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评范文点评
15625000000016

第16章 文艺片影评范文点评(8)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一部青春主题的商业类型片,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在这部电影中,姜文充分地阐释了王朔利用青春话语解构、消费“革命文化”符号的努力,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特殊的青春回忆。这篇影评还是非常有特点的。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在影评写作之外的功夫,即通过细致的电影笔记,来掌握电影的特点。通常而言,我们认为,艺术感觉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这种训练和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观察力的培养,来促进艺术感悟。有了好的艺术观察力,我们就会发现导演独到的匠心,而不会看完电影后感觉一片空白,写出的文章也不会干瘪无味、面目可憎。所以,我们说,电影笔记甚至决定了影评的成败。对于电影笔记而言,细节的把握尤为重要。例如,电影开篇是什么镜头?电影结束是什么镜头?电影的片名和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位作者显然是观察得比较细致。例如,他指出影片的英文题目是“In the heat of the sun”,这既隐喻着青春的力量,也是青春回忆对“文革”记忆的颠覆和解构。同时,对电影色调、电影旁白、电影音乐的观察,都是非常见功力的,具体的解读也很有意思。最后,作者对电影首段的概括、末段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比较好的。例如,首段:“然而,导演姜文却以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年代的另一种风貌,通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出灿烂明亮的青春,如歌般美好的灼灼年华荡漾着清亮明媚的忧伤”。在中间部分,作者的语言很流畅,电影术语的运用也比较准确。

都市:精神的漂移和传统文明的失落——评电影《绿茶》

陈明亮,一个自以为很了解女人心理的现代青年人;吴芳,一个传统、保守的女硕士。两人之间发生的一段爱情,构成了影片《绿茶》的主要叙事线索。它在现代化都市语境中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小人物的温馨情感。深藏于故事背后的温和、浑成的常规叙事方式和造型手段,营造出一种自然、写实的空间环境。影片更以幽默之笔为这一切涂上了一层底色——人们精神所处的游离状态及其在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消解、融合过程中的回归——从而最终给予了观众一抹温情的抚慰,使我们感到了一线略带忧伤的温存、一丝稍具苦涩的暖意。

影片中主人公的出场,被明显地打上了文化象征的烙印。吴芳以其保守、内向的服装造型代表了传统文化,而以风度翩翩、潇洒大度的形象出场的陈明亮则毫无疑问地充当了现代文化的叙事文本。吴芳性情保守、内向,就连其喜欢喝的饮料也显得与众不同——绿茶。古人曾经说过“绿茶,味苦,性温和”,这也十分符合吴芳的性格。陈明亮则非常开放、外向,第一次与吴芳见面便大胆地提出了“开房”的建议。同时,他又颇具“无赖气”,对吴芳死磨硬缠。其屡次失恋的经历,表现出了他在喧嚣的现代都市社会中所处的徘徊于主体人群边缘的精神漂移状态和困惑、茫然的情感现况。

同陈明亮的遭遇一样,吴芳也深处一种孤寂、尴尬的处境之中。但与吴明亮不同,造成她这种处境的原因并非是其对现代文明的一知半解,而直接表现为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排斥。因而,她这种孤寂、无助的生存状态是必然的。就像古色古香的茶室中空无一人和豪华奢侈的酒吧中座无虚席的鲜明对比一样,传统文化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文明面前显得十分脆弱。比如很多茶馆不得不在茶之外添加咖啡之类,从而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艰难地生存着。在同样的人生遭遇下,两个人被放在了同一种境遇之中——排斥于主流群体之外的相对弱势,电影体现出了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人所处的一种困惑、茫然的情感焦灼和无助、孤寂的精神游离状态。

相同的情感遭遇和相似的精神状态,使得陈明亮对吴芳依依不舍。然而,其自身文明属性的不同却又使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隔阂,从而导致了冲突和磨合。在这个过程之中,陈明亮无疑是主动的。他向吴芳一次次地狂打手机,表明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更是愈演愈烈的。然而,吴芳的长期关机也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在时刻防御着可能的变故。但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吴芳与陈明亮的一次次见面,也表明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被动接受。与现实生活中的恋爱经历不同,两人的恋爱经历显得荒诞不经,就连其促膝长谈的纽带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即吴芳“朋友”的家庭遭遇。两人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精神的皈依,而只能沉迷于近乎虚幻的“回忆”之中。这也就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间的矛盾和摩擦,而不得不在第三空间中才可以实现两者的相知、相解、相融。正是在这种颇具深意的虚幻空间中,现代人的焦灼、困惑、茫然和孤寂才得到安慰,人们的精神才得以寻得一方栖息之地,从而为两种文明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础。

正因为影片主人公陈明亮并非深得现代文化的精髓,所以其在吴芳面前显得处处力不从心。朗朗的出现代表着一股新生力量的注入,无疑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朗朗性格开朗、活泼可爱又略显轻佻,是一个深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酷似的相貌使她成为吴芳在陈明亮心中的投影。而其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自身的文明程度则为陈明亮增添了勇气,并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驰骋爱情的“理想”场所。当陈明亮要求朗朗进行角色易换时,表明陈明亮已下定决心将吴芳追到手,也同时表现出游离于现代文明边缘的“弱势”群体在受到现代文明强有力的激励和催化后,已经开始逐步实现精神的苏醒和回归。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强有力的冲击下,开始与其相互融合。二者矛盾的解决在陈明亮与吴芳拥舞的情节中巧妙地实现了。陈明亮幽默而又略带感伤的话语,无疑深深触动了吴芳的内心,而吴芳仰面朝天的茫然神情和其与陈明亮相对近距离的接触,也使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其内心中的爱情理想和对家的渴望。最后吴芳对陈明亮趋于认同,两种文化的隔阂在情感的抚慰下也就开始消解并相互渗透,进而实现了一种文化冲突的“软着陆”。

主人公陈明亮的那句“眼前就是一条彩虹,又何必出去经历风雨”,使我们感到了一种茫然而又不失轻松的诙谐,更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忧伤而又不失平易的温情。这部影片使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而且其形式也是广泛的。但是,其相互融合后的结局究竟如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影片那既是结束又是荡开的结局留给我们的空间太多了。

影评一般分为几个大类:鉴赏类影评、专业影评与文化研究类影评。鉴赏类影评一般是针对初学者而言,要求用通顺畅达的语言,表现自己对电影主题和人物的理解。在这个阶段,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影视本体论的知识,例如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在专业影评阶段,则要求学生能够从电影的本体出发,从声画结合的镜头出发,对电影进行更为深入细致和全方位的分析。例如,我们可以写《论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中的蒙太奇的运用》,专门分析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在这一阶段,从电影史、类型电影、形式技巧、作者论、意识形态等角度分析电影,会成为我们对影评更高一个阶段的要求。而文化研究类的影评,则有着更为宽广的艺术视野和学术深度,要求我们对电影的人物、主题、影视技巧进行横向和纵向多个维度的思考,并结合哲学、社会学、文学、电影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交叉。这无疑对学生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从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原型学、后殖民主义等多维视野解读电影。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电影《大话西游》的影像特征,分析后殖民主义对于香港文化的影响。一般而言,我们不主张艺考阶段的学生单纯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写影评,主张学生能够写出介于专业影评和鉴赏类影评之间的影评文章。

这篇影评就是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来分析电影《绿茶》。作者指出陈明亮、吴芳、朗朗三个人物分别表征着三种不同的文化状态,这种看法无疑是有所创新的。就具体的分析而言,虽然有时稍显牵强,比如,吴芳女硕士的身份是否就一定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分析的力度还有些不够。但作者的分析细致而微,并用具体的细节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论证,这无疑是很不错的。

手法精湛韵味无穷——评《红高粱》画外音的艺术特色

影片《红高粱》中典型、独特的画外音,赋予了影片独特的效果,对情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对于描述人物关系、环境,还是对于时间转换、故事情节的转折,画外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画外音对于描述故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片一开始,出现了全黑的画面,接着传来了所谓“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常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把故事逐渐拉远。“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简单的一句画外音却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了非现实境遇当中,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

画外音在影片中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十八里坡的抬轿过程中,出现了画外音“他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轿夫,后来就成了我爷爷”,加强了观众们的期待心理,使得故事更富有张力。再如新婚三天回娘家的规矩,导演将大部分画面都用于表现颠轿、野合、敬酒神、日全食,画外音与画面达到完美结合。

画外音对于时间的转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奶奶结婚”、“回娘家”、“伙计们一起酿酒”、“罗汉大爷的出走”,到“爸爸的出现”、“日本人的出现”,画外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时间是贯穿影片叙述的一个“主轴”,画外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时间大跨度的转换提供了依据。譬如父亲出现,突如其来的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都充满了悬念,而画外音的运用,却将故事缝合起来。

画外音诠释了故事情节转折的意蕴。麻风掌柜李大头被杀,势必要起一点小风浪,而我的爷爷和奶奶却走到了一起。这就为影片后面的一系列故事的发生找到了根源。画外音“李大头被人杀了”就说明了这一点。“秃三炮绑走了奶奶”,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钱。在影片中,他被称为“土匪恶霸”,他独占一方的个性也为后来他被日本人杀死,埋下了伏笔。“罗汉大爷出走”、“日本人出场”是故事的最高潮。画外音的运用,揭示了故事情节的真正含义: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是画外音对于环境的意义。红高粱是生命力的外化,是在红高粱地生活的人们豪迈奔放性格的真实写照。画外音介绍了影片故事发生的环境,这一特定造型空间体现了纯粹的心灵体验。

手法精湛获得独特韵味,灵活运用得到特殊效果,也许这正是一部电影做到“超凡脱俗”的魅力之处吧!

在影评写作中,影片的视听语言分析,以及其他的技巧性分析,是其难点所在。其原因在于,它要求考生们不仅要有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底,而且要有丰富的影视知识,特别是对电影技术要有比较深的理解。这些很难在短短的几个月的突击中完成,需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对电影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比较深的理解,而且要善于思考、多多积累。在观影、评影的过程中,考生们要自觉进行换位思考,能从导演、摄影师、美工、道具师、编剧、录音师、剪辑师等人的角度出发,对电影技巧运用的艺术效果、影像表现进行分析。

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苏珊·朗格语),形式的使用往往取决于内容。例如,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非常注重电影的画面感。而画面中的色彩运用,更包含了导演对电影题材的深刻思考、情感倾向、美学趣味和价值选择。“红色”在电影《红高粱》里作为一种主体色,在民俗、视觉、符号象征性等诸多层面,具有深刻的意味。很多同学在分析电影技巧的时候,常常陷入“术语的偏执”,将影评写成干巴巴的镜头分析,既与电影主题相差甚远,又缺乏文采,存在分析不准确、分析无意义等很多问题。因此,对电影技术的分析,必须与发掘影片的内涵相结合,所有对于技术细节的分析,必须是作为“有效的论据”,服务于论证的过程和论证的论点。二是注意人物、主题和技术之间的铁三角关系,在电影分析的过程中,要自觉地组织好论证,选择自己有独特感悟的艺术切入点进行细节分析。例如这篇文章,就很好地从画外音的角度对影片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