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就这样,我去了海外生活
1562800000029

第29章 多年以后…… (9)

当然吸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更重要。而文化又需要学习和推敲。不占天时、地利的华裔孩子学中文,困难是不难想象的。犹如国内的孩子学英文,但他们主动性无疑是强的。高中生考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都屡见不鲜。但带着目的性的学习,与兴趣似乎是天壤之别。

人的一生都有不同阶段的目的,换句话说是希望吧。莫泊桑说:“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是泯灭了,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是过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都没有,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希望有大有小,有远期、近期。但孩子还不成熟的时候,是考虑不到这些。于是,父母的强加,虽然有些“武断”,就像星期六送孩子到中文学校学中文,最终收获是孩子们的。

任人评说:亲情难以割舍:看到这篇文章,像作者一样,我也很欣赏印度人和阿拉伯人了,不管是什么季节,即使是夏季,照样把自己本民族的服装一层两层地裹在身上。不过,国内的中国人也少有穿民族服装的,好像我们早就失去了很多民族特色了。

我在这方面让中国与印度做一个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被英国人殖民统治了几百年,仍然把自己的服装固执地保持下来了,却丧失了语言,英语成了官方语言。中国没有被西方殖民化统治过,语言自然保留完好,服装却早就西化了,至少现在中国人的服装并没有民族特点。

我这么说,是一种无奈,又为这种无奈在寻求一种好的解读——

新移民想方设法要让自己的孩子学好中文,为什么呢?让他们的孩子不要忘记中国。可是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即使我们成功地让自己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再下一代呢?因为语言环境不一样,他们最终大多数人都不会讲中文。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海外华人,不管他们会不会说中文,他们都承认自己是华裔,这一点才是最关键的。不正好像印度人吗?虽然我们也没有民族服装,可穿在心上,比穿在身上更本质(呵呵,我并不是说印度人把民族服装穿在身上了,就没有穿在心上)。

有的海外华人的美国高官如骆家辉、赵小兰还完好地百分之百地保存着中国式的名字,这不更令人欣慰吗?

可是,移民没有双重国籍,却至少有双重身份,持他国护照,又是血脉上的中国人,特别在处理移民国与中国的关系上面临两难境地。

最后,我们想用一篇台湾“老移民”(18年前)的文章较全面地讲述新移民的“成长”过程。写的是加拿大,但除了一些加拿大特色外,也基本上能代表各个移民国新移民的基本现状。

即使文中说到温哥华——一个华人占据的比例很大的地方,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美国、大洋洲、欧洲……也都有。

综合——台湾移民眼里的加拿大:1994年我们举家自台湾迁移到加拿大定居,初抵异地,举目无亲,一切只能凭以往从书报杂志上得到的有限知识在此生活。逐年逐步地摸索后,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周遭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陌生。曾有在台的友人戏称:“你好大胆,居然跑到一个完全没有亲友的地方去居住。”这可能和以往遨游四海的工作,能适应各地的生活有关吧!

几年来看过无数的家庭怀着一颗朦胧的心境越过太平洋而来;也送不少的家庭因适应不良、难忍孤寂又悻悻地搭机而返。期间长者取得公民,短者一年不到,完全视个人的思维与适应情况而有所不同。而语言、气候、就学、就业等因素不外是适应不良的主要问题。

严格地说,加国的就业市场远不如台湾那么蓬勃,但是却有良好的居住和教育环境,是退休人士与讲究生活品质者的理想居所。台湾俗语“有一好,无二好”正是这个的写照。况且每个人的情况不一,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考量。

一个人来此后,虽然少了金钱上的收入,但也免去了不少红白帖、交际应酬等支出,眼看着小孩健康活泼的成长,自己也能在有高度法治的地区享受美好的大环境,顿时令我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快乐,实际上是“赚到了!”

加拿大名称的由来:拿大家给大家拿就叫加拿大。拿大家:一个高税负的国家,夫妇两人同时上班,其中一个人的薪水几乎全缴税了。大家拿:公共医疗保险、儿童福利金、救济金、货服税退税金……社会福利琳琅满目。加拿大:加加减减,拿来拿去的泱泱大国也。

考试时你如果照着我刚才说得去写的话,恭喜你,答错了。

四海都有中国人:虽然英文和法文是加国的官方语言,但是在温哥华到处所见尽是中文和英文,日常生活里好像看不到有使用法文的地方,连学校发的通知单也都是中、英文版本。温哥华机场附近的Richmond(列治文)市,商业区道路两旁的中文广告招牌,更是比比皆是。

报纸媒体的数量是中文凌驾在英文之上,此地发行的五份日报中,英文报纸有省报和温哥华太阳报两家;中文报则有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明报三家。

有人来到温哥华才猛然发现,即使在此地住上十年可能英语也说不好。因为在家里当然说国(台)语,看电视有华语频道,买菜上唐人街或大统华(统一公司经营的大型华人超市有五家分店),吃饭到处是中国馆子,朋友聊天当然都是台湾来的。于是这位仁兄想了一招,无事便到附近洋人经营的杂货店串门子,每次买个小东西,至少也聊个一二十分钟,下次去买,再聊个一二十分钟。由于住宅区不是很密集,杂货店生意清淡,西方人老板也乐于和顾客聊天,此人无异于找到个免费家教。

华人子弟都很勤奋好学,上大学的比例甚高。加西较有名气的大学里,处处可见黄色脸孔。

人口的结构:加拿大虽然幅员广大,可是人口少,只有2000多万,自然景观优美。最初移民加拿大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现在则是来自世界各国,包罗万象。地广人稀,人口增加缓慢,据估计,不出十年,加国的人口增长率将趋于零。因此有条件接受世界各地的移民,每年大约有25万个名额。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保存及使用其本国之语言风俗、文字等,政府对不同种族的传统活动也非常尊重。在学校,每当不同国家的特殊节日来临时也都举办特殊活动,例如中国人过年时,学校还会发红包给小孩子呢。华人聚集较多的列治文市,当天一般公司银行、政府部门都还是照常上班时,中、小学则一律放假。

同一条街道名称的28户人家中,东方脸孔有1户,其余18户白人除了有几户是老加拿大人外,其他分别来自意大利、波兰、俄罗斯、德国等欧裔移民,东西方文化在此汇集交融。他们吃了我的锅贴,我也吃过他们的spaghetti(意大利面条)。

移民人口的改变:这些年来借着移民政策的开放,非但引进可观的人力资源,更带来大量的资金,可惜这种优势在最近两年已经起了变化。移入的人口和以前相较,并无明显差别,倒是类别有相当大的不同。

随着香港回归中国后,来自香港有经商经验的移民已大幅减少;海外财产申报法的实施,使得富裕的台湾投资移民也却步了。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印度、中国大陆、菲律宾、东欧、中南美等地的家庭团聚类、技术移民、难民等,近几年中国内地的投资移民也大为增加。对于财政情形一向不是很好的联邦政府而言,在社会福利支出方面的压力,无疑是雪上加霜。

温哥华西区是有历史的古老住宅区,有些房子虽然老旧,可是外形典雅,深具欧洲风格,前门后院都是大树林荫,非常漂亮。新移民涌入后,买了房子多半拆掉重盖。把大树砍掉不说,连草坪也铺上水泥,与附近房屋的格调格格不入,严重地造成邻居的不满。去年还发现报上有一则新闻称,有几户华人豪宅的建筑工地内被不明人士在墙壁上以红油漆喷着“滚回东方去”!

有钱的移民,处处炫耀财富,民风淳朴的加拿大人看在眼里,心里的感觉则另有一番滋味。邻居有一位年约50岁左右的白人女士,每当看到同街的香港人、大陆人开着宾士车从她身旁通过时,我猜不透她那斜视的眼神是羡慕还是嫉妒。

生活环境:每年此时的温哥华,阳光普照。在路旁,随时可见像我一样穿短裤的慢跑者,在公园散步、放风筝、打网球(到处都有免费球场)、骑单车、溜轮鞋……大家都尽情地享受着多彩多姿的户外生活。可是你只要开半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到山上,仍可看到不少兴致勃勃的滑雪者,身穿雪衣,手戴皮手套,让人看了实在是搞不清楚到底此时是冬天还是夏天。

从入春以后的温哥华,正是各种花儿盛开的季节:郁金香、樱花、梅花、李花、杜鹃、大理花、玫瑰、百合、菊花……一直轮替开花到深秋。在住宅区,每条道路尽是五颜六色的花海,争相斗艳。没有种花的地方,至少也是一片翠绿。因此根本不必等到假日上阳明山赏花,平日在自家周围就如同处于公园之中。

树多花多,自然鸟儿也多,以“鸟语花香”来形容温哥华是最恰当不过了。屋檐下每年春天都会有知更鸟、喜鹊来筑巢;今年连前院不太高大的山茶花树丛里也都来了知更鸟在里头筑巢产卵,人和鸟的距离是那么的近。小孩好兴奋,他们也晓得爱护它,不让邻居的猫太靠近树,因为这里的猫没有老鼠吃,只有捉小鸟来代替喽。

这里看不到老鼠,倒是经常看到松鼠。有一次从车房倒车外出,居然还轧到一只无辜的小生命,真是罪过!罪过!

加国地广人稀。在台北市内,寸土寸金,于是就有如下的笑话:

同学甲:我爸有硕士学位。

同学乙:我爸有博士学位。

同学丙:都比我爸差,我爸有双车位。

可见拥有一个车位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在这里却是很平常的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双车位的车库,有的还是三车位。碰到街坊邻居家有聚会时,街道两旁都可免费利用,绝无停车位带不便之虞。

华人区:Richmond是这里比较有规模的华人区,华人在该市好像已跃居主要民族,有华裔的联邦国会议员兼内阁阁员,反而其他人种是次要民族。大温哥华地区的其他卫星城市也都散居有华人。近年来,Burnaby、Coquilam与Surrey移入的华人,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有人担心住在华人多的地区,会不利于小孩子学习英语,于是搬迁到比较偏远的小乡镇;结果学校里还是有华人,只是比起此地少一些罢了。

我刚搬迁到这里的时候,小孩子连ABC都不会,大人了解他们上课很吃力,要他多多向班上台湾来的小朋友(会说汉语)请教。结果有一位家长生怕她的小孩英文会退步,居然要她的小孩远离我的小孩。如今我们也算熬过来了,小孩子在学校也都能跟得上进度,中英文朗朗上口;再看看她的小孩,黄皮肤黑头发,英文很溜,国语却开不了口。小树苗怎么栽,就怎么长。

教育制度:住在台北市的翁太太育有两个小孩,一个读高中二年级,另一个读国中三年级,计划今年暑假移居温哥华,于日前来信问及小孩将来转学加国继续就读的情形。我的小孩没有她的大,这个问题令我一时无法解答。经向邻居高年级的学生打听后,终于有一点眉目,并已回函解说。愿意在此把回复的内容简要,提供有心移民加国者参考。加拿大是幼稚班加上12年总共13年的国民义务教育,一切免费,包括书本也是由政府供应。高中采用学分制。BC省高中之毕业生必须达到最低52个学分(28个基础课程学分及24个选修课程学分)必修学科全省一致,选修学科则各校略有不同。修完12年级课程还要参加省考(11,12年级的成绩占60%,省考成绩占40%)才算毕业。

百万“弃屋”:在温哥华市西区买一幢百万豪宅,可能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有些人买了,却不好好珍惜,任其荒芜颓废。温哥华市长欧文认为这些“弃屋”影响市容观瞻,准备修法让清洁人员强制进入整理,并强制要求屋主付清账单,否则由市府自行拍卖偿付。

本地省报报道,欧文发现这些百万“弃屋”,大部分屋主都是有钱的亚洲人,且多数已离开加拿大,回流“祖国”。他们因为太有钱,离去时根本不在乎豪宅能卖几个钱,干脆不闻不问,任其风吹雨打。

这些“弃屋”虽然有漂亮的外形和宽敞的庭院,但在长期乏人照料下,豪宅竟变得苍老颓废,杂草丛生,像极了恐怖电影里的“鬼屋”。许多邻居不忍心高级住宅区被这些“弃屋”污染,纷纷向市政府检举,要求市府拿出办法。

欧文表示,这些“弃屋”屋主的行为,不但不尊重社区,也不把市府和加拿大放在眼里,所以他决定要求市议会制定一项法令,让清洁人员可以强制进入高级“弃屋”,替屋主整理环境,事后市府会把账单寄给屋主,如果屋主不付,当累积到一定数额,市府可以拍卖房屋,抵偿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