山出名茶,就因为高山云雾多,散射光多,湿度大,或是昼夜温差大,这有利于茶叶有效物质的积累。云阳地处秦巴山脉之间,山翠水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很适宜茶树的生长,是重庆乃至全国有名的优质茶叶基地。沙市镇出产的三峡相思茶,蔈草乡出产的岐阳秀芽、磐龙银针等茶叶,多次被评为全国名优茶。

岐阳茶园位于向阳山坡,冬日可避免寒流,夏日有遮蔽骄阳的林木,土壤则是石灰岩且富有腐殖质,十分肥沃,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当然能孕育出三峡一绝的好茶。茶扎根深山,朝吸晨露晚陪明月,躲开了喧嚣与浮华,一派悠然自得。在“一生为墨客,几世成茶仙”的文人看来,好山好水好茶,茶是天地间的灵物。

不论是生活在云阳本地的文人墨客、隐者高士,还是外地来云阳的诗书名家,都喜欢选一眼山泉水,泡一壶云阳本地的高山云雾茶,在空廓、宁静、清凉的境地细细品味茶香。“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那杯中泛起的碧绿,流淌出来的蕴意,涤去了他们心中的苦寂,似乎把人带到了翠微深处,云山古刹的诗化境界。

云阳虽然出产好茶,但一直以来种植规模很小。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茶叶的种植才引起了云阳人的高度重视,全县各地都掀起了开荒种茶的热潮,茶叶种植规模迅速扩大,茶叶成为云阳县十大出口商品之一。

1965年,全县商品茶叶收购仅为260担,自70年代以后,政府重视茶叶生产,连续十余年鼓励开荒种茶,茶叶产量逐年上升,到80年代初期,全县年产茶叶近万担,年收购总值达70多万元,品种主要为绿茶,分炒青、烘青和晒青三类,是加工素茶、花茶和其他名贵茶叶的原料,主要调进万县地区茶叶进出口公司,本县加工的烘青“三峡花茶”和旅游花茶,被四川省外贸部门评为优质茶。此外,还生产边茶和红碎茶。边茶由外贸公司调重庆、成都、雅安等地外贸中转站,红碎茶直接调到万县地区外贸部门以供出口。

云阳人爱喝茶的习惯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云阳人在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品饮之中,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已独树一帜。因茶而形成的文化,已经无孔不入地浸透在人们的生活中。

资料记载,在云阳的历史上,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茶馆,饮茶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礼仪习俗,与茶的冲泡方法、品茗讲究溶合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品茗艺术。

中国人喝茶并不仅是为了解渴,特别是文人,是喝一种心境。中国宋代的时候就有一个说法,在几种条件下是不能喝茶的。比如说没有好的朋友不喝茶,没有好的环境不喝茶,没有好的器具不喝茶,没有好的水不喝茶,没有好的茶也不喝。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生活中有茶,可以轻啜细品;生命中有茶,可以尽情享受。品茶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悟化,此中的审美情趣也是很特别的,精茶、真火、活水、妙器、闲情,缺一不可。

在冲泡功夫茶时,我们选择水质清冽的山泉水,然后进行温杯,这是为了提高茶叶的香气。接下来是投茶,茶叶以一比五十的比例冲泡,一克茶用五十毫升的水。投茶以后,根据杯的大小,倒入一定数量的水进行浸泡,目的是为了舒展茶叶,使茶汁迅速地浸出,最后用85℃的水来冲泡茶叶。冲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凤凰三点头,也就是从下至上三次拉滚。另一种是高山流水,就是把壶提高直冲。凤凰三点头和高山流水两种冲泡方式,都是为了使茶叶在水中翻滚以后,迅速泡出茶汤和散发出茶的香味。在倒入开水的时候,一般倒至七分满,也称之为“七分茶三分情”。在品饮中,也要注重一看二闻三品味。

只是较之古人,现代人身处喧闹嘈杂的都市,浮躁之心难免有之。以此心境品茶,当然火候不足,达不到真境。

生活在茶乡的云阳人视茶如宝,以茶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用茶来敬客,也就体现了云阳人热忱好客、真挚淳朴的传统美德。盛唐时期,以茶宴请、款待宾客,更被视为清雅风流的待客方式。

到了明清时期,云阳的茶馆多开设在市井中心、河埠码头等交通集散地,逐渐与戏曲曲艺相结合,人们可以在喝茶的同时欣赏到表演。清末民初,由于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茶馆又演变为各行各业聚会,或者是洽谈生意的地方。也有一些手工艺者和打零工的人,特地到茶馆寻找雇主。在当时的云阳、云安等中心集镇,甚至不同的行业各有不同的茶馆。解放前,在云阳小河口码头一带,就有茶馆十多家。人们主要是聚集在茶馆里聊天听书,因为没有新闻媒体,茶馆成为人们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曾几何时,茶馆在云阳销声匿迹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式麻将馆,还残存着一些旧时茶馆的记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茶馆作为一种文化时尚,才重新出现在云阳县城。

在紧张而嘈杂的现代城镇,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茶馆的重新出现,带着一丁点儿怀旧,带着一丝悠闲,也带着几许人情味。在这些新兴的茶馆里,古朴清雅的桌椅,精致考究的各式茶具,舒展悠扬的古乐声声,在闹市里营造出一种安详、幽雅的品茶环境。此时,约上三五好友,沏一杯清茶,在这优美的轻音乐声中,任由思绪纷飞,把城市的喧嚣、生活的烦躁抛于脑后,为心灵寻找一份难得的幽静。

“吸山涧而得林泉幽意,握小盏而容日月乾坤”。茶之所以能在云阳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其生命力在于它纯乎自然的秉性。从茶文化中折射出来的风俗美、艺术美和思想美,广泛地渗透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云阳桃片糕

云阳县地处长江三峡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而最能体现云阳人吃的精细和特色的,毫无疑问是云阳桃片糕了,它以独特的风味,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驰名于巴蜀,畅销于全国。

云阳桃片糕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起源于唐代。当时取名糯米糕,以上等糯米,经选筛、淘、炒、夜露、铺地发汗、磨粉合糖搓拌蒸炖、切片而成。

相传,发明桃片糕的为一民间八旬老人,因牙齿坏了,又身患肠胃病,得知糯米补中气,便摸索做成既不用牙咬好消化,又能治病的糯米糕来,老人经常用此糕充饥,数月病情确有好转,之后一次做几十公斤,存放罐内密封可管半月不变硬。

诗圣杜甫客居云阳时,对本地食品多有品尝,尤对云阳桃片糕偏爱有加。据说,他还因为吃了云阳桃片糕,治好了困扰他多年的胃病。在云阳生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大量赞美云阳的诗篇。

明清时期,云阳县城几家杂食糖果店,开始引用民间做糯米糕的原料、工艺生产此糕。在生产工艺上又作了一些改进,改糯米夜露为铺地吸潮发汗,改木箱蒸为锡箱小灶蒸炖,并加饴糖、桃仁搓拌,生产的糕似如玉带,取名“玉带糕”。

“魏长远、宋瑞兰、左天禄、彭宜太制玉带糕尤精,以米粉合糖及胡桃仁为之,切片如纸,又名桃片,味极醇美,为土产名品,过县门者必购之。邻县仿制不逮也。数百年魏左易主,彭宋尚袭其业”。

这是民国《云阳县志》中有关云阳桃片糕的一段记载。到了民国时期,云阳生产桃片糕的作坊几乎遍布全县,仅云阳县城就有瑞兰斋、人和斋、天福斋等18家生产桃片糕的店铺。

此时的桃片糕生产,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加工工艺都越来越讲究,原料以精选的上等糯米、白糖、饴糖、核桃仁、猪化油、麻油、香料等为主,要经过选米、淘米、炒米、粉碎、润粉、拌糖、配料、做糕、静置、切片等十多道复杂的工艺流程。而在加工中所形成的经验、技巧,都是通过师徒关系一代一代地往下流传,很多店铺甚至把桃片糕秘方当做传家之宝,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当时的云阳,食品行业竞争十分激烈,要做到独树一帜,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瑞兰斋老板宋小雅继承祖业之后,特意请来了茶点名师,对桃片糕的生产工艺再次进行了改进。他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原玉带糕的基础上,又增加蜜玫瑰、蜜桂花、橘红、冬片、柚丝等原料,终于制成了“细腻油润,甜美酥松,爽口易化”的“瑞兰斋”桃片糕。

那时做生意都是私人的,你在做我也在做,发展多了,但是最出名的还是瑞兰斋,无论船行上下都要买瑞兰斋桃片糕。

公元1930年,云阳斋杂糖果业同业公会成立,蒋哲吾出任主席,之后经营糖果糕点的商号有增无减。到抗日战争时期,下江外籍客商和难民流寓云阳县甚多,促进了糖果糕点的生产和销售,桃片糕日产达300公斤左右,云阳桃片糕在长江沿线一带名声大噪。

解放后,为大力发展这一历史悠久的特色产品,云阳县成立了糖果加工厂,设立专门车间从事桃片糕生产。所生产的桃片糕一直沿袭着瑞兰斋的配方,并以此作为商标出售。

一直以来,云阳桃片糕以其柔软香甜,营养丰富,利于消化,补肾润肺的功能而饮誉全国。1984年,为适应生产和销售需要,云阳县糖酒公司新建了一座年产500吨桃片糕的食品厂,设立了标准化的仓库、粉碎车间、炖糕车间、切糕车间、饴糖车间、锅炉车间、化验室,云阳桃片糕的质量和信誉迅速提升,在本县乃至周边省、市、县销售量大增。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糖果市场竞争加剧,云阳桃片糕生产一度出现萎缩,一些生产厂家纷纷关门歇业。“瑞兰斋”牌商标于2001年正式通过国家商标局续转到云阳县前进食品厂。

数百年来,云阳桃片糕生产一直沿袭着老式手工操作,糕点多以手搓木模成型,刀切灶蒸为糕。如今,云阳县前进食品厂除从外地引进电动全自动化切糕机外,其余工序基本上仍旧是沿用的手工操作方式。

桃片糕工艺确实独特,若要是通过机器加工后,它原有的质地,细腻的口感就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吃起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这个厂现在仍坚持用手工来做。今年83岁的王隆贵老先生,一生都在从事云阳桃片糕的研究,为让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他对云阳前进食品厂所继承的“瑞兰斋”配方进行了改良创新,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秘方,根据这一配方生产了不同口味的“王大汉牌”桃片糕,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2004年,云阳县前进食品厂生产的“王大汉”、“瑞兰斋”桃片糕顺利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荣获国家科委“新产品、新技术”金奖,万州名优特产品、消费者喜爱商品等称号。

今天,云阳桃片糕不再只是人们充饥的食物,而早已变成饱含着情感和希望的精神食粮了。特别是对于一个即将远行的云阳游子来说,是治疗思乡病的很有效的办法之一,莫过于在他离开故乡以前时,往他行囊里放上一包云阳桃片糕。无论走到哪里,吃上一片故乡的桃片糕,就足以让思乡之情得到慰藉。

从无数春秋中一路走来的云阳桃片糕,今天还是以它原真、本色的风味,让后人一饱口福。它不仅是人们理想的旅游休闲食品,更是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