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为7.61亿美元,1940年为8.15亿美元,1950年为20.7亿美元,1960年为36.81亿美元,1970年为57.04亿美元,1980年为147.94亿美元,(14)2002年为221.46亿美元。
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了文化大革命后大陆的第一幅报纸广告。到1983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7300万元,1990年6.77亿元,2005年为451.36亿元,其中在华东、华北、华南三个区域集中了全国报纸广告77.52%的广告投放量,列前3位的报纸广告投放城市有,北京为46.11亿元、上海39.66亿元,广州35.56亿元。(15)
报纸广告也向多方面开拓。从条块广告、专版推介、软文广告、插页广告、夹报投递广告到售楼行动、房展车展、文体表演赛事等联动型商务活动。2000年至20005年,中国报纸广告的大客户主要仍为房地产、医疗保健、汽车、通讯、药品等行业广告。
二、期刊广告消费
期刊广告以权威性、针对性、稳定性和持久影响力见长。研究者认为,期刊广告适合于那些名牌产品、市场上头角乍露或风头正健的产品刊发广告。美国公众意见研究公司的研究表明,消费者认为期刊是提供最有帮助、迷惑性最小的产品信息的媒介。例如,51%的调查对象认为在选择健康和营养食品时,期刊是最有帮助的,只有22%的人选择了电视。(16)
缺点是周期较长,时效性弱。
对期刊广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18岁以上的成年人,特别在大专文化以上的知识阶层。来自美国的一份调查表明,美国具有大学或大学以上的教育水平、从事专业和管理工作、家庭收入超过6万美元的成年人中,月平均期刊阅读量为每人13.9期;18岁或18岁以上成年人中的87%(1.66亿人),每月平均阅读量为12.3期。(17)
由期刊的广告量,可以看出期刊广告的消费量。美国期刊广告1935年为1.3亿美元,1940年为1.86亿美元,1950年为4.78亿美元,1960年为9.09亿美元,1970年为12.92亿美元,1980年为31.49亿美元。(18)
中国期刊广告,1983年为1081.1万元,1985年为2809.3万元,1990年为8683.7万元;1995年为3.95亿元;2001年为11.86亿元;2005年为58.96亿元(19)
近年来兴起的DM杂志,即直邮广告,是杂志广告的新形式。其特点是对目标人群的直接投递,发行目标明确,内容实用,免费赠阅,得到消费者的欢迎。缺点是可读性差,权威性低。
直邮在欧美的广告额已跃升到总量的20%。1935年美国直邮广告收入为2.82亿美元,1940年为3.34亿美元,1980年为75.96亿美元,1982年为103.19亿美元,占全美广告总额的15%。(20)国内DM广告媒介正在起步,目前正常出刊的DM有1000多家,广告份额占全国广告市场总量的1%。与国外相比,其成长空间十分巨大。(21)
四、广播广告消费
广播广告的及时性、移动性、针对性强,覆盖空间大,高度灵活,接收自由,而且有声情并茂、对答互动等特点。
广播广告有形象限于听觉、诉求力差、不易集中注意力、时效短促、记忆不牢的弱点。
1922年美国纽约WEAF电台播出了第一条广播广告,价格50美元。到1935年,美国广播广告收入为1.13亿美元,1940年为2.15亿美元,1980年为37.02亿美元。(22)1990年美国广播广告收入为87.26亿美元,占广告总额的6.78%;1995年为115亿美元,占广告总额的7.1%;1996年为121.05亿美元,占广告总额的6.99%。(23)
1999年中国广播广告收入为8641.6万元,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3.6%;2005年为49.68亿元。
五、影视广告消费
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影视早已成了广告的工具之一。影视广告以非常隐蔽或半隐蔽的形式为商家做宣传。
"电影来临之后,美国生活的整个格局作为一则连续不断的广告被搬上了银屏。任何一位男女演员的吃穿用的任何东西实际上都成了广告,人们未曾梦想到的广告。美国的卫生间、厨房和汽车,如同其它的东西一样,被当成《天方夜谭》来处理。"(24)"凭借各种手段,好莱坞已经通过画面的魔力溶入广告之中。结果,好莱坞和广告不可分割,两者构成了一个世界"(麦克卢汉)。(25)
影视广告往往以影视片中置放名牌产品的方法进行。电影《古墓丽影》中的开头就是UPS特快专递;《非洲皇后》中赫本将戈登牌的杜松子酒倒入河中;《金盟友》里有美洲豹牌汽车的特写,等等。
目前,这方面广告消费的统计数据还比较少。我们无从得知其中的量究竟有多大。一个事实是,企业对众多电影、电视剧的巨额赞助,实际上就是广告费用,往往经片头、片尾和剧中的以隐含或公开的宣传出现。这一数目如果统计起来,在国内是非常可观的。
六、网络广告消费
网络广告具有24小时全球时空、实时快捷、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统一、双向互动、感官性强、直接销售、节约成本等特点。
在谈到网络媒介广告的消费方式时,传播学者菲德勒说到:"它们的作用也许更像购物中心的店面橱窗。读者与观众简直可以在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广告前"一走而过",正像人们从商业区的商店前走过一样。但是,当一扇"窗户"里的广告吸引住了一位潜在的顾客,他或她只要触摸一下或选择那则广告,就可以走进商家的‘商店’"。(26)
作为新兴广告形式,目前它存在实际效果难以测量,购买力不大等问题。
最早的网络广告出现于1994年,当年全球网络广告达到了1200万美元;2000年88亿美元。近年来,欧洲网络广告平均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其中瑞典达55%,法国41%,荷兰34%。
中国网络广告也在不断上扬。1998年3000万元,占广告总额的0.1%;2000年3.5亿元;2005年31.3亿元,占全国广告总额的2.5%。
目前网络广告有网幅广告(旗帜广告)、插播式广告、扩张式广告、链接式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网上分类广告、网页广告、网站栏目广告、在线互动游戏广告等类型。可以说,广告已在网络中无时无处不在。同时是跨国界的、无地域性的。
值得提出的是,网络广告的发布主体已经不同于传统媒介。可以说,任何拥有网络使用权的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广告。也就是说,传统的广告主、广告商、广告发布者的角色在这里已经合混合起来。IPS集广告经营者与发布者于一身;企业网站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与发布者集于一体。
六、手机广告消费
手机广告正在兴起,具有实时、互动、便捷等特点。目前广告的功能和形式正在开发,其表现还不太明显。以短信、彩信、彩铃、声讯为形式的手机广告发布,涉及到消费者的信息空间利益、个人隐私问题,必须首先得到手机消费者的同意。否则会成为侵权型的垃圾广告。
手机广告,可能以上网手机增殖服务形式发布最为可行。这种无线广告的效果,也可以在网上得到量化的跟踪与评估。手机移动上网在全球已经风行。2003年,日本手机消费者7390万人,其中79%为2.5G手机上网用户。2002年手机广告收入为70亿日元。
七、其它广告媒介消费
广告媒介在科技的力量推动下,其延展力和覆盖面在不断扩展,新的广告媒介形式正在兴起。公交巴士电视广告、城市轨道电视广告、铁路电视广告、楼宇电梯液晶电视广告等等已经在"跑马圈地。"
1995年在上海成立总部的香港MPI(媒介伯乐)公司,已拥有覆盖全国53个城市的户外媒介网络,可在公交、铁路、单立柱、候车亭、广告看板、霓虹灯等50多种媒介发布广告。
第四节广告媒介消费者与消费效用
一、广告媒介消费者
广告媒介消费者从消费态度上分,有4种消费者:
主动型消费者
即广告主、广告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他们主动地消费广告,从中测量市场、比较创意、寻求商机。有一种说法认为,广告费用基本占到产品全部销售费用的25%左右。
"广告主把广告当作一种方法,用于应对由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和诡计多端的竞争者所组成的永远难以捉摸的世界,但是他们对投在广告上的赌注采取了防护措施。他们把广告开支用于支持已经广受欢迎的产品。他们把广告针对已经使用同样或类似产品的人群,而且已经知道他们有大量可支配收入,往往还知道他们是做广告的产品的消费大户。这些方法全都能确保广告到达并影响最有可能成为做言广告的产品的消费者或它在同一产品类别中的竞争对手的产品的消费者,从而使广告的价值最大化。这些战略能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它们对于广告主了解其广告的价值几乎没有帮助。"(27)这种主动造成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广告主是最积极的广告消费者,他们自以为消费者也和他们一样的态度消费广告、进而消费他们广告中的产品。
被动型消费者
即媒介消费者,他们在消费媒介的同时,被动消费广告。这既和商品的极大丰富有关,也和广告的极度庞杂有关。消费品和品牌数量的增加,不仅刺激广告创作出有特色的东西来,而且还使消费者难以知道自己的需要。
如果消费者的需要变得模糊不清,他们就很可能对采取广告无所谓的态度,就不会认真去看为产品做的大量广告。因为人们已经形成了对产品更多自觉的选择,他们宁愿去享受没有一个标准指引的选择自由。因为超级市场已经提供了这一不需要广告的选择自由。"在一个高强度的消费社会里,每日的面包变成了一个自助餐厅,原来依靠的单一主食变成了多种选择:白面包、全麦面包、黑麦面包或者用酵头发酵的面包,烤过的还是没有烤过的,奶油的还是人造黄油的。"(28)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对广告的消费就可能是一种被动性的消费。
中间型消费者
这是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消费者,有时他们是主动寻找广告消费,有时只是被动地接受广告。美国《新闻周刊》一次对电视收视习惯调查样本发现,在电视节目插播广告时,继续留在房间里的美国成年人平均只占62%,在这一部分人之中,许多人除了看广告以外、还同时做其它事情,真正看广告的人可能仅占观众总人数的22%。(29)上世纪80年代电视遥控装置的普及,更强化了这种选择的游走性。
先锋型消费者
这一类消费者总是最先开始新广告媒介消费的人。主要为年轻人,乐于接收手机媒介广告、网络媒介广告、游戏媒介广告。
在这诸多消费者群中,还有一个广告消费量的差异。由此可以将消费者分为重度广告消费者、轻度广告消费者和中间型广告消费者。
决定广告媒介消费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广告媒介的区域消费环境对广告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从2003年的全国广告市场比例可以看出,上海、广东、北京三地的广告投放总额为531.92亿元,占国内总量近一半(49.31%)。其中电视广告投放总额为54.45亿元,占国内总量近1/5(19.75%)。而海南电视台与福建泉州电视台的广告总额相当,甘肃电视台广告总额略高于江苏南通电视台,青海电视台广告总额不及湖北十堰电视台,青藏电视台广告位列全国第167位。(30)区域广告销售的差异是如此巨大。这说明,广告量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广告消费者最密集的区域。众多的媒介消费者在消费媒介的同时,被动或主动地消费广告。
二、广告媒介消费的正效用
广告媒介消费对生产者的效用,学者们已有众多论述。
有一种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是"核弹"观点,认为广告对消费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英国托马斯·麦考利甚至说,"广告对于商业如同蒸汽对于工业,是惟一的推动力。除造币厂外,没有人能够不靠广告赚钱"。(31)有一种观点,可以称之为"适度"观点,认为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产生了影响。有一种观点,可以称之为"微弱"观点,认为广告对消费的实际影响没有预想的大,甚至是很微弱。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舒德森说,广告是一种艰难的劝服,可能以某种方式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定。
不论怎样的观点,人们承认,广告的存在是必要的,是有用的。在一个商品过剩、海量信息的社会,商品要有卖点,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必须要有广告媒介的传扬。广告媒介的大量消费,对生产者意味着财源的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