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媒介消费学
15624400000044

第44章 手机媒介消费(2)

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融合

手机是第一个赋予消费者生产能力的媒介,它使每一个人成为了天然的媒介生产者,把消费者和生产者、接收者和发送者、接受者和创造者融合在一起。

在手机消费中,没有一个权力的话语中心,手机消费者在自己生产话语并与接收者互动,共同制造生产信息。而且还是一个远程的移动的媒介消费者与生产者。

这一特征不仅仅在会话中,在短信中,在上网漫游中,在其它手机消费中,生产性更加地明显。

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

手机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抹去了上下班的区别以及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区别。网络问世以后,家庭和办公室的界限被抹去了。手机的出现,更使人们的时空化为一体,公务和娱乐结为连续体,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结为连续体,这个世界上专门办公专门娱乐或专门的个人场所和时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

第三节手机媒介消费特征

移动性消费

可以随身携带,在移动的任何环境人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这是革命性的变化。

互动性消费

麦克卢汉认为,电话是冷媒介,或者叫低清晰度媒介,由于给人的耳朵提供的信息有限,而需要人们很高的参与。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形式,手机使人们之间实现了双向交流,而且交流更直接、亲切,有千里咫尺的感觉。它是一对一的,是互动的。"它要求一个伙伴,它具有电能正负两极的一切强度"。如果只有问、没有答,意味着电话的终止。

分众性消费

手机消费从一开始就是分众化的消费,是一对一的定向性消费。这是区别于其它媒介消费的重要特征。在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无线移动网上交流,以"点对众"的方式出现,但仍然是一种分众化的消费。

多媒体消费

在固定电话对话中没有形象的缺陷,在手机中得以弥补,而且其功能有了更广泛的延伸。今天的手机已经可听、可视、可计算、可查询、可上网,拥有了多媒体的功能。

在场性消费

手机通过声音的传递,给人们如同身临其境的当时、在场感觉。这也就是叙事学里讲的,具有口头叙事的特征,有面对面的在场性。它的讲述是"口头的,直接的和即时的,这意味着它既是‘立即’、‘同时’发生的,也是‘无中介’的"。(7)视频手机已经使这一特征更加地突出。目前大多数声频手机只是一种拟在场性。

滞留性消费

手机消费中,对文本信息的消费,可以体现为及时交流,对短信及时回复;也可以体现为滞时交流,对短信滞后回复。既可以立即观看,也可以移步观看。

文本性消费

手机的短信是文本的复兴,是书信的复活,是电报的重生。这种文字写成的短信,是人们另一种心态的反映,完全不同于声音形象和视觉形象的感觉,它的传情达意给人们提供了足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也给受信者留存下思想的凭证。它的瞬时传递,是无声的,也是第三者不知晓的。

最近推出的彩信,则是古老图画与影像的复活,人们不仅仅传递文字,还可以传递图像。

时尚性消费

手机是人们的贴身媒介,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外形上从笨重型走向轻便型、从单一型走向多样化,进入了时尚行列。今天的手机消费,从款式、界面到接听的彩铃声,都在体现着时代的流行与时尚。在青年人中,对手机设备更换速度越来越快,甚至到了一两年一换的地步。

技术性消费

手机消费既可以说是无技术消费,也可以说是技术消费。如果只用于语音通话交流,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可以消费,这是它最大众的一面。

在目前的趋势下,手机特别是3G手机走向了技术化,越来越要求"拇指技术"的跟进。生产信息如写短信,你要懂电脑打字技术;传播信息如发彩信,你需要有收发知识;消费信息如上网、游戏,你需要了解手机屏幕界面等多方面的知识,等等。可以说,你必须将自己融合成为一个"手机人",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持有手机的人。

第四节手机媒介消费内容与方式

手机媒介消费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消费内容与方式是一体的,无法分开或分清。

一、手机通话

通话交流是手机的第一大功能。第一代、第二代手机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语音通信。2005年国内手机用户3.93亿户,其中一、二代手机用户为3.22亿户,占总用户的81.93%。

在移动中通话,是人们对手机的第一需要。这种远距离的人际交流,具有即时、移动、便携的特点。2005年国内手机用户3.93亿户,其中一、二代手机用户为3.22亿户,占总用户的81.93%。

二、手机短信

最早的短信始见于传呼机的短信,手机出现以后,使这一形式得以扩张,从而使古老的书信方式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重放异彩。并形成了拇指化经济。

短信(SMS)是一种快速、简洁、即时、私密、互动交流讯息的媒介方式,它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活动时间,长话短说,安全私密无声,而且价格低廉,发送方式灵活,随时随地可以单发或群发,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大量使用。

自1992年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通过电脑向手机发送第一条短信以来,欧洲2005年每月有50亿条短信发出;英国平均每月有10亿条短信量。美国手机用户用手机发短信的人数占到了33.32%,位列手机使用习惯中的第一位。

2000年5月,中国移动发送第一条短信。当年,中国短信业务大幅增长,短信量10亿余条;2001年189亿条;2002年900亿条,当年推出了彩信业务(即MMS,多媒体短信),使短信突破了文本限制,有了图像、声音、文字多重视听功能。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以最低每条0.1元计算,2005年短信市场收入超过300亿元。中国移动公司的短信业务收为47.4亿元;2006年,仅春节假期短信发送量达126亿条。

三、彩信

彩信(MMS),是为用户制作、选择的个性化图片,供用户发送给接收者。是更加丰富的"短信",是一种"有色沟通",从文字到图像、从静态到动态、从黑白到彩色的转折。

生日时发送的闪动着烛光,有蛋糕、鲜花的"贺卡"彩信;新年时燃着鞭炮、有春联的贺年彩信等等,还可以听到好听的音乐,这对消费者是一种新的体验。

仅中国移动通讯公司2003年彩信业务收入为2亿元,2004年8亿元,2005年18亿元。

四、手机上网

只要有一个支持WAP(手机上网协议)的手机,就可以运用手机上网。移动用户可以阅读文字、图片、论坛,阅听音乐和视频,并完成下载。

美国2005年手机上网用户占到手机用户的15%。

2002年国内的移动梦网、联通无限开通了WAP门户网站,2003年的WAP用户规模达到897万户;2005年12月,国内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联合推出了"掌上天下"手机网站。手机上网,实际上可以追踪到手机短信。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开始于1992年,通过GSM网络、PC和手机联合发送成功。2005年,国内第一家无线新闻网站正式开通,手机可以随时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信息。

目前国内手机上网的55%的内容是铃声和图片,其次是聊天交友、游戏娱乐。

五、手机游戏

手机游戏是最早开发的手机功能之一。初期只是单机自带的简单小游戏功能,如俄罗斯方块、贪吃蛇等,以及做一些拚图之类的游戏。

后来,手机可以通过电脑下载一些游戏。再后,手机与PC结合,开创了手机与网络相融的新平台。一款手机游戏可以实现万人同时在线互动娱乐,彻底改变了传统手机Java游戏只能自娱自乐的模式。

据Frost&;Sullivan研究公司的数据,2002年全球手机游戏创收达到4.364亿美元;2005年,全球手机游戏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当年美国有6300万无线用户玩手机游戏,占手机用户总数的35%。

2004年,国内手机游戏用户达到1亿户,推出了《三界传说》、《掌上运动会》、《无限乾坤》等多款游戏;当年手机游戏付费用户达到1100万户,中国移动的收入达到了6.2亿元。

未来手机游戏可以实现手机、网络、数字家电多个平台上的相互联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处不在的游戏世界。

五、手机音乐

又称为移动音乐、或无线音乐、手机唱片,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下载音乐在手机上倾听。

目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拨打声讯电话,进入网站收听CD新歌;一种是通过彩铃下载收听;一种是将音乐内容预装到手机上,使手机成为一个音乐频道,只要手机一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音乐供你倾听。2003年,MTV全球电视台与摩托罗拉协议,将其音乐内容预装到摩托罗拉手机上。2005年,随着MP3手机的推出,手机可以与网络结合倾听网络音乐并完成下载。

六、彩铃

从手机音乐的一种,已发展为独立的手机铃声。从手机诞生之日,就有了待接电话的铃声。一开始,只有单音或简单的MIDI铃声。1994年,有了音乐旋律的单音铃声,手机中融入了音乐元素。随后,开始了铃声娱乐化、多样化的过程。人们称其为彩铃(或悦铃、七彩铃声),即为主叫用户设定的特殊音乐和音效的回铃声。其声音为和弦铃声,具有电脑发出的MIDI音乐的效果。彩铃使手机等待成为一种享受,手机使用成为一种娱乐。

回铃声内容大多为歌曲、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电子合成音效等。消费方式既有下载的流行歌曲、搞笑段子、网站彩铃设计、明星彩铃制作;也有自我录制或制作的彩铃,还可以通过网站传播自己的DIY原创铃声,供更多的人选择是否消费。

最早的彩铃,2002年3月在韩国SK电讯推出。2003年5月中国移动在国内首推。2004年在国内开始兴起,2005年升温,当年注册用户达到了2200万。最早的彩铃制作是SP的服务专利,目前个人可以通过个人彩铃DIY自我制作个性化彩铃。

彩铃消费量是惊人的。2005年,全球最火爆的铃声是英国的《疯狂青蛙》,一只古怪唱腔的小青蛙创造了铃声下载7000多万美元的天文数字。在国内,2005年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制成彩铃后,当年的下载量达到了1000万次。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月下载量为500万次以上。

此外,还出现了用手机下载音乐视频的手机炫铃。美国12-24岁年龄人群中,有50%的人群下载过炫铃。

第五节手机媒介衍生的新媒介

一、手机摄影

2000年,手机拥有了拍照的功能,并可以与数码照相机、网络联结。2004年推出的可拍照手机达到200万像素,其照片相当于入门的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2005年推出的700万像素手机,几乎和数码相机的质量差不多了。

手机拍照在忽发事件中起到了即拍即发的作用。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中,一位幸存者用他的手机拍下了爆炸现场并通过无线网络传给了他的博客朋友,很快照片在互联网上发布被全世界媒体采用,成为仅有的现场记录之一。

当然手机拍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人体的偷拍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

二、手机电影

手机电影,指可以在手机上收看的电影,2004年在国内开始出现。主要由MP4手机承担,可以播放电影、短片并下载电影。

2005年国内的MP4手机销量达到了953.9万部,从技术上具备了通过手机看电影的条件。当年,王小帅等导演推出了第度3-5分钟的手机电影。有人还推出了用手机拍摄的电影《苹果》。

三、手机报纸

手机报纸,是在手机上阅读的报纸。

在国内开通彩信或WAP业务的消费者,可以通过上网阅读到一些报纸媒介专为消费者编排的图文讯息。同时还可以通过短信点播及定制方式,收订彩信版的手机报纸。

手机报纸的特点是,可以随时、随地、随身收看,彻底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介的时空限制,无论读者身在何处,打开手机就可以方便轻松地阅读新讯息。这已经不是传统的读报方式了。

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2006年2月《华商报》推出"华商手机报"。

三、手机电视

指可以在手机上收看的电视。它以其便携性、直观性、滞留性和互动性,成为消费新热点。

手机电视分两种,一种是通过电讯商在手机上收看电视特制频道节目。一种是随着3G手机的诞生,实现手机与电视、网络的融合,通过手机可以直接收看电视节目。

第一类消费目前正在风行。美国2004年手机电视订户达到28万户,2005年增至130万户。2005年初,中国移动首先在上海开展手机电视业务——"梦视界",年底用户达到5000多户,可以收看12套直播节目、有10多个全天候滚动播放的短视频栏目服务,称之为移动流媒体服务。3月初,中国手机娱乐网站"空中网"对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进行了全程手机直播。

第二类消费即将开始。2006年中国有手机用户4亿,电视的家庭用户约3.5亿。手机电视将手机和电视二者结合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2006年日本正式推出手机收看数字电视服务,用户不仅能通过手机、车载导航仪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欣赏高保真的视频节目,还能够连接到互联网,轻而易举地体验收视和通信相融合的双重乐趣。用户可通过专用的手机终端接收NHK和各民营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也可以在手机屏幕上一边收看节目,一边接收一种称为"数据播放"的文字信息,用以显示与节目相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