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15626800000007

第7章 理论引领与特色区域推进(6)

(二)特色学校是怎样“孵化”的

方向有了,关键是推进。

“2006年底,我们成立了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课题组,彭智勇主任任领导小组组长,钟燕副主任任课题组组长,并申请成为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重点项目。”龚春燕说,“2007年初,以市教委的名义开了开题会,愿意参加课题的区县教委和学校都来了。之后我们开始做理论培训,让校长知道什么是特色学校、什么是学校的特色,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之间、特色与学校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特色学校与教学特色、管理特色、艺体特色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从市里到区县到学校逐层培训。这样我们对特色学校的内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在实践层面逐步推开。

第一步,选点,典型引路,其他学校跟进。“我们选点坚持三个原则:第一,选择农村学校,第二,选择薄弱学校,第三,选择校长有积极性的学校。”龚春燕说,“我们第一个选的是杨小,第二个是江南,第三个是沙小,第四个是木洞中学。当然,我们也选了一些好学校,比如谢家湾、珊瑚、人和、人民小学、巴蜀小学以及重庆一中、南开、重外,都是最好的学校。”为什么这么选?就是要证明,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特色学校。

第二步,边总结典型经验,边在全市推广。“先做起来的学校向全市其他学校开放,以生动的事实告诉人家特色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样,一大批学校成长起来了,又有一大批学校加入进来。创建学校由10几所发展到现在180多所。”

第三步,深化提炼,进行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的关联研究。“做特色不是为特色而特色,目的是要让师生获得一种文化的熏染。怎么让特色提升到文化精神层面,需要深入研究。”龚春燕说,“比如江南的国际象棋特色,上升为‘走好每一步’;金小的集邮特色,提炼出‘方寸修身’;杨小的书法特色,凝练出‘立字立人’;等等。特色升华成了文化,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有一些熏染。这样,学校就有了质的飞跃。”

第四步,以评估巩固成果、促进发展。“180多所学校,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怎么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引进了评估机制。”龚春燕说,“根据钟燕副主任对特色的要求,对于评估,我们形成了几个共识。第一,规范加特色。首先要引导学校规范办学,然后再谈特色。第二,合格加特长。这是针对学生的,学生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中小学生守则,然后才是特长。第三,特色、特长由谁来评。特色不是校长说的,而要得到老师、学生甚至家长的认可,只有社区所有人都知道你的特色,才真正是特色。这样评估,学校就真抓实干,真正自下而上开展特色创建。”

于是,每一所创建学校,内在的发展力量被激发出来,形成万马奔腾、万紫千红的生动局面。

(三)如何保证每一所都有特色

4年,重庆的特色学校建设走过了激动人心的旅程。4年,他们创造了丰富的新鲜经验。我们只能略举一二。

首先,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要充分调动行政部门的积极性。怎么调动?不是一味靠命令,同时需要善于借势。“我们每半年搞一次全市或全国特色学校发展论坛,每次都请区县教委主任去讲。教委主任觉得很光彩,他就有了动力。”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评估所所长胡方说,“这是激励鼓动措施。我们还注意舆论导向。我们在《今日教育》上有一个专栏,每期推荐2所做得好的学校。原来没有积极性的,一看杂志,就触动了。还有就是利用我们自身优势,建立相应的督导评估机制,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我们就纳入一个指标,即特色学校建设情况,这样区县就很重视。”行政重视了,区域推进才能顺利展开,尤其是有助于扫除一些机制体制障碍。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作用。面对全市180多所学校,课题要管理与指导,怎么办?就是调动区县教研机构的力量。“我们给他们课题任务。重点的学校我们负责,一般的学校就交给他们。”层层推进,纲举目张,特色学校建设才能风起云涌。

再次,要有一定规模推进。一开始,他们对此认识是不一致的。“是就做10所、20所?还是更多?”胡方说,“后来我们形成共识,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要把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都放进去。这样,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小型学校、大一点学校的经验都有。结果证明,把门开大一点,不把一些学校关在外面,是对的。”

最后,既要重视学校主体性的发挥,也要注重专业力量的介入。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次转型,其重要特征,就是从依赖型发展转变为自主型发展。“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对所有学校,我们都看重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胡方说。前文提到的学校,哪一所的特色创建过程,不是校长、老师全员参与、自主决策、主动发展的?因为他们明白,只有学校的内生力量强大起来,特色创建才有基础保障。

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学校、社会对特色的认识还不是很成熟,因此,专业力量的介入就非常必要。“专家适时的介入,将起到引领、提升、画龙点睛甚至拨乱反正的作用。”胡方对此深有体会。比如特色定位,他们要求学校先做一个特色问卷调查,目的是促使学校去梳理自己的历史,分析自己的现状,然后进行合理的定位。“可是有的学校完全不看自己的历史。我到一个农村中学,校长说要做英语特色学校。我就问:你的师资队伍能不能保证?他说他正好要跟我交流,他们现在确实英语师资很困难,有的调走了,有的在生小孩。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要做英语特色?‘这个事家长很欢迎,招生比较好。’我直接说:你这个特色做不了。可以换一个吗?最后校长同意换。”胡方说,“特色不是赶时髦,不是去迎合潮流。在学校迷茫的时候,专业力量就要介入,及时给予帮助,让学校明晰或校正自己的方向。”

4年来,重庆的特色学校建设风生水起,一大批学校崭露头角,一条新的基础教育发展之路已隐然可见。他们的经验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关注。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的几百个考察团到重庆实地考察。

但是,他们远不满足于已取得的辉煌。他们的理想,是把重庆的8000多所学校都办成好学校,为中小学特色发展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这不是空想。4年的实践证明,不论多么弱小,也不管多么强大,每一所学校都能或应该成为特色学校,成为可敬可爱的好学校。

他们已经踏上新的征程。2010年9月27日,重庆市教委召开大会,在全市启动“领雁工程”。“就是用特色已经做得比较好的100所学校,去带动新的100所,然后再加上这被带动的100所,去辐射、影响300所、400所,进而让重庆市所有学校都做出特色——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钟燕副主任说。

(赖配根 刘然)

文化润泽教育 特色引领发展——重庆市九龙坡区特色学校建设区域推进探索与实践

九龙坡,一个富有深厚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区,一座教育发展托起明天的希望之城。2003年以来,全区坚持以“三名工程”为引领,以“四大特色”为支撑,以“五化建设”为统筹,着力加强了以“建房子、修坝子、配电子”为重点的三大基础建设,逐步破解了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三大难题”,打造了统筹城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生本教育课改等“三张名片”,初步建成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先行示范区、以生为本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区、区域特色学校建设展示区,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等领导先后多次到九龙坡视察教育,教育部也多次到区开展调研,对九龙坡教育改革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多次对九龙坡区教育发展情况进行集中报道。

一、规划先行,政策保障

2010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时强调,“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九龙坡区是重庆市主城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形成了以中梁山为分隔的“东城西乡”格局。全区80%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九龙坡区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学校内涵发展并举,而培育学校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就在于特色学校的建设。九龙坡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定位就是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和打造优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政策驱动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九龙坡区把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如下多个配套的推进文件:《九龙坡区关于做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通知》《九龙坡区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方案》《九龙坡区特色学校评价制度》;定期通过文件、简报反馈各学校特色建设进程;几年来,全区68所中小学创建市、区级特色学校42所,占全区中小学数量的60%以上。

(二)整体规划

根据《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九龙坡区教委印发了《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整体规划、系统构建全区特色学校建设,“精心确立特色,用心发展特色,匠心物化特色”。从横向打造“四大特色片区”,区域性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从纵向按照“六个文化维度”,系统培育学校特色品牌,全区呈现出区域性特色建设和学校个性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理念引领

九龙坡区教委组织学校参与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参与重庆市“十一五”有关特色学校的课题研究;组织全区中小学校长参加“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谢家湾小学、铁路中学、杨家坪小学等学校校长作大会交流;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为主题的全区校长论坛六届,组织“教师成长与课堂文化”为主题的教师论坛四届;邀请了顾明远、陶西平、魏书生、郭思乐等数十名全国知名专家到区举办讲座;举办特色学校建设专题校长研修班;选派干部教师到市外、国外学习考察。

(四)硬件投入

近三年,九龙坡区通过“建房子”“修坝子”“配电子”三项举措,加快城乡办学硬件建设。“建房子”:投资3亿元,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3.9万平方米,实施校园环境绿化、净化、美化、人文化建设;“修坝子”:投资3000余万元,对全区中小学实施运动场塑胶化建设,新建塑胶操场72块,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校校有塑胶运动场的目标;“配电子”:投入1.35亿元,实施中小学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在全市率先为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为学校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战略推进,优势突破

(一)“三名工程”战略,开启教育强区建设序幕

2003年以来,九龙坡区持续开展了以培养名教师、树立名校长、打造名学校为重点的教育“三名工程”,初步建设了一批特色学校、窗口学校,优质教育容量显著增加。

(二)“四大特色”战略,构建区域教育特色格局

2006年,九龙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区域学校特色,形成了“一区四特色”的特色教育发展格局——以杨家坪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以黄桷坪为中心的艺术教育、以西彭为中心的新农村教育、以白市驿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的四大区域特色。

(三)“五化建设”战略,推进教育整体优质发展

2009年,以“办学条件标准化、城乡学校一体化、教师素质专业化、关爱师生人文化、学校发展特色化”为重点,实施“五化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九龙坡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执著的追求与不懈的努力,打造了“统筹城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生本教育课改”的三张名片,描绘出了一幅区域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的三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