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15625200000027

第27章 传统饮食与电影(6)

6.“豪宴”与《生死抉择》(于本正导演,2000年)

这是一部直面当下官场腐败的力作。市长李高成刚从中央党校学习回来,就面临着相当复杂棘手的局面:中阳纺织厂上千工人要来市政府请愿……随着调查的深入,李高成发现:他一手提拔的纺织厂领导班子竟然集体腐败,甚至自己的妻子也深陷其中。更令他震惊的是,这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的根子,竟然正是培养、提拔他的省委副书记严阵。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呢?李高成在短暂的犹豫彷徨之后,做出了痛苦的抉择……

应当说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反腐倡廉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影片中所揭露的种种腐败现象发人深省,尤其是那桌“饕餮豪宴”,无疑就是一种表现腐败分子穷奢极欲、贪婪嘴脸的直观象征,而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市长李高成挺身而出,特别是他在激愤之下,一举掀翻那桌“豪宴”的壮举,无疑又从另一个角度、极具震撼力地隐喻了“党组织”惩治腐败的决心与力度。

尽管相对于现实中愈演愈烈的贪腐之风来说,这样的银幕呈现不过是个“美丽的童话”,顶多就是一次“意淫”式的快感宣泄而已,但相对于同类影片动辄以“开会”、“读文件”来“弘扬正气”的处理方式而言,本片无疑要显得更“电影化”一些,至少能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享受到片刻的畅快之感。

7.《千里走单骑》(张艺谋导演,2005年)

这是一部旨在彰显亲情的佳作,讲述了一个十分单纯却相当感人的故事。

日本老人高田为化解与儿子的隔阂,毅然“千里走单骑”,远赴中国丽江,亲自拍摄“面具戏”以求了却儿子的心愿。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当村民们理解了高田的愿望后,主动在街上为他摆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百家宴”,对他的行动表示理解和支持……

这规模壮观的宴席所表达的,不仅是村民们对高田的欢迎,更是对凝结在其言行中那些“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睦邻友爱”、“团结互助”、“执著顽强”等普世情怀的认同与倡导。

事实上,影片中这场由民间自发举办的盛筵,似乎更像一个洋溢着脉脉温情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流淌在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优良传统,是那样的源远流长、根深蒂固而又深入人心,就仿佛眼前蜿蜒在这古老街巷中“百家宴”一样,从远古迤逦而来,又向未来延伸开去……

二、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导演,1947年)

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在空间上横跨上海、武汉、重庆等许多地区,在时间上纵贯抗战前后15年之久的史诗性巨片,它长达21本,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两集;首映时曾创下连映3个多月、观众达70余万人次的空前纪录。

该片以一种类似“编年史”的时间处理方式,展示了在那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苦难岁月里,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在表现和描述历史进程时,选择了张忠良一家的悲欢离合作为叙事载体,通过这个家庭中不同成员命运的沉浮变幻,浓缩和汇聚了时代变迁的沧海桑田。

影片人物众多,但杂而不乱。他们主要代表四个阶层或四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分别是:受尽战乱之苦的普通民众;忙于发国难财的奸商政客;残暴贪婪的侵略者和汉奸;同仇敌忾、舍生忘死的抗日民主战士。

通过对上述种种复杂人物关系以及各自生存状态的描写,影片揭示出了各种社会力量间的明争暗斗、此消彼长,而这四种社会力量,又通过张忠良这个核心人物扭结在一起,在相互对立和比照之中,从一定程度上凸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

为了增强影片的概括力,编导还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结构形式,让三条情节线(忠良、素芬、忠民)同时发展,从而将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人物命运的传奇性有机地契合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一股股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感冲击波:

张忠良原本是个热血青年,在工厂夜校教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宣传抗日,并与志同道合的工人素芬结婚。抗战爆发后,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告别妻子素芬、儿子抗生和自己的老母亲,参加了前线救护队,后不幸被日寇俘虏;在历经艰险后,终于死里逃生到了重庆。落魄之中,忠良找到在上海时的旧识——交际花王丽珍,后在她的“援助”下,就职于大资本家庞浩公名下的“贸易公司”。大后方纸醉金迷的环境,逐步蚕食了张忠良的良知,他由抵触、郁闷而麻木、堕落,最终投入了王丽珍的怀抱,并深得庞浩公器重,最终演变成了一个狡诈贪婪的奸商。

素芬日夜盼夫归来。数年后抗战胜利,但以“接收大员”身份回到上海的张忠良,早已将老母妻儿置于脑后。此时,素芬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正在王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家当女佣(何的丈夫、汉奸温经理已被捕)。在何家的一次宴会上,素芬突然认出了久别的丈夫,而忠良却迫于王丽珍的淫威,竟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结果,素芬在屈辱和绝望中跳江而亡!

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无疑是张忠良。可以说,影片对时代、社会的反思与控诉,以及蕴含其中的思想意味,大都通过张忠良的嬗变、堕落过程,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与彰显,在这一过程中有六个起承转合的关键环节,它们都是借助“饮食场面”来加以导引和展开的(在上、下集中各有三次)。下面我们就逐个分析该片DVD影碟中的相关段落:

①上集(01∶15∶08)

此前张忠良已在重庆某“贸易公司”上班,但他对同事们那种蝇营狗苟、尸位素餐的状态却颇不适应,公司的龚科长等人为笼络忠良,便请他“下馆子”——这是忠良到重庆后的第一次“吃喝”,显然他是被动的甚至还有些抵触(拒绝喝酒),席间忠良心不在焉地随手翻阅报纸,不经意间,报上的一个大标题赫然入目——“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使良知犹存的忠良愈加难堪……结果,他和大家不欢而散。

这次“饮食”场面,不仅表现了张忠良在初入“江湖”时的矜持,而且还得当而机巧地通过一张报纸揭示了抗战期间“大后方”的腐败状况。

②上集(01∶24∶20)

张忠良到重庆后,起初并不适应那种寄人篱下、百无聊赖的生活,但“名利场”上骄奢淫逸的“魅力”,不久便诱惑、征服了他的灵魂。他渴望出人头地,却一时又下不了“卖身投靠”的决心,郁闷、烦躁之际,忠良主动请龚科长去“喝酒”。

很快,不胜酒力而又十分抑郁的忠良就醉了,他咆哮着向老龚吐出了胸中的块垒:“……家庭、父母、兄弟、妻子,什么希望、前途、奋斗,一切的一切全都付诸东流了,我早已经就是一个活死人了,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要来征服我,比鬼还厉害,我有点抵抗不住了……你瞧着,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识我是谁了……”

忠良的这番“酒话”,充分揭示了他此时在良知与堕落的边缘痛苦挣扎的矛盾心态。显然,只要再增加一点微弱的诱惑,他便会身不由己地沉醉到那一个又一个欲望的漩涡里……

③上集(01∶34∶30)

诱使忠良突破最后一道心理防线的瞬间终于到来:这天夜里,王丽珍主动走进忠良卧室,邀请长夜难眠的忠良一起“喝酒”……

孤男寡女、酒后乱性——这一切自不待言。这是在影片上集最后一次出现“饮食场面”,也是主人公张忠良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位热血青年开始堕落为一个无耻奸诈的投机商。

影片的上集到此戛然而止。

④下集(00∶06∶10)

忠良和王丽珍应邀来出席庞浩公的家宴,席间既有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龙虾,也有空运自上海阳澄湖的大闸蟹,宾主甚至得意而无耻地为此调侃:“大闸蟹也飞到重庆来了”,“看来抗战还可以多抗几年嘛”……

在这次“饮食场面”中,庞浩公把忠良引荐给了重庆商界和政界的一些名流,由此作为“切入点”,忠良开始在庞浩公麾下纵横商海、大发国难财了。

显然,这次宴会不仅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同时更以黑色幽默的格调,再次凸显了当时“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时代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

⑤下集(00∶14∶33)

这是忠良和王丽珍的“乔迁”家宴——王丽珍已经成为了忠良的“抗战夫人”。

在这次宴会进行中,影片充分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对比功能:一方面觥筹交错——忠良在重庆的豪华寓所坐拥艳妇、大宴宾朋;另一方面风雨交加——素芬老少三代蜗居在上海的茅棚里手足无措、徒唤奈何……

这一段落不仅用忠良的忘恩负义和寻欢作乐,强烈地反衬出素芬的痴情善良与含辛茹苦,更由此集中强调/对比了沦陷区平民百姓的苦难艰辛和大后方统治阶层的醉生梦死,从而使这部作品凸现出了浓重而严肃的“道德批判”意味——如果说身处铁蹄之下的沦陷区人民在劫难逃、不得不在“凄风苦雨”中承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的话,那么躲避在陪都重庆的“阔人们”就可以那样肆无忌惮地饕餮民脂民膏吗?!

显然,影片中的这次“饮食场面”,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一次现实体认,更是现实对历史的一场深刻反思。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⑥下集(00∶51∶50)

这是全片出现的最后一次“饮食场面”,也是整部影片戏剧冲突的高潮。

王丽珍的汉奸表姐何文艳在其豪宅举办庆祝“双十节”(民国的国庆节)的家宴,庞浩公、王丽珍、张忠良等众多“名流”纷纷出席……

影片在这次宴会的进行中,分两个步骤呈现出了对于家国命运的双重关照:

首先是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社会问题进行了直观的剖白。当宴会上的人们在狂欢作乐的时候,素芬(此时是何家佣人)却因为“婆婆和孩子都没有饭吃”,不得不在厨房向厨师讨要剩下的冷饭和猪骨头,并让抗儿(素芬与忠良的儿子)带给奶奶;当奶奶对抗儿说:“这根大骨头得留着,再捡些菜叶熬一熬又能吃几天……”时,王丽珍却在酒席上对忠良抱怨“我都快胀死了”。

显然,编导在这里再次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的对比效果,在抨击了抗战胜利后“接收大员”与汉奸们相互勾结的无耻行径的同时,也揭示了尽管已经“天亮”,但凄苦的民众依旧挣扎在饥寒交迫的绝望处境之中。

其次便是通过对素芬人生结局的悲情渲染,极为犀利而深刻地揭示了民众曾经寄托在“抗战胜利”上的种种梦想,以及希望的彻底破灭——在八年离乱中,素芬扶老携幼、历经无数屈辱与伤痛都没有倒下,但“胜利”后,却在瞬间就被无情的“江水”吞没了。正像忠良老母质问苍天那样:“这究竟是为什么啊?”——影片由此表明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与决绝否定!

综上可见,无论就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比照描绘,还是从人物的细腻刻画、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感天动地的情感表达、博大深广的叙事视野等方面来看,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所达到的高度概括力与有机统一性,都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典范之作,而“饮食场面”在这当中与其他叙事与造型元素的珠联璧合,则共同为这部史诗巨作在意蕴的呈现与升华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小觑的、居功至伟的作用。

第三节《饮食男女》:来自宝岛的盛宴

纵观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电影史,《饮食男女》(李安导演,1994年)无疑是运用“烹调饮食场面”最为充分,也最有意味的一部。在这部作品中,“烹调和饮食”场面被贯穿始终,成为了全片的结构轴线和叙事载体,从剧情编织到人物塑造,从气氛营造到寓意凸现,在在都得到了烹调或饮食场面的着力支撑与渲染。该片以一个家庭为叙事平台,将“饮食意趣”与“男女情感”极为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以深沉而宽容的气度,讲述了一组现代都市的亲情、爱情故事:

鳏夫老朱乃台湾名厨,曾供职于顶级豪华酒店“大厨房”,退休后与三个待字闺中的女儿家珍、家倩、家宁生活一起,但日子过得并不清闲:每天晨跑后要叫女儿们起床;还要经常用洗衣机给女儿们洗衣服;每周日晚上,他都要给三个女儿搞一桌隆重的家宴;此外,还要时常“牵挂”处于漫长离婚诉讼中的锦荣(她是家珍同学的姐姐)……

一家人心事各异、芥蒂日深。老朱本人虽情有所系,但碍于伦常不便明言;老大家珍在中学教书,刻板、信教、情无所依;老二家倩极有烹调天赋,但早年在老爸干涉下未能如愿,后来虽做到航空公司的高管,但爱情却仍没着落,只能与情人维持“阴阳平衡”;老三家宁情窦初开,暗恋着女同学的男朋友。一家人如此心猿意马、个个焦虑不堪,尽管老朱竭力想当个好父亲,但事态的发展却令他不胜烦恼,终至味觉失灵。

老朱一家在“饮食”和“男女”问题上周折频频。几番冲突之后,一家人陆续在家宴上宣布了各自的“男女”归宿,最终各奔东西——家宁梦想成真,迅速结婚生子;家珍和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学生们的“撮合”下共结连理;家倩原本也想远走高飞,但在买房受骗,又目睹姐妹的先后搬走后,为了体恤老爸的孤独无助,她决定放弃升迁机会,留下来陪伴老爸。然而,老爸的感情抉择却令她十分吃惊!

女儿们原本觉得从美国回来的“老巫婆”梁伯母——锦荣的母亲,应该最有可能成为父亲的老伴儿,但所料不及的是,此时老朱却与离异后的锦荣早已珠胎暗结,并最终成就了“老少配”。老朱的惊人之举,使得自认为与其“蛮谈得来”的梁伯母登时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