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15624500000024

第24章 电视新闻语体的有声语言表达(3)

㈠.与叙事方式和传播方式相对应,有声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主要分为三种样式:

1.播报式

这种样式反映的内容多是国内外发生的动态新闻事件,一般采用客观陈述的方式。

其心理依据表现为“向您报告最新动态”;态度较为客观,没有过于明显的倾向性;语气上沉稳、端庄;语势起伏不大;节奏较为稳健、均一,听感上规整有序;用声状态比较稳定,声音偏实,虚实、明暗变化不大;整体上以播为主。

播报式是目前我国新闻播音的主流,也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语体特色的表达样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及各省卫视的新闻联播大多采用这一表达样式。

2.讲述式

其心理依据表现为“向您讲述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态度随事件内容有一定的倾向性,并根据事件的进程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语气上,随事件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色彩,或依细节的展开需营造一定的故事性而具有丰富的变化;语势随事件的推进起伏较为明显;节奏有张弛变化,听感上生动有趣;用声状态变化自如,声音以实声为主,有明暗、虚实变化;整体上以讲为主。

这种表达样式适合于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事件。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表达样态。诸如《今晚》、《第一时间》、《特别关注》、《第七日》中的大部分有声语言表达。

3.评说式

它是一种夹叙夹议的表达样式,既有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又有对该事件的看法、评论。它既可以播报式+议论,也可以讲述式+议论。在有声语言形态上,在播报式和讲述式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一种说理的色彩。

其心理依据表现为“就这一事件和您交换意见”;立场鲜明,态度明确;语气上自信、坚定,感情色彩浓郁,具有内在的力感;语势起伏较大;节奏随叙与议及事件的发展、观点的凸显而对比推进,推进感强;听感上酣畅淋漓、鲜明灵活。

㈡.和叙事方式和传播方式相关联时,有声语言表达样式具有能动作用。

有声语言的表达样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以适用为目的,尊重基本的新闻传播规律和语言表达规律,在这些前提下,语言传播者不同的新闻素养、语言功力、风格追求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丰富样态。

有声语言表达在面对不同叙事方式时,并不是一味地被动适应,在保证实现传播目的的前提下,还可以灵活地进行创造。比如,为使有声语言的表达更加灵活生动,可在一定程度上以讲述的语态处理转述的内容;在面对事件性质明晰的描述文本时,为表现鲜明的态度进行有效引导,可以以评说式的语态处理相关新闻消息。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三种有声语言表达样式只是从电视新闻有声语言表达的一个侧面进行的分析和划分,并不具有唯一性。我们如此划分的依据在于:以上表达样式确实在电视新闻播音中存在,并且是其主要样式。同时,这样的划分,把表达层与文本层、传播层彼此联系起来,虽然不免有机械和片面之嫌,但也避免了表达样式与文本和传播目的相脱离,防止出现自说自话的“各自分立”现象。让三者互为依托,便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研究的深化。

三.电视新闻语体有声语言表达的态势语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态势语言的出现先于语言。人类的语言文字产生之后,态势语言虽然也可以独立传递意义,但它经常和有声语言相伴而行,成为一种辅助性的符号系统。

态势语言的研究自成体系,是一种表达和交换信息的可视符号系统,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等构成。在电视新闻中,习惯上电视新闻播音员只出上半身图像,多为坐姿,因而肢体动作和体位很少变化,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尤其是面部表情在电视图像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

作为辅助性语言,态势语对有声语言表达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通过态势语言和观众进行无声的交流。有声语言表达者虽然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在和观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身体的其他部分其实也在和观众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观众可以透过“无声的语言”解读出有声语言以外的其它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声语言表达者的眼神可以传递出心中是否有观众,是否在积极地和受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传播过程中电视媒体营造出的虚拟的交流环境,要求播音员虽“眼前无人”,但要“心中有人”。有声语言表达者对象感的有无、播讲愿望的强烈与否,透过眼神就可以被观众敏锐地感觉到。同时,透过有声语言表达者的态势语言,细心的观众还可以体察出播音员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

有声语言表达者运用态势语言协助有声语言来突出重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手势、头部动作来表示对事件的看法。在电视新闻中,由于播音员多采用坐姿,且多为上半身景别,手势的表意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因而,播音员常常借助于头部的动作来协助有声语言的表达。头部适当的运动和有声语言的发音节奏相吻合,尤其是语句中需要着意强调的部分,可以通过稍有力度的点头动作来突出重音。

通过态势语言可以表明出一种态度。正襟危坐、面无表情并不代表新闻的客观与公正是流于表面形式、对新闻理解肤浅的一种表现,完全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空中楼阁”。新闻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蕴含了媒体的倾向性、态度与立场。有的新闻,观点、立场非常鲜明,或褒扬、或贬斥。有声语言表达者对稿件的内心感受、准确把握除了体现在对有声语言的驾驭上之外,也不可能在体态语言上无动于衷。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海霞是比较善于运用态势语言的播音员之一,她的表情透着一股亲和力,眼神真诚、热情、富有神采,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感觉到所播新闻的轻重和她内心的感受、态度。

态势语言还可以作为有声语言和画面之间的一种衔接手段。电视新闻的导语一般由播音员出图像口播,口播完之后,眼睛随头部动作转向右前方的提示器,新闻的主体部分和新闻画面随之同步进行,一条新闻结束,播音员的眼神和头部动作也随之收回,进行下一条新闻的播出。这样在口播和画面之间的过渡、衔接显得较为自然,避免了有声语言与画面之间、新闻导语与主体之间衔接的突兀与生硬。同时,这一小小的态势语言还暗含了有声语言表达者与观众共同关注、同步接收新信息的人性化理念。

另外,从整体上来看,有声语言表达者的态势语言不同于日常人际交往中随意、琐碎、芜杂的态势语言,它受制于有声语言表达和画面形象的需要。电视新闻有声语言表达者的态势语,是内心感受的外露,应该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虚伪、做作的应景表演。电视新闻有声语言表达者的态势语应大方、得体,为有声语言增光添色,而不是一味自我表现、喧宾夺主。

第三节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语体能力

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指的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按照本族语的规则把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的能力,也可称为语言知识;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则是这种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页。]那么,在本论文中所提出来的有声语言表达的语体能力既归属于语言能力,也归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交叉。

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语体能力指的是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依据具体语境,为实现传播目的而进行的认知、适应、表现、修正语体的综合能力。

语体的认知能力——直觉判断属于何种语体类型。

语体的认知能力依赖于有声语言表达者的语体直觉。语体直觉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体的敏感,是表达者在感知文本的刹那不经逻辑推论而对语体整体认知、洞察的一种心理现象。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语体直觉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能力,一方面依赖于创作主体在语言方面的天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创作主体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经验的总结,是逐渐培养起来的敏锐感觉。在很多情况下,对语体的认知往往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对语体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基本的语体图式的判断、适应。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有声语言表达创作者在长期的语言处理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体式、组织规律、词语的内在涵义、情味等就自觉不自觉地以“格”的形式巩固和积淀在有声语言创作者的心理结构中,并且形成一种极其敏感的感应通道,一个个“格”组成了“格的结构群”和“感应通道网络”。这样,当他在重新接受言语符号特性编码时,意识就会与自己头脑的“格”相契合,立刻触动心弦,以自动化方式对号入座,迅速感知并做出正确判断,将内容和形式联系起来。

语体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切的表达样式与表现格调。

当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在有声语言创作者头脑中对位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选取恰切的表达样式和表现格调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转化和阐释。

语体和有声语言表达样式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直接的关联,语体要求其表达样式与其总体特点相协调。同时,这协调不是绝对的、教条的、僵硬的一对一关系。换言之,语体与语体表达样式之间不具有唯一性,同一种语体可以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样式,而同一种样式也会存在不同表现格调。

关于表达样式。在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由于频道、栏目所追求的整体风格不同,接收群体的整体喜好取向不同,具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会偏重于其中的一种表达样式,并以这一表达样式为主,适当兼容其它样式。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具体节目中可根据该节目的整体性要求选取、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样式。以《中国新闻》为例,其定位是“向世界报道中国,以中国人的视点报道世界”,以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宗旨,追求清新明快、亲和淡雅的整体格调。形式上,既有对新闻的播报,又有与前方记者、专家的连线对话,还有对世界各大报纸新闻的播读、评说。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在坚持电视新闻语体总体特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着相应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转换。

再说表现格调。“艺术家独特的气质,会使他所描绘的事物带上某种符合于他的思想本质的特殊色彩和独特风格,左拉给自然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看到自然’……气质就是商标。”[莫泊桑《爱弥·左拉研究》,《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23页。]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吐纳英华,莫非性情”,语体的有声语言表达也是和表达者的内在气质、性格等联系在一起的。在同一语体表达样式阈限内,还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差异。风格是有声语言表达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点,风格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声语言表达者之间气质、性格等差异的外化。所谓“播如其人”。播报式是《新闻联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性质而选择的一种语言表达样式,人们熟悉的《新闻联播》中的几个播音员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表达样式,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每一个人的语言都有独特之处——李瑞英干练利落、邢质斌大气规范、李修平温柔绵厚、罗京刚毅冷峻、王宁稳重敦厚……

语体的修正能力——反省、反观之后的自我修正与提高。

有些有声语言表达者不管什么内容、什么语体类型全部都是一种感觉、一个味道,以一种语体表达样式以不变应万变,这固然是语言功力不足的问题,是这些表达者缺乏语体敏感,缺少语体表达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的一种反映,更是缺乏自我修正能力的体现。

语体修正能力是有声语言表达创作主体对语体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的提升,是对感性认识和自我掌握情况进行的反思和超越。在修正过程中,创作主体把自己对语体的直觉所形成的感觉和印象抽象化,找出语体运用的规律与特征,提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文本中有问题、不合适的地方提出指正意见;在表达过程中根据具体语境及时调整、修订语体表达样态;由于有声语言表达是遗憾的艺术,在创作活动结束后,总会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反省、总结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改正的正确办法,下次表达过程中就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