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艺术论
15624600000038

第38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8)

节奏,是乐曲结构的因素之一。声音由物体振动而发生,节奏、节拍则由声音运动的长短、强弱组织而成。节奏是在一定速度中进行的音响或动作的时值和强弱关系。阿瑞提说:“节奏就是音乐的生命,赋予它生动的活力。”(转引自于培杰《论艺术形式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8页)生命的运动自然富有节奏感,因而节奏与人的肢体运动密切相关。幼儿园老师常常把节奏感的培育与唱歌、跳舞、做体操等相配合。动画艺术中“赋予生命力”的运动对培育节奏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不但白雪公主在森林奔跑时的音乐与舞蹈式的动作相结合,节奏鲜明而优美;狮子王奔跑时的动作配合着雄壮的音乐也让人深深感受到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其紧张、欢乐或悲哀等外在动作与内在变化相统一的节奏美感。

乐曲结构是由旋律、和声、节奏、调式、复调、配器等因素组织起来的一种声音结构,这是由人声和乐器所产生的一定的精神音响。各种音响在时间上的配置称为旋律,它是在两种以上的乐音有组织地进行中制造出起伏、高低的音响。各种音响在空间上的配置称为和声,它是由两种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出声响而产生的。音响持续的、有秩序的运动就是节奏,它由各音响运动的时值(音的长度)和强弱不同而形成。调式是乐曲的基础,乐曲中各音以一个音为中心,组织形成的体系称调式。各种不同调式组合在一起为复调。各种乐器配合起来演奏是乐曲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乐曲结构作为有组织的乐音对人的情绪有强烈的激发作用,能迅速引起人的情感反应,而思想就蕴藏在深刻的感情中,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狮子王》的音乐由摇滚巨星埃尔顿·约翰,奥斯卡金像奖词作家蒂姆·赖斯和配乐大师汉斯·基默三人超级组合碰撞出激情与智慧的火花,成功地营造出非洲大地自然雄浑的气势,各种乐曲因素精妙组合构成完美的统一整体,震撼人心,使观众深深感受到乐曲结构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

3、视听通感能力的培育

通感,心理学又叫联觉,是指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也可以说是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转化、渗透的一种心理现象。钱钟书先生对通感曾做过很通俗的解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钱钟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通感现象的生理机制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中枢部分的改道和接通,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这是由于不同感官知觉的“同构”。在动画艺术的欣赏中,通感主要体现在视听感受的打通,从而彼此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视觉和听觉在相互促进中各自的感受更强烈。而且动画常常是形状、色彩、音响和运动同时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二者在不知不觉中相互转化和渗透,从而产生综合性的审美通感。一个人经常观看动画作品就会在大脑中储藏丰富的动画意象,久而久之,便提高了视听通感力。迪斯尼的经典作品《幻想曲》就是用音乐演绎画面的完美典范。

二、动画艺术对审美想象力的培育

审美想象力是把过去艺术欣赏中留在记忆里的表象加以碾碎和重新组合的一种思维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储存的图示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的审美意象的心理过程。这里的“完形”即指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记忆经验中的整体。这里的“内在图式”是指以信息形式储藏在大脑中的种种意象。(参见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94、351、352页)“完形”也好,“内在图式”也好,实际上都是大脑记忆的表象。可见,记忆对于想象尤为重要,没有记忆就没有想象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培育审美想象力必须首先提高审美记忆力在大脑中储存丰富的“完形”或“内在图式”,作为审美想象力的原材料。其次,应该培育丰富的内在情感,作为激发想象的燃料。

1、动画的记忆储存为想象提供了基础

动画传播的艺术信息有三个特点,易于记忆储存。

第一,简洁、鲜明;

动画中的线条简洁、明快、形体简化清晰,色彩对比鲜明,运动节奏感强等特点,对视觉刺激强烈、分明、易于记忆;动画中的音乐常常伴随着动画形象的运动。音乐的节拍强化了运动的节奏;运动的变化加强音乐的韵律,由运动想起了音乐,由音乐想起了运动,二者相得益彰,加深了形象的记忆。同时,动画音乐中的许多音响是对自然物和社会物的模拟,更易于唤起联想和记忆。

第二,粗放、强烈;

动画艺术的造型和运动多是粗放式的,甚至还有些机械性,外在的运动比较简洁、强烈,而内在的心理情感变化较为简单,缺少细腻微妙的细节,因而易于记忆。动画中的音乐也多是粗放强烈的,有利于听觉记忆的培养。

第三,单纯、突出;

就动画意象而言,一个个动画形象的性格及其关系,乃至场景环境都比较单纯突出,自然在观众大脑中留下的“内在图式”也就单纯、突出;就一部动画片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而言,人物、事件、情节、结构乃至主题思想也都比较单纯突出,因而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动画“完形”也是单纯突出的。

上述三点表明,动画作为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不但能强烈地刺激欣赏者视听感官,而且将动画意象鲜明、清晰地传输到大脑皮层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为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前提条件。

2、动画对情感的培育利于激发审美想象力

动画作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爱憎分明、慷慨激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对培养少年儿童敢爱敢恨的内在情感极为有力。

动画艺术非常注重音乐,而且在一部动画作品里音乐占有的比重很大,这为审美情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因为音乐与其他各门艺术相比,是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动画中的音乐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绪,这是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把自己的感情体验化为声音运动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运动形式与感情的运动形态有某种相同的结构关系,所以,易于唤起感情的共鸣。

动画艺术的欣赏者,尤其是少年儿童观众,在他们的大脑记忆中积累、储存了大量的动画意象,并培养了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尽管这种情感比较单纯,但它却是孩子们应具备的基本道德情感)。他们常常会在这种情感的激发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记忆中的种种意象进行分解、改造并重新组合成新的表象或情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创造了。

动画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培养了人们对形、色、动、声完美融合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风貌各异的统一整体的追求,这种追求凝结着形象的记忆和内在的情感势必激起一种创造性的想象,继而产生创造性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象是创造力的先导,没有全新的想象,创造将无从谈起。

三、动画艺术对审美理解力的培育

审美理解力是指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基础上,对其内容和意义的认知和理解。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需要有较多的生活阅历、各方面的学识,包括艺术知识和技巧,同时还要积累、欣赏大量艺术的感性材料。看起来这些条件对青少年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动画艺术却可以对孩子们审美理解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基础性培育。

首先,动画片制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向少年儿童传播各方面的知识,包括宇宙间、自然界、人世间、生命体等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和生活技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提高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其次,动画作为视听艺术具有视觉具体性和听觉抽象性的特点,需要对视听内容的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加以理解,才能理解其中的审美意义。例如《埃及王子》中摩西在唱“我别无选择”一曲时,伴随着乐曲出现的是以古埃及壁画演绎出来的梦境,在梦中时而出现埃及王子身份显赫、高贵无比;时而出现一个希伯来奴隶,位卑命贱、悲苦不堪。选择哪个?摩西必须做出决择,确定自己的人生命运,作用于视觉的梦中的两个幻想是具体的,其内容是确定的,而作用于听觉的乐曲却是抽象的,其内容只有在画面幻象的阐释中才有了具体、确定的含义。了解和认识动画中这种声画关系的对位形态有利于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应该明确,在审美教育中借助各门艺术培育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从而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较全面、较长期的过程。但动画艺术对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培育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

总体而言,审美能力的提高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正确地形成审美意识,也就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二是正确进行审美实践活动,也就是把审美意识对象化。前者是精神境界的升华,后者是在审美实践创造的物态化成果,二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人的自由、和谐、完美的全面实现。这是人的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动画艺术正是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为完美的人生进行着启蒙性的审美教育。

本章结语

动画美学,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学科,在这里只是做了一些初步的、浅显的探讨,对于动画创作主体、欣赏主体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对于动画艺术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效应,对于动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喜剧精神等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可以相信,经过文艺理论家和动画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一部全面、系统的动画美学理论体系会逐步建立起来。

动画,是一种文化创造,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文化产业,它的文化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动画文化的研究,目前所见论述甚少。本书试作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