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动画艺术论
15624600000035

第35章 动画美学论——无生命的生命活动(5)

3、拟人化:

拟人化是动画童话化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动画审美情趣的重要表达方式。将动物、植物或物品保留其外形的基本特征,赋予人的思想、心理、情感、语言、动作,使它们“人格化”。实际上是把人世间的种种故事、人情移植到动物(包括植物等)世界中展现。这本身便令人感到神奇、陌生,充满情趣。在孩子们眼里、心里“万物如我”,即都和自己一样,因此,动物拟人化恰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吻合,使他们倍感亲切,仿佛自己进入到动物的世界里与它们一起做游戏,而成人们也可以从中唤回“童真”、“童趣”,使自己在天真无邪的境界里得到短暂的心灵陶冶。动画艺术中的拟人化要比文学作品中用语言文字创造的拟人化形象更具象、更亲切、更生动、更有趣。《小鹿斑比》中的动物、植物甚至山川、风雨几乎都被拟人化了,斑比在这样众多的关怀、爱护中成长起来,处处见真情,“人人”是朋友、是亲人,这个拟人化的动物世界远比真实的人类世界更美好,更令人向往。

动画的童话化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使孩子们既富有幻想,又不陷入“范围狭窄的白日梦”之中,既学会应对现实的能力,又减轻了心理压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这正是动画童话化的意义所在。

四、动画艺术形式美的魅力

动画形式美是指构成动画外在形态的物理属性及组合规律所体现出来的美,物理属性的美包括线条美、色彩美、形体美、动作美、声音美;组合规律的美,包括和谐美、对比美、魔幻美、节奏美等。

下面分叙动画艺术的各种形式美。

1、线条美:

线条是动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可是说,它是动画形象的骨骼和轮廓,并显示其气势和神韵。在线条的千变万化中传达出动画形象的内在生命力和个性特征,构成一种富于律动的美感。《美女与野兽》中室内所有的器具、家具集体舞动起来组成的盛大的宴会来欢迎美女的到来,流畅优美的线条处处可见。

2、色彩美:

色彩是动画中最具覆盖力、表情力的元素,可以说,它是动画形象的肌肤和情感,五彩缤纷的色彩传达着动画艺术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

美国美学家荷迦兹认为:色彩美,是指各种颜色及其浓淡变化在对象上这样一种配置,这种配置在任何构图中都是既明显多样的,又是巧妙统一的。

色彩美最易于激发人的情感,造成感情联想。古人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正是人的心理条件把色彩变成为人的一种有意味的情调,产生了色彩的感情意义。《埃及王子》中壁画的壮美、《小鹿斑比》由五彩斑斓的大森林制造出的生存空间都是色彩美的绝好展现。

3、形体美:

形体是动画艺术中最见功力的元素,它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的组织、取舍和匠心独运的安排体现动画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在的意蕴,令人在回味中产生审美愉悦。

米老鼠的形体设计之美堪称典范,化丑为美,内含人性。

4、动作美:

动画人物或拟人化动画形象不是再现性的,而是虚拟化的,表现性的,分为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形体动作的速度、幅度、力度、高度和方向等完全是人为的、漫画式的,超乎现实常规的,而表情动作又是简单、惟妙而机械性的,富有幽默感,令人产生忍俊不禁的审美快感。

唐老鸭的动作与他的性情相配合,极富个性,形体动作与表情动作常常产生许多不协调,造成不少笑料,让人开心。孙悟空的形体舒展自如,变化多端、刚柔兼济,集舞蹈、杂技于一身,令人赞不绝口5、声音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声音可分为自然发生的声音和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音乐或声响。

自然界音响美离不开天然的、和谐的节奏,这与人的本质力量要求相适应,而成为审美对象。

音乐是以人声和乐器声作为材料在时间过程中进行,能表达和激发人的感情,它具有图像和与语言所不具有的内涵。因此声音具有情绪意义。

声音的色彩感,是由听觉引起生理通感,发生视觉作用,产生色彩美感。前苏联文艺家奥特曼在实验人对声音的感觉时,发现有些人听高音产生白色感觉,中音产生灰色感觉,低音产生黑色感觉。

美国动画片十分重视声音之美,《狮子王》、《花木兰》、《玩具总动员》都分别获得奥斯卡音乐、配乐、歌曲、配音等多项大奖。

6、和谐美:

线条、色彩、形体、动作、声音按比例、均衡等原则,在时间、空间中流动组合产生的美。和谐指动画作品的多样化与多变化的和顺协调,事物的各层次排列恰当,各元素的组合适宜,各阶段的发展顺畅。和谐的本源是事物本身合乎规律的运动,给人以均衡、安适、平和的审美感受。

动画艺术的和谐美是动画家自觉的和谐意识在作品里的集中表现,动画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美学原则,严格控制各种元素的配比关系,各种变化的尺度,使之达到最佳的和谐状态。

7、节奏美:

节奏是在一定速度中进行的动作和音响的时值和强弱关系。

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能量(增减)、幅度(大小)、高度(沉浮)、方向(正背)等因素对节奏美具有决定性影响。普多夫金说:电影蒙太奇节奏“是一种从情绪方面来感动观众的手段。导演使用这种节奏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刺激观众,或者是为了平息观众情绪。要是节奏用错了,整个场面的力量可能会因此化为乌有;反之,如果在节奏上恰到好处,却会使那些在想象中和画面上并无特殊之处的孤立的素材产生无穷的魅力。”(《论电影编剧、导演和演员》B·普多夫金著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1月第89页)一般影片在创作过程中,节奏虽然由导演控制,但演员表演也有自身艺术创作的主动性,因而导演往往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掌握节奏。动画片则不然。“画”“动”的节奏完全掌握在编导者手中。因此,动画作品中节奏的变化可以一丝不苟地达到编导者的艺术要求。

在动画艺术中,调节节奏的中心是动作,音响是配合动作、强化动作、渲染气氛的,因此,设计并掌握好“画”“动”的节奏,是创造动画的节奏之美的关键。

8、怪诞美:

怪诞是指离奇怪异的审美对象,它带有一种超出常格、使人惊异的特点。怪诞实际上是事物的特殊性的超常扩张,是个性的特异拓展。

怪诞之所以能够成为审美对象是因为人们在习以为常的、单调而沉闷的生活中有一种渴望新鲜感的欲求。怪诞正是以它变位、变态、变形的形式出现在动画艺术中,使美的形象离开了生活的原态,与人们日常熟识的事物拉开了距离,突现了动画家的情感指向,创造出突破常规的审美形象。例如《骑昵大帝》中怪诞的人物造型和离奇的故事令人在诧异中大开眼界。

9、幽默美:

幽默是指审美主体以诙谐隽永的智慧创造出一种审美方式,它比讽刺轻微却富有意味,比诙谐典雅更富有文彩。它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喜剧效果。

幽默是充满人类智慧、轻松而又含蓄的笑。笑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动画家冷静、机敏的理智结构是幽默感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因素。

动画家应该从高度的理性角度观察审视那些琐碎的、丑陋的、卑微的事物,并通过智慧的笑,达到对丑的事物的否定。例如:《小鸡快跑》中,描写了一群小鸡机智、巧妙地逃离养鸡场,免遭屠宰的故事,赞美了善良和勇敢,否定、鞭挞了杀害无辜的行为,轻松的幽默中暗含了讽刺。

五、动画作品审美价值的多元性

动画作品的审美价值是多元的,又可分三个层次,第一是先导性审美价值;第二是审美的潜在性文化价值;第三是由审美产生的联属价值,即衍生性社会价值。

第一层次先导性审美价值

所谓先导性是对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言。意思是此两者必须以审美价值为先决条件,从而导引出其他相应的价值。否则,将是虚无。

动画作品通过感性化、情感化的审美意象刺激人的感知,产生快感,具有浅层的消遣娱乐价值;进而将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自然冲动渲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价值;动画审美意象体现着动画家的审美创造和动画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其中都贯穿着两者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命冲动,这是艺术创造的强大原动力。生命冲动中的个体无意识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心理是动画家一度审美和动画欣赏者二度审美心理活动的共同原动力。动画作品正是以满足两个审美主体的自由生命创造为最高审美价值的。

第二层次潜在性文化价值

动画作品通过审美价值体现出理性的文化价值,包括认知价值、思想价值和道德价值。

认知价值是动画作品要对欣赏者揭示宇宙、自然、社会、人类、人生、生命以及各种事物的内在奥秘,体现观众特别是对孩子们具有探索科学真理,认知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价值。

思想价值是动画作品应对欣赏者提供人生理想、爱国主义、人道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思想营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道德价值是动画作品要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命、人与环境、人与未来、人与科学等等方面的伦理道德,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动画作品的诸种文化价值都是通过审美价值实现的,如果在审美意象中不能蕴含认知、思想和道德的潜在价值,其作品将是贫乏而肤浅的。

第三层次衍生性社会价值

这种社会价值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动画也是一种媒介,具有传播信息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动画作品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这种双重属性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化决定的。因而具有经济价值。但必须强调:动画作品首先应该是艺术品,应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才能获得较高的票房率和收视率,才可能成为优质文化商品,从而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动画的经济价值是其审美价值的衍生物,万不可将两者本末倒置。

第三节动画欣赏的审美活动

一、动画欣赏的审美主体

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作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一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95页)出于审美需求,动画家(创造主体)创造了动画艺术,而动画艺术又创造出懂得动画和欣赏动画美的观赏者(接受主体)。这是一个双向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画生产和动画消费具有内在同一性。也可以说,编导者与观赏者在动画艺术创造活动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一部动画片不能引起观众的欣赏欲望和兴趣,这部动画创作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不确定的、开放的体系,它召唤着欣赏者;但同时,欣赏者欣赏艺术作品时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而是有着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都在欣赏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使这种欣赏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但是,请注意,动画艺术的欣赏主体多是少年儿童,他们的头脑虽然并非白纸一张,却也极少先在性的认识能力。因此,孩子们观赏动画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世界观和提高生活经验的过程,他们将伴随着自由幻想和再创造的愉快,伴随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使自己的审美情趣得到相应的提升。动画家就应该以创造主体的强烈激情通过动画作品唤起欣赏主体(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感情共鸣,让他们活跃、兴奋起来并陶醉其中,从而使他们在艺术再创造中获得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对动画审美欣赏主体(即观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动画观众的角色定位:消费者、参与者、效果反馈者首先,动画观众是动画艺术的欣赏者,即动画艺术的消费者。他们用自己的耳朵、眼睛乃至全身心投入到动画片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去,为那造型、色彩、动作、音响所吸引,为那动画形象、故事、乐曲、气氛所感染;他们的心理情绪与动画片中的情节变化一起进展、一同共鸣,忽而紧张、忽而轻快,特别是儿童观众,看到惊奇时全场欢声雷动;看到担忧时,一个个摒住呼吸,鸦雀无声;喜剧出现时,他们不约而同忘我地大笑;优美情景展开时,人人仿佛吃了蜜糖……这就是观众在欣赏动画艺术以自己亲身的审美感受获得的直接性审美体验,并从中得到了审美愉悦和满足。马斯洛将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愉悦称之为“高峰体验”。他认为这是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的最激荡人心的时刻,令人如痴如醉,心旷神怡。“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和发现……”(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68页)在动画片的欣赏过程中孩子们的这种“高峰体验”尤为突出。

其次,动画观众又是动画艺术创作的参与者。艺术创作的完整过程是由艺术家(创作主体)和欣赏者(再创作主体)共同完成的,二者不可或缺——虽然前者是首要的,但后者也绝不能缺少,否则这一过程就不完整,特别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缺少了欣赏者,亦即艺术消费者,比物质生产缺少了消费者还要可悲。动画作品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