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国远征军
15630200000068

第68章

“你们还是老一套的心理,似乎有了飞机、坦克、大炮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史迪威有些激动地对蒋介石说:“中国军队的软弱固然有缺少武器装备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并不在此。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彻底地重新整顿陆军部队。”在所有场合从不离蒋介石左右的宋美龄,看出了史迪威的不满。她走过去,坐到史迪威身边,似乎很真诚地说:“你的计划是很好的,但是很多中国军队还存有地方派系色彩,平时裁军尚且会酿成风潮,在目前战争条件下,采取这种断然措施,委员长不能不考虑政治上的某些影响。”史迪威回答说:“这些问题,以我在中国多年的观察,当然心里有数。但是,现在有美国站在委员长一边支持他,我们不应因为一些小小的顾虑,而轻易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蒋介石和宋美龄窘迫地笑一笑,表示出无可奈何的神情。最后,蒋介石还是作出了让步,他同意以罗卓英代替杜聿明,作驻印军的主管行政和军纪的副司令长官,由史迪威担任驻印军司令长官并负责训练工作。他甚至还决定了空运部队去印度接受训练-因为他要史迪威实现他提出的一揽子要求:美国必须保证向中国提供500架飞机;驼峰航线保证每月运进中国5000吨物资,以实现对日本的反攻。

蒋介石提出这样的条件,是由于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陈纳德向他大胆作出的许诺:如果他能掌握500架飞机,再给他指挥整个战区空军的权力,他就能够切断日军的海上运输线,掌握缅甸和印度支那的制空权,消除日军对印度的威胁,保卫通往中国的“驼峰航线”,保证为这500架飞机提供燃料和弹药,使日军的整个战争系统陷于瘫痪,当日军消耗到一定程度后,中国地面部队就可以向日占区发动最后的猛攻。

陈纳德的理论对蒋介石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只要美国的空军力量得到加强,用美国飞机,用美国飞行员,扔美国制造的炸弹,就没有必要去整编军队和影响各个集团的利益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平衡可是蒋介石实现控制权力的基础。

事实上陈纳德的志愿航空队的确战果辉煌,击落了许多日本飞机,也使重庆免除了轰炸之虞,对中国的抗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陈纳德在中国影响的飞速提升,他与蒋介石夫妇的私人感情也急剧升温,他们甚至在美国方面为陈纳德积极活动运作,帮助陈纳德领导的志愿航空队从第10航空队里单独地分立出来了,陈纳德本人也从一个退役的空军上尉成为了空军准将。

蒋介石夫妇大概感到这样的感情笼络法对拉拢史迪威一样有效。于是,宋美龄姿态十分妩媚的对他说:“我们保证让你成为一名四星上将。”史迪威愤怒之极,恨恨的咕哝着:“真是见鬼!竟会想出这样的方法来收买我。”在以后的几天里,史迪威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心情却愈加困惑和苦闷。

他不由得想到:“我下一步该怎么办?是袖手旁观,还是辞职而去?”双方压在心底的怒火,终于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而轰然引爆了。6月21日,德军隆美尔占领了利比亚的托布鲁克,冲到了英军占领的埃及亚历山大港门口,中东面临落入德军之手的险境之中。在这十分紧要的情况之下,布里尔敦的第10航空队的重型轰炸机和空运司令部的运输机,连同飞行人员全部紧急转向埃及。一批前往中国的B-24重型轰炸机已经由美国本土飞抵苏丹的喀土穆,也立即转向飞去支援英军。而美国方面把向蒋介石通报这一重要临时变动情况的任务交给了史迪威。

没有事先的商量,进行了才告诉蒋介石,史迪威深知自己如同手里捏了一枚烧红的炭丸,对极端注重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但是军令如山,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见蒋介石。

果然,一通盛怒后的蒋介石向史迪威提出了以三项要求为内容的最后通牒,要史迪威立即向美国政府转达:一是要求美国立即派遣3个师到缅甸前线作战,二是美国政府向他提供500架飞机及零配件,三是从8月份起美国保证每月经由“驼峰航线”向他提供5000吨物资。除了最后通牒,还有一份中国政府退出盟国的正式文件。史迪威见事关重大,立即把蒋介石的威吓一并转告了美国政府。这一招并未达到蒋介石预期的目的,美国政府明确拒绝了他的要求。不久又发生了关于两架运输机使用权的争执,蒋介石直接要求罗斯福召回史迪威,遭到罗斯福毫不留情的回应。罗斯福肯定史迪威首先是代表美国的利益,然后才是蒋介石的参谋长,不论是换了谁都不能改变这种职权的设置。蒋介石满腔悲愤,只好集中地冲着史迪威发泄。

从那以后蒋介石对史迪威的猜疑与日俱增,撤换史迪威的念头开始在蒋介石的头脑中不断地强化。

史迪威也有自己落入了某种阴谋诡计的圈套之中的感觉。为了缓解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紧张气氛,罗斯福总统派自己的特使劳克林·居里前来中国,对蒋介石进行安抚。

但是美国政府的确没有向中国战区提供更多的战争物资的打算,中缅战区的优先权甚至排在了加勒比地区之后。史迪威在这种情况之下所能做的只能是单枪匹马地去说服中国军队进行改革和战斗。

3萧玉午休后起来,刚刚拿上脏衣服到外面去洗,便听见苏桂贞在门口大声喊她:“萧玉,过来一下,有人找你。”萧玉心里想,谁会来找我呀?还没走到门口,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叫声:

“萧玉!”“小冬哥!”萧玉又惊又喜,激动得大声叫了起来,“我听小曼说,你不是执行啥重要任务去了吗,怎么会突然跑到这里来了?”徐小冬说:“长官回重庆开会,我作为随从人员就跟着他回来了。”萧玉得意地给苏桂贞介绍:“李队长,他叫徐小冬,中央陆军大学的高才生……哦,就是前次来找过我的那个《正气报》的女记者徐小曼的亲哥哥。”听她这么一嚷,苏桂贞和卫兵也都对这位气宇轩昂,开着美式小吉普车前来看望萧玉的年轻的军官高看了一眼。

萧玉这才注意到,徐小冬好像带了点儿酒意,满面红光四射,眼神也有些儿迷离。

萧玉兴奋地说:“小曼到缅甸战场当战地记者去了,我读过她发表在《正气报》上的一篇长篇报道哩。程嘉陵也在缅甸,小曼在文章里把他如何开着装甲车打下一架日本鬼子飞机的经过写得又紧张,又感人。”徐小冬说:“我运气不好,小曼到梅苗那天,我恰恰陪长官到曼德勒开会去了。等我回到梅苗,才听说小曼已经和程嘉陵,还有著名的大记者白益老师一起到前线采访去了。”萧玉说:“小冬哥,前次要不是小曼告诉我,我还不知道你去了缅甸哩。”徐小冬说:“我和程嘉陵恐怕算是最早进入缅甸执行秘密任务的中国军人了,当然,现在已经不需要保密了。告诉你吧,我和嘉陵执行的所谓秘密任务,就是到仰光组织爱国华侨和日本人干。”苏桂贞和哨兵立即凝视着徐小冬,眼中溢满了崇敬之情。萧玉大喊道:“小冬哥,那,你在缅甸看见高军武没有?”徐小冬笑了:“我要没看见高军武,就不会跑到你这里来了。我今天来,一是向你报个平安,二是要告诉你,高军武见我后的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详详细细地打听你的消息。我说了一点,只可惜,知之甚少,让高兄好不遗憾。”萧玉又欢喜又害羞,红臊着脸蛋儿一把拉开车门,往副驾驶位上一坐,说道:“走吧,小冬哥,我们另外找个地方再慢慢聊。”苏桂贞叫了起来:“呃,萧玉,你咋这么自私啊?中国远征军打仗的事,让我们这些当兵的也听听,长长士气嘛!”萧玉扭头叫道:“对不起了,我的好队长,回来我再慢慢讲给你一个人听。”徐小冬一踩油门:“去哪儿?”萧玉担心地问:“你酒上脸了,能开车么?”徐小冬摆摆手:“没事,我刚才不直接从酒店把车开到这里来了么。”“去沙丽文吧,小冬哥,我应当请你喝咖啡。”吉普车一溜烟向着海棠溪码头而去。萧玉迫不及待地问:“小冬哥,我要你快些离开战干团,就是想请你多给我讲讲高军武的情况,你快说呀,高军武现在怎么样了?他在缅甸的啥地方?这么久了为啥也不给我写封信呀?”徐小冬说:“你看你一开口问题一长串,我咋个回答你?我和高军武虽然都在缅甸,也就只是在皮尤河阵地上和仁安羌见过两面。我不但见到了高军武,还在仁安羌见到了小曼和白益。高军武的消息嘛,我当然还是晓得一些的,他们军部特务大队在同古撤退时为全师担任掩护,和戴安澜的第200师跑散了,遇上了孙立人手下的113团。就和他们呆在了一起。程嘉陵开着装甲车护送小曼和白益去第200师采访时,在途中遇到日本飞机来袭,嘉陵打落了一架日本飞机后,几个人阴差阳错地跑到了113团,在那里碰见了高军武和邵青阳,后来他们又一起随113团赶赴仁安羌解救被围英军。战斗结束后,我和程嘉陵赶回了梅苗长官部,就和高军武、徐小曼分手了。哦,还有个消息告诉你,邵青阳大队长在缅北突围时阵亡了,他是大英雄,消息很快传到了参谋团和军事委员会。不过,高军武肯定没事,他真要殉国了,肯定也和邵青阳一样早就报上来了。史迪威会知道,参谋团也会知道。至少,我和程嘉陵都没有听到这样的消息。”萧玉一听邵青阳殉国了,眼睛顿时红潮起来。她掏出手绢揩了揩眼泪,抽泣着说:“邵大队长那么好的人,也牺牲了,他在国军官兵中的影响那么大,消息要传出去,对全国的民心士气影响可不小。”徐小冬说:“这些消息目前都不可能公开的。我告诉了你,你可一定得给我保密。”萧玉点点头:“我知道轻重的。”过了一会儿,萧玉又说道,“我看了《正气报》上小曼写的文章,真为她和程嘉陵骄傲。这篇文章还列入了我们‘战干团’的政治教材,人人必须学习。学友们知道小曼是我的同学,也是程嘉陵的毛根儿朋友,都来向我打听他们两个人的情况,让我这个小人物,也跟着两个英雄沾光了。”徐小冬下巴一甩,说:“那算得了什么啊?像这种事情,在缅甸战场上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我们的国军弟兄打起日本人来,你不知道有多勇敢。只不过程嘉陵运气好,打日本飞机时让小曼和白益两个记者看到了,顺手写下来,他就出了大名。其实啊,真正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是新38师的孙立人、齐学启师长和113团刘放吾团长他们,整个战场上英国军队中国军队都在拼命往后撤,只有他们,出其不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枪声一响,把老虎也给吓懵了,打懵了。”萧玉杏目圆睁:“怎么?中国远征军打了败仗呀?”徐小冬也一脸惊奇:“我说了中国军队打了败仗这话么?”“你怎么没说?你说了,你说整个战场英国军队中国军队都在拼命往后撤,没打败仗,为啥拼命往后撤呀?”徐小冬尴尬地咳了咳:“我……我那是口误。”“口误?是失言吧。怎么,对我也还要保守秘密呀?”徐小冬真是着急了:“萧玉,远征军宣布了纪律的。关于缅甸眼下的战况,已经列入了军事机密,谁泄漏谁负责任。”萧玉听他这一说证实中国远征军果然打了败仗,心里比徐小冬还急,不依不饶地逼着说:“可是,你已经对我泄漏了呀,何不给我说详细点?”徐小冬无可奈何:“好,好,萧玉,我都告诉你。不过,我有个条件,你听完后就牢牢地装在肚子里,千万不告诉‘战干团’任何人。”“我发誓!说了害牙痛!”徐小冬只好简略地告诉萧玉,由于日本军队千里奔袭抄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中国远征军为避免被日军前后夹攻导致全军覆没,已经全军后撤。

缅甸这一仗,已经被彻底地打败了。

萧玉仓皇叫道:“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啊!当初远征军出国时,全国民众一片欢腾,都以为这下中国远征军和英国人美国人联手作战,区区小日本,根本就不在话下,胜利就像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十来万中国军队,还有那么多英国人美国人,居然会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徐小冬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一名军官,看到自己带回来的消息让萧玉惊惶难受,心中也万分羞愧,勉力解释道:“我在给史迪威将军当警卫队长兼联络参谋,对全局战况也还略有所知。说是中、美、英三国联手作战,其实美国人只是提供军需物资,除了史迪威将军带来的几十个人的参谋班子,整个战场上就再没一个美国大兵了。史迪威和杜聿明倒是下决心要和日本人打到底的,可是在同古,在平满纳,在曼德勒都是这样,每当中国远征军摆开阵势,刚要和日军展开厮杀,英国人却连招呼也不打,撒丫子就跑了,弄得史迪威和杜长官手忙脚乱,跟着英国人跑都跑不赢。”萧玉气恼地说:“英国人不是船坚炮利的老牌帝国主义么?从鸦片战争起打我们中国人从来是一打就赢,百战百胜,怎么遇上小日本就蔫了?”徐小冬摇摇头道:“这里面的事情复杂得很,处在我这样的位置也不可能了解得很清楚。不过,从美国人的抱怨中我能听出来,英国人根本就没打算和日本人死拼到底,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中国远征军替他们挡住日本人,让他们好抽身逃跑。”“还盟军哩!英国佬怎么能这样不仗义!”车驰上了过江轮渡,徐小冬和萧玉下得车来,站在船舷边迎着江风继续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