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15624400000051

第51章 书刊媒介消费(2)

三、期刊消费

期刊的出现是与工业革命、印刷术革命连在一起的。正因为有了高速的印刷机器和纸张,才使定期出版一份专业的期刊成为可能。

1741年,自美国人布拉德福德出版了第一份杂志《美国期刊》和《美国杂志:英国殖民主义政治地位每月观察》、富兰克林出版了《大众杂志和历史纪事》以来,杂志最初的进展是缓慢的。1750年,全世界只有10种期刊。整个18世纪只出版了98份杂志,而且没有一份杂志的寿命超过18个月、平均发行量约500份。其消费者主要为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的男性人士。

工业革命之后,期刊飞速发展。在美国,1865年有期刊700种,1870年达到1200种,1885年达到3300种之多。19世纪的期刊,发行量开始增加到数千份之多。消费者由高等教育者向高中教育者转移、由中产阶级向大众倾斜。

进入20世纪,在大众化期刊趋势下,新闻期刊、图画期刊、文摘期刊等相继出现。1923年《时代》新闻杂志创刊,1928年销量达到20万份,1948年达169万份,1968年371万份。1922年《读者文摘》创刊,1945年二战结束时发行量高达1000万份。这里的期刊消费者已经是任何收入的消费者,期刊的目标市场从大众向分众转移。

1978年,第一期由电脑参与制作的期刊《科学美国人》出版。1994年,期刊首次使用电脑制版技术CTP。1995年1月号《科学美国人》成为美国第一份完全数字化的期刊。

2001年,位列美国杂志前10名的期刊年发行量为:《当代老年》为1778万份;《读者文摘》1256.58万份;《电视指南》909.77万份;《国家地理杂志》766.47万份;《美好家园》760.14万份;《家庭》471.25万份;《好管家》452.74万份;《妇女节》425.77万份;《时代周刊》418.00万份;《女性家居》410.07万份。(11)

2001年,美国期刊发行总量达到3.61亿份,销售收入(含广告)2617.98亿美元;2002年3.58亿份,收入2677.93亿美元;2003年3.53亿份,收入2924.94美元;2004年3.63亿份,收入3164.43美元。(12)

最早的中文期刊出现于1815年,第一批来华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每月一册,月发行约500册,读者主要为下层百姓。

1833年4月,马礼逊在澳门出版了国内第一份中文期刊《杂闻篇》;同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也在广州创办了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名为报纸,实为期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周刊,最高发行量达到4.5万份,读者主要为一般知识分子及朝廷官员。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月刊,到1917年最高销量达到1.6万份,主要读者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1919年,新出版的学生刊物达到400多种。1925年,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生活》周刊,1926年邹韬奋接办,1927年发行量从2000多份增长到4万份,1930年突破8万份,1932年最高发行量达到15.5万份。1935年,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当年发行量20万份。1938年主编《全民抗战》,发行量30万份,为当时期刊之最。

1978年中国出版期刊杂志930种、总印数7.6亿册;1980年出版2191种、总印数11.3亿册;1990年出版5751种、每期平均印数1.62亿册;1999年出版8187种、每期平均印数2.18亿册;(《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出版9029种,平均期印数2.04亿册。

2005年中国杂志发行量前10名的排行为:《半月谈》期发行量450万册,《读者》月发行量500万册,《知音》月发行量423万册,《故事会》月发行量372万册,《时事报告》月发行量370万册,《家庭》月发行量305万册,《第二课堂》月发行量280万,《青年文摘》月发行量213万册,《家庭医生》月发行量192万册,《小学生时代》月发行量160万册。(中国期刊协会)。

第二节书籍消费目标与消费特征

书籍,用麦克卢汉的解释,它是一种个人的自白形式,它给人以观点。书的形式不是一种公众马赛克形态或团体形象,而是一种个人的呼声。(13)

那么对书籍的消费,必然显现出个人化的方向、个人化的阅读方式和目标。

一、消费目标

知识

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类知识的渴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美国书评家玛格丽特·富勒认为,书籍虽然无法替代实际经验,然而书籍却是一个审视所有人性的媒介,一个一切知识、一切经验、一切科学、我们天性中的一切理想和实际事物所可能聚集的核心。

认知

书籍给人们以启迪,让人们认知身边的世界,并自审自己。读书如同与自己的良师益友的交谈,正如美国作家荷姆斯所说:"古往今来的书籍堆成一道梯子,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连接了起来,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来来往往。"

情感

读书,在许多读者是一种情感性的心理需求。明代才女冯小青当年在西湖边阅读汤显祖的《牡丹亭》,为其中柳梦梅与杜丽娘缠绵悱恻的爱情所感动,写下了那首有名的诗:"冷雨敲窗不忍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世间也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情感的宣泄以及在书中的"移情",让人们在书海里留恋不已。

审美

人们读书,往往是一种审美的追求。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中写道:"最初读到戴望舒的《洛尔迦诗抄》是70年代。那伟大的禁书运动,加深了我们的精神饥渴。当时在北京地下文化圈有个流行词‘跑书’,即为了找本好书你得满世界跑。为保持地下渠道的畅通,你还得拥有几本好书作交换资本。一本书的流通速度与价值高低或稀有程度有关。遇到紧急情况,大家非得泡病假开夜车,精确瓜分阅读时间。当《洛尔迦诗抄》气喘吁吁经过我们手中时,引起了一阵激动。洛尔迦的阴影曾一度笼罩北京地下诗坛。方含的诗中响彻洛尔迦的回声;芒克失传的长诗《绿色中的绿》,题目显然得自洛尔迦的《梦游人谣》;80年代初,我把洛尔迦介绍给顾城,于是他的诗染上了洛尔迦的颜色"。(14)

休闲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休闲。可以是一个人静坐书桌的阅读,也可以是火车上、飞机上的旅行阅读。在今天,休闲类书籍甚至成为人们的一大消费潮流。

法国作家蒙田甚至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有人对我说,将读书视为一种心智游戏与消遣,是种侮辱缪斯的行为;那么,我会告诉他,他对游戏与消遣的意义,还比不上我对它们的了解。我甚至想说,除了游戏与消遣以外的读书目的,都是荒谬的。"

二、消费特征及分类

美国作家、自然科学家克鲁契认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书籍最大的优点,或许就在于能使你经由阅读,而学会阅读。书籍能使你愈来愈善于吸收更完整、更深刻、更复杂的传播内容"。(15)这也许是书籍消费最不同于其它媒介消费的地方。

(一)书籍消费特征

独享性

书籍的阅读是有独享性的,也就是说具有视觉的排它性。书籍适合人们独处,并在独处时反思。在读书的时间,人们只能是读书,而不可能看电视、听广播,最多只能有一些辅助音乐。这是由文字符号的特性所决定的,它需要人们全神贯注地去阅读。

入静性

这是读书的特有方式,人们不可能在跑步中去读书,只有选择一定的空间、在一段时间里安静地阅读。它不同于报刊的浏览、电视的扫描和网络的搜索方式。

想象性

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籍,以其画面难以表达的语言,唤起人们极大的想象力。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回忆童年阅读各种藏书时说,是这些书,使我的幻想始终保持生动。邻居家中的每一座谷仓,教堂里任何一个角落的每一块石子,从园子里传来的每一声脚步声,在我心底,都与我所读的那些书,完完全全地结合在一起。于是在10岁那年,就学会了如何令想象翱翔于一已的经验之外,同时转化成可叙述的故事。

思考性

书籍的深刻、悠远以及其它,给人们最大的思考。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有过这样的阅读历程:"有许多次,我走入《圣经》里让人感到愉悦的领域。在那儿,我摘采了文句中的优质绿色药草,并借着阅读吃下它们,咀嚼沉思;最后,再将它们置放于记忆……由此,我可以减少自己面对生命的不幸,所产生的辛酸之感。"(16)

(二)书籍消费分类

畅销书消费

畅销书指一定时期内,在同类书的销量中居领先地位的图书。往往会引起社会上的轰动,是消费者阅读趣味和评价的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变迁、思想的沿革和审美意识的嬗变。

畅销书并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大多以销量为依据。其内容庞杂,涉及各个领域。只所以要列为类型,是因为消费者往往只凭畅销就跟风去阅读,什么畅销阅读什么,使畅销近于一种时尚与流行。

2000年,英国爱丁堡一个失业的单亲妈妈J·K·罗琳出版了她的童话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没想到刮起了全世界的阅读狂潮。目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2亿多册,当年的中文版销量也突破了500万册,长期占据全国文学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它不仅仅是儿童的读物,也是成人的童话。

据对国内畅销书的统计,2001-2004年的虚构类年度榜首书全是青春类文学,如2001年韩寒的《三重门》、2002年解燕燕的《我为歌狂》、2003年郭敬明的《幻城》、到2004年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直到2005年,才由丹·布朗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替代。

虚构类书消费

虚构类图书消费,主要是小说等文学书籍的消费。

2005年国内10大虚构类图书为,丹·布朗《达·芬奇密码》、姜戎《狼图腾》、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丹·布朗《天使与魔鬼》、余华《兄弟》、丹·布朗《数字城堡》、都梁《亮剑》、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蔡骏《地狱的第19层》、可爱淘《狼的诱惑》。

非虚构类书消费

指除虚构类书外的书籍,包括教育、管理、历史、职场励志等等。

国内2001-2005年非虚构类图书销售榜首为,2000年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2001年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富爸爸·穷爸爸》、2002年斯宾塞·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2003年非典编委会《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2004年、2005年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

少儿类书消费

少儿类图书消费,有别于成人的图书消费,它是图文并茂的、或者以图为主的消费。主要有少儿文学、卡通漫画、科普百科读物、游戏益智、低幼启蒙、古典读物等等。

专业类书消费

专业类书籍作为各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工具书和科研书,其消费量一直在增长。

美国2002年专业书销售额为38.4亿美元,占书籍总销售的17.15%;2003年为39.79亿美元,占书籍总销售的16.99%;2004年为40.58美元,书籍总销售的17.11%。(17)

图书馆联盟消费

通过公共图书馆阅读图书,是人们的一大消费渠道之一。

比如美国新泽西卑尔根镇的BCCLS,是70个公共图书馆建立的联盟。它为全镇80多万人服务,仅仅1993年就借104万册书,其中电子版图书12·76万册。

网上购书消费

网上购书消费已成为一种便捷的新的方式。2004年,韩国书籍的网上购买率达到了48.2%。美国2004年的网上销量达到11.8亿美元,占总销售量的5%。

第三节期刊消费目标与特征

一、期刊消费目标

据1999年美国一家公司对113种期刊的调查,在全部期刊内容中,文化、人文内容占15%,食品与营养占8.5%,运动、爱好、娱乐占7.8%,消遣7.2%,家居7.2%,健康7.0%,服装6.5%,国内事物6.4%,商业和工业6.0%,一般兴趣5.1%,美丽与打扮4.4%,综合4.1%,旅游和交通3.7%,儿童2.9%,国外事物2.7%,建筑2.4%,花园与农业2.4%,小说与故事0.6%。

(18)

从这里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媒介内容的需求以及消费目标。期刊媒介消费者的主要消费目标可以归纳如下:

观点参考

期刊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宽视野、深背景的观点,从而给自己做一参考。而期刊的议程设置,恰恰在告诉人们应该思考一些什么。

《时代》新闻周刊的创办者亨利·卢斯认为,繁忙的美国人并不能及时地获得信息,他的办刊理念是:一周的新闻必须以栏目的形式,按逻辑关系合理安排;尽管杂志必须覆盖故事的各方观点,《时代》必须承担事件解释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写作必须简短、活泼和完整;新闻写作必须体现作者的个性特色。从期刊生产者的生产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迎合消费者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