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迷幻效应
媒介具有"现代神话"的迷幻效应。什么是神话?神话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们无意识中的思维方式。罗兰巴特认为,以神话的态度看待世界,人们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任何质疑,对于真正的自然、真实的东西就会熟视无睹。这必将使现代人陷入比古代神话更有影响力的现代神话之中。
媒介为自己的利益不断制造的现代神话或者现代奇观,具有强烈的迷幻剂作用,特别是对缺乏思考的人们来说。在青少年中出现的狂热崇拜,以及自闭症、抑郁症、恋物癖等有诱发作用。
现代神话较之古代神话,有极大的欺骗性。因为古代神话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只不过是一切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空想而已。现代神话,创造了众多的时代英雄,是人们可以追逐、可以模仿、可以再现的梦境。所以有无数的少男少女去追明星梦,有亿万人去追发财梦。现代神话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偶然说成了必然,用一个代表了一万个,让瞬间成为了永恒,将时运塑造为真理。
媒介为自己的利益不断制造的现代神话或者现代奇观,具有强烈的迷幻剂作用,特别是对缺乏思考的人们来说。今天,我们看到了电视中制造的无数种神话。其实,电视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神话"。今天的新生儿,不会想到电视是怎么样进房间的。他从一睁眼就知道,电视是家庭的一部分,是朋友、伙伴之一,电视里可以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东西。电视操纵了人们的意识、思维和话题,电视代替人们的认识、判断甚至行动。
当下的"超女"制造、"星光大道"等等,无一不是现代神话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每天的娱乐版、娱乐栏目都是现代神话出土的温床和平台。这种现代神话所产生的迷幻,对于消费者来说有近似兴奋剂的作用,它让消费者在一时之间脱离自己脚下的大地,一切实际地去寻求飘渺的梦境。一不留神,消费者会失去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自己成为他人的附庸和影子。
神话对青少年中出现的狂热崇拜以及自闭症、抑郁症、恋物癖等有诱发作用。
六、监视效应
媒介具有无所不在的监视性。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它越来越拥有极权性的监视能力。手机让你无处藏身,网络让你失去隐私。种种技术让你的一切行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48年所写的小说《1984年》里,"老大哥"创造的"电幕"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在温斯顿的身后,电幕上的声音仍在喋喋不休……
电幕能够同时接收和放送。温斯顿发出的任何声音,只
要比极低声的细语在一点,它就可以接收到;此外,只要
他留在那块金属板的视野之内,除了能听到的声音之外,
也能看到他的行动。当然,没有办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
时间里,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监视着……你只能在
这样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早
已这样生活了: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
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24)
我们看到,奥威尔笔下的生活已经在我们眼前呈现。手机让你无处藏身,网络让你失去隐私。种种技术让你的一切行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科学家预测,未来只要有一个名之为"计划者"的东西——手表大小的小型化通用设备,就可以在三维界面上模拟任何城市、文明、社会和政治决策,可以通讯、视频、设计,更可以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计算机遗传算法之父、美国科学家J。荷兰指出:"计划者"的视频摄像头和快捷通讯能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新闻人物。这有好的一面:过去因为隐蔽和缺乏证据而猖獗的犯罪,如强奸、抢劫、盗窃等,在现场情景能立刻传播出去的未来,将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一面,"计划者"有可能侵犯别人的隐私。相比之下,喜欢报道任何迎合大众趣味的事
件(如灾难、人的怪癖之类的东西)的媒体大概要黯然失色了。不受侵犯的隐私和自由,是文明民主的核心(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一旦失去这些权利,专制就会出现。到21世纪中叶,在技术上有可能跟踪任何一个人的具体活动。我们将处于外在力量的把握中,仿佛中世纪的奴隶,到临近的村庄去还要主人的同意。(25)
如果面对这样的困境,那么我们可能只有依靠法律的力量、道德的准则以及更好的控制技术了。
第七节媒介消费效用测量的几种表述
对媒介消费效用的测量,目前有多种表述方法。
一、从生产者角度的表述
从生产者角度表述,主要有电视收视率、报刊入户率和网络点击率等指标。
1、电视收视率
即电视节目可覆盖人口与收看该节目人口的比率。
2、报刊入户率(发行率)
报刊可到达人口与实际到户人口的比率。
3、网络点击数
指在网络上某一内容或某一栏目被视听者、阅读者点击的次数。
4、广播、电视欣赏指数
指观众、听众对节目的欣赏程度。1941年英国广播电台(BBC)开始调查听众对节目的欣赏偏爱情况。60年代末,英国独立广播协会形成了观众评价9大类节目的欣赏指数考察方法。欣赏指数与人们收看节目的重复性(即喜爱程度)、备选方案的数量(即节目丰富性)有关,也与节目类型有关。
这些指标还可以举出许多,将在以后电视媒介、报纸媒介等媒介消费章节中祥备列举。
二、从消费者角度的表述方法
从消费者角度看,媒介消费应当有以下一些指标。
1、媒介消费重叠率:
指同时消费两种以上媒介的比率,重叠率上升说明媒介交叉消费率的上升,重叠率的下降说明消费者对某一种媒介独占率的提高。
据统计,2005年国内期刊读者与报纸读者的重叠率较上年下降了1.6%,与电视观众的重叠率下降了0.3%,与广播听众的重叠率下降了4%,与网民的重叠率上升了5.2%。(27)
2、图书、报刊阅读率
指某一图书或报刊为读者阅读的比率。阅读率是衡量消费某种媒介的真实状态。
3、图书、报刊引用率
指某一图书、报刊内容的观点、事实等等被人们在学术、生活等领域加以引用的程度。
4、图书、报刊弃读率
指人们在阅读某一图书、报刊时的不阅读或中止阅读程度。
事实上,由于消费者的时间、喜好、需要等关系,诸多报刊只是到桌上,并没有阅读。或者消费者停止了阅读。
5、报刊扫描率
指读者对报刊进行浏览式阅读所占某一报刊版面的比率。
6、报刊传阅率
指某一报刊由第一人阅读后,传递至其它人阅读的程度。
有人统计过,国内最好杂志的传阅率在5-10人之间。
7、报刊存阅率
指某一报刊被读者存留下来、持久阅读所占发行量的比率。
8、网络阅读率
指某一网站某一栏目内容的阅读在网民中的比率。
9、网络互动率
指某一网站某一栏目内容的阅读引起网民的关注、从而产生评论、支持或反驳等行为——这些行动者在网民中的比率。
10、网络链接率
指某一网站某一栏目内容的阅读引起网民的兴趣、从而阅读相关链接内容——这些链接者在一定网民中的比率。
11、网络下载率
某一网络内容的下载在一定网民阅读中的比率。
12、网络转移率
在一定范围内网民从此网络阅读转向他网络阅读的比率。
13、电视换台率
在一定时段内观众从此频道转移向他频道的比率。
14、广播换台率
在一定时段内听众从此电台转移向他电台的比率。
15、信息回忆率
指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消费媒介之后的回忆程度。
有调查认为,广播和电视的新闻回忆率较低,一次性播放的回忆率不到5%,识别率最高大约在40%左右,在加以控制的前提下,回忆率可以达到20%-40%。
三、对媒介效用的测定还有其它一些办法。
脑神经反映测试,源于最近几年西方出现的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力图通过对人的大脑思维的研究,揭示人的动机和需求等方面的细节问题。
功能性磁共振仪器已经用于脑成像,"读脑"以分析人们的基本神经活动。因为,人的大脑是有专属区域的:杏仁核增强,与人的焦躁、惊恐等情绪反应有关;豆状核(称之为大脑奖赏中心)出现阳性强化反应,与人的欲求得到满足有关;前额叶中央皮层被激活,与人的认知(对图像、名称、概念的分析、判断)有关;等等。弗里德曼兄弟用此研究总统竞选广告的效用,人类神经学教授蒙塔古研究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广告的效用,库沃茨教授研究电影的效用。
注释
(1)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管理》,第91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菲利浦·科特勒等《科特勒营销新论》,第135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第123页,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4)韩少功《阅读的年轮》,第242页,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5)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第110-113页,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6)约瑟夫·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414-41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道金斯《小摩尔定律》,转引自J布洛克曼编《未来50年》第122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8)北岛《时间的玫瑰》,第40页,北京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9)高尔泰《陈迹飘零读故宫》,转引自《读书》2005年第10期,第149-150页
(10)马悦然、欧阳江河《我的心在先秦》,转引自《读书》2006年第7期,第3页
(11)顾城《顾城文选卷一》,第25页,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2)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1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霍斯金斯等《媒介经济学》,第54-55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5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第51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美)詹宁斯·布赖恩特和苏珊·汤普森《传媒效果概论》,第168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第92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赛西莉亚·费利森《媒介暴力:四种研究视点》,引自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第99页,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9)埃利奥特·阿伦特《社会性动物》,第282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0)埃利奥特·阿伦特《社会性动物》,第2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1)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第241页,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46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第34页、38页,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24)奥威尔《一九八四》,第6-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5)荷兰《预测未来》,引自J布洛克曼编《未来50年》第148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26)崔保国主编《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第18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