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15624900000022

第22章 考生影评作品及优秀范文(8)

那个天使与少女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想象自我和真实自我或者说是关于虚幻与真实的寓言故事。真实的生活往往与我们的愿望相反,小慧最后终于知道了建斌几个月来每天陪自己乘地铁上下班的真相,也体味到了着其中所蕴含建斌对她感情的真实,她接受了这一痛苦的现实,接受了回归真实的建斌。影片那个总是漏水的水龙头其实就是不完善的真实生活的象征。当他们俩不愿意正视真实生活时,他们都任龙头一天天的滴漏,而当他们愿意回到真实时,水龙头就很容易修好,生活又重新细水长流。生活的真正目标不是快乐,而是幸福,幸福不是连绵不断的快乐,而常常又包含有痛苦和忧虑。幸福不总是销魂摄魄的浪漫,而如修理水龙头般的琐碎。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来展开对都市人的生活的描述,讲述地铁里不同种类的人的情感故事,来引导我们思考现代都市里存在的感情问题,也使我们思考面对越来越经济化的都市生活,爱情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经济是不是会成为爱情发展的阻碍,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人们要不要带着虚伪的面具过活,这些都是这部电影的值得深思的问题。导演对此阐述和诠释的细致入微,生活对人不苛求,坦然面对真实是主人公最值得反思的现实真理。

20.爱无止境

——浅评《车票》

作者:石衡潭

能牵动人万千情愫的莫过于母爱,母爱总是欲说还休却欲言又止。导演张之亮用一张《车票》献上了对天下为人母者的馨香之祭,令人感叹唏嘘。影片不仅颂扬的母爱,同时还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和思考。

影片在一种极端的情景之中来展示母爱,来锻造灵魂。雨桐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幸运的是她被善良的修女曾嬷嬷保养带大,并且有了令人羡慕的生活和事业:大学毕业之后,她在电视台工作,成为了热点栏目的记者。多少年来,她一直把嬷嬷当做了自己的母亲,而怨恨那个遗弃了自己的人。可是生活并非总是依照人的意愿去走,嬷嬷的去世与她留下的两张旧车票给她提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寻根,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母。

寻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了解和理解的过程,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的出发点总是自己。对雨桐而言,这个自己就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一个被伤害的人。她每一次都想逃避与放弃,寻找遗弃自己的人就是要重新撕裂伤口。她的男友志轩只好对她采用激将法:“你是不想去,还是不敢去?”最后,“只是去查证一下”成为她继续前行的理由。当发现这对老实巴交的夫妇确实并非自己的父母时,她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愤怒。其实每个人都有高傲的理由,被伤害也是。人总是在两极徘徊,既希望寻根,又害怕寻根;既希望了解真相,又害怕了解真相。她从带着背包过滑索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母亲当年抱着她过激流的不容易。

雨桐最终并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松嫂在她来之前的两个月突然晕倒去世了。但雨桐还是凭借两张旧车票找到了母亲的下落,又通过母亲遗留下来的那一叠车票体会到了母亲的经历。原来母亲千里迢迢狠心把她放在了教堂的门口是为了逃避父亲的打骂,也是为了女儿未来的前程。其实母亲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这样的母亲是崇高的,也是伟大的。

松嫂对女儿的爱体现为舍弃,李先生夫妇对孩子的爱则体现为坚持。他们知道婴儿具有先天性心脏病,即使活下来也会终生需要父母的照顾。作为记者的雨桐认为最勇敢的决定应该是结束孩子的痛苦,而李太太坚定地回答:“我不会放弃的,他也不会,这是我们的决定,我们不会改变,也不会后悔。”是的,幸福和健康并非必然相伴,生者与被生者具有同等的尊严。有爱就会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弃。不知道这个婴儿的未来命运如何,但是这对夫妇的爱心令人敬佩。丁爸也是如此,为了这个患孤独症的孩子,他宁愿蹉跎自己的婚事,每次征婚时都把儿子的情况和盘托出。他不只是要给自己找一个贤惠的妻子,更想给儿子寻觅一个慈爱的母亲。“儿子嘛,怎么辛苦都行啊。”这是他的内心表白,而从他张开双臂迎接失而复得的儿子的姿势与神情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挚爱情深。生命存在的根源不在于放弃,父母不放弃儿女,儿女不放弃父母。

其实松嫂对女儿是暂时的舍弃或者离开,而并非完全的放弃。她虽然没有手把手的抚养与陪伴女儿,但是她的心却时时刻刻与女儿在一起。不管是暂时的舍弃还是持续的坚持,真正的爱都是从对方出发而非从自我出发的,是对对方的关注,是成全对方,是让对方活着并且活得更好。虽然我们对爱的具体方式方法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不应该否认无论何种情境都会有爱的渗透,爱的融贯。松嫂让女儿有了好的生活、好的前程,可她没有让女儿享受到真正的母爱,自己也只能隐忍这份深厚的感情,这是何等地煎熬与残酷。志轩爱自己的奶奶,因为奶奶把他养大成人,但他又对奶奶不无怨恨,因为奶奶的生日是父母的祭日,父母正是因为赶赴奶奶的生日而遭遇的车祸身亡的。志轩与奶奶的关系构成了爱的另一种版本。人间的爱总是不完全,总是爱与恨的交织,总是守与弃的争战,总是亲与疏的权衡。

这种爱来自天上又不离人间。影片松嫂是按照雪城教堂寄来的福音单张才找到了托付女儿是地方的,她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单张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这个家的儿女。”曾嬷嬷对雨桐的抱养与照顾正是这种爱的彰显和体现。影片中始终没有露面的松嫂也是对这种爱的象征和隐喻。从来没有看见,却一直在你身边。最后,雨桐因为没有见到母亲而失声哭泣,而轻柔响起的《恩友歌》把她引向了天上的慈爱……

21.现代法律与古老传统的双重变奏

——评《马背上的法庭》

作者:石衡潭

作为建党85周年的献礼影片,摄影出身的刘杰以主旋律的风格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他用代表现代精神的法官与仿佛是前文明时代的少数民族的直接接触、碰撞,反映了这一地区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与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流露出了编导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时所感到的无力与困惑,从而形成了现代法律与古老传统的双重变奏。

影片把法律制度延伸到没有完全开化的少数民族地区,但它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境与尴尬,基本上不能靠正常的程序来运作,而只能靠法官的怜悯与智慧来处理和应对。在老冯老杨和阿洛等法官们所要处理的官司中,许多不能进入正常的司法程序,也无法用现代法律手段来予以解决。这几件案子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困,所以,它们的解决不是靠法庭,而是靠人的慷慨与怜悯,影片中实际上也是这样来处理的。对于第一件案子,在老杨的多方劝说无效之后,老冯干脆砸碎了坛子,给妯娌俩5元钱,让她们一人买一个完事。而第三件,老冯用150元买了那个欠债妇女的远远不值的小猪,替她还了钱,结了此案。从这两件案子的处理方法来看,这并非是法官在做断案工作,而是个人在做扶贫支助,它靠的不是法官的精明与智慧,而是依据一个人的仁厚与怜悯。

这种仁厚与怜悯在处理第四件案子中达到了高潮。这件案子按照正常离婚财产纠纷司法程序,是很容易裁判与处理的。阿洛一开始就对判罚男方的全部财产表示不可理解,后来在审理过程中也对这个坐在地上撒野发狂的妇女心生厌恶,坚持要秉公办案,但老冯却完全是另一个思路:他迟迟不作判决,而任这个歇斯底里的妇女大闹法庭,直到最后,妇女的丈夫突然宣布不离婚了,他才如释重负,赶紧定案。这个妇女表面上的无理取闹、非分要求实际上是她对丈夫无法割舍的爱之真挚热烈的表达,无怪乎他的丈夫最终为之所动,收回成命。这种对委身的看重、对婚姻的珍惜实际上比那种有了感觉就聚没有感觉就散的所谓现代婚姻态度要高出许多,这种财产处理也比那种夫妻财产均分的方案要更加合理。编导尊重现代司法,但也看到了它的局限,并体认到了还有比现代司法更高的精神,这是刘杰的过人之处。

老冯的确更多地不像一个现代法官,而是一个民间智者。只有第五件案子,他基本上是按照现代法律精神来处理的,这才显示了他与阿洛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一面,其实,他的这种处理与鸡屁股寨的人心向背、彝族人传统风习也是一致的。这一举措遭到抵制主要是由于村长的一己之私,当然,阿洛与村长之女的“私奔”,也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影片以特殊事件与情境质疑了现代法律精神,也对现代人视为野蛮或迷信的少数民族传统风习作了重新打量。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之间的价值优劣并非一目了然,现代文明在推进的同时,也遭遇了古老传统的反作用力。两个来自少数民族的人物不同程度地更趋向于现代社会,而汉族法官却似乎对少数民族的风习更加同情。老冯在面对案件时也有无奈,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也求助于当地的传统资源,他自己也是将信将疑的。在处理盗马贼的问题上,老冯即对传统有迁就,也对迷信有服从。还有老冯的以酒祭奠,直到自己走上了不归之路。导演似乎情不自禁地要引发人们对灵魂不朽的盼望与期待,其实,巫术是否有效,灵魂是否存在,这不是科学理性所能证伪的,更不是司法程序所能辨别的,他们远远超过了人的理性生活范围,而进入了一个更广的维度。导演对此的表现实际上是对真实的坚持,显示了极大的勇气。

影片的主题向主旋律靠拢与倾斜,这主要体现在对国徽的崇敬与爱护上。国徽图案伴随着影片的始终,一开始,它就受到了高度的看顾与保护,在村子里摆设的露天简易法庭上,老冯对环境条件没有过多要求,而惟独对国徽的端正与否一丝不苟。而老冯爱国之情在发现国徽被盗后的表现与处理中达到了最高潮。国徽是一种国家尊严的象征,是法律制度的招牌,而影片中国徽的丢失则象征着法律的实施在这里具有不彻底性,单纯的法律在这里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从宏观上讲,导演直到最后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现代法律与古老习气之间的冲突被挑明和激化之后,老冯也遭遇了个人情感归宿的危机,阿洛的“私奔”是对现实的回避,老杨回家是对现实的忍耐,老冯的葬身荒野更表明他灵魂没有真正归依。无论现在法律还是古老传统,在解决人们现实问题与纠纷时只具有有限的效力,而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导演超越了生活的本身,他对人生价值和生存意义提出了质问和思考。

22.聪明的驴子笑了

——浅评《走着瞧》

作者:王功山

整部影片是在后现代理论的支撑下演绎的,时时处处显露了人、自然、生命以及循环的命题。影片令观众捧腹的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人类自视为万物灵长,但他未必能够真正凌驾于万物之上。自然界应遵循和谐的法则,《走着瞧》所传达出的深层含义对当下社会也有启示意义。

在电影中,“驴”是有寓意的。在中国农耕文化中,驴被视为最吃苦耐劳、最不求回报的牲畜,甚于牛马。然而,就是这样两头最能忍耐的牲畜,最终挣脱不了忍受亦死反抗亦死的宿命。驴身上的人性化无疑是创作者的塑造,这与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并无必然的关系。影片中的红旗、歌声、布景、记工分、集体劳动等元素及细节向我们展示那个时代的外在特征,而且从大莲队长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掘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东西:表面上她是所谓革命的忠实追随者,私下里她有时又是打着革命的幌子达到个人意愿的虚伪高傲的独裁者。而马杰和当时的青年们一样,生活了无意义,空虚乏味,现实的黑白颠倒、人性价值的错位丧失使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渺茫,做事处事概念化、程序化,人就像是没有了思想只知干活的动物,这在驴人性化的衬托下更为明显。因此,马杰的一系列行为看似出乎现代人的意料,实则必然,正如他在影片开头所说的:这是发生在那个荒诞的年代荒诞的事。这一切都是时代环境使然,或是人在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状态。

其实,那个年代并不荒诞,真正荒诞的是我们自己。而最为荒诞的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荒诞。作为处于那样一个年代的知青,马杰怀揣着“把一切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的信念与激情,响应号召,到农村插队。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做一个真正的“保尔”是艰难的。在繁重的生产劳动面前,他选择了退缩,选择了逃避。他甚至用近乎卑劣的手段谋取了一个轻松的岗位。但是,在新的岗位上,他的心里发生了畸变。他妒忌“黑六”的工种,羡慕“黑六”的待遇。更为人不齿的是,他把这种嫉妒和羡慕推向了犯罪。他废了“黑六”,并最终杀戮了“黑六”。甚至,在后来和“黒七”的较量中,虽屡遭戏弄,但也算笑到了最后。可以这样说,马杰在和驴的交锋中,虽然心有余悸,但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那样一个年代,在面对人类的皮鞭,以“黑六”和“黒七”为代表的驴,选择了反抗,甚至是超出人想象的报复。它们虽然生来就是牲口,注定被驱赶,但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使得他们选择了一种本能的反抗。哪怕这种反抗换来的是血腥的杀戮,但它们却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