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15624200000005

第5章 理解电视品牌(1)

电视品牌是电视媒体在消费者(观众)心智中占有的、有价值的、一致性的认知。电视媒体只是电视品牌的创建者、维护者,电视品牌不属于电视媒体,只属于消费者(观众)。电视品牌不存在于电视媒体中,也不存在于市场中,电视品牌只存在于消费者(观众)心智中。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理论产生的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理论。

这几年,有太多的会所、展览中心、话筒、射灯见证了无数个有责任的中国电视传媒人,为“电视品牌”四个字聚了散,散了聚,辛劳奔波。我们也在其中。这是中国传媒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传媒人在艰难地成长。这个过程也说明,电视品牌的相关理论正是当前中国电视传媒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正是在这种迫切需要中,一部分电视人对电视品牌因热爱而产生了一些误解。由于电视品牌是一种新鲜事物,一些匆匆涉入其中的电视人对之还认识不清。要么太简单,审视电视品牌的角度总是落在栏目、电视剧、制片人、包装等等基础层面;要么过于复杂,对电视品牌复杂性和神秘感依然存在,甚至于有点混乱。有关品牌的后缀词,如:品牌态度、品牌承诺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还处于品牌初始化阶段的中国电视传媒市场,增加了不少电视人对品牌的膜拜,无法正视品牌并让品牌为频道的优质发展和竞争出力,很难学以致用。于是,一些个没做品牌的电视频道赶紧去做品牌(至于为什么要做和怎么做品牌不一定清楚)。另外,由于周边本土电视频道对品牌的忽略,使得对品牌存在误解的电视媒体,暂时也容易取得一些成绩。这样主观上便更加坚定了此“误解”是“正解”,由此导致更进一步的误解。一旦境外真正的电视品牌进入市场,同台竞技,竞争结果可以预料。有位营销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知道的不一定明白,明白的不一定去做,去做的不一定到位,到位的不一定坚持。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电视媒体的品牌经营现状。

第一节品牌的心智与认知

在理解电视品牌之前,有两个概念是要接触并要用心去认真理解的:

一、心智;

二、认知。

系统地把这两个词引入市场竞争、企业管理领域的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在彼得·圣吉博士著名的管理学论著《第五项修炼》中,他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论述心智模式,此章节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

“没有人能在脑子里装进整个组织,家庭或社区的事情,我们脑子可装的是一些对事物的印象和假设(即认知,引者注)。哲学家谈论心智模式起码已经有二千多年。中国《列子》一书中有个典型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有一个人遗失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孩子偷的,便暗中观察他的行动,怎么看都觉得他的一举一动像是偷他斧头的人,绝对错不了。当后来他在自己的家中找到了遗失的斧头后,他再碰到邻居的孩子时,便怎么看也不像是会偷他斧头的人了”。

彼得·圣吉博士还说,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世界,并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所以心智模式在管理上非常重要。

营销观念里程碑式著作《定位》的作者杰克·特劳特和艾尔·里斯,也是把心智、认知做为其杰出商业智慧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先来简单地认识一下这两位营销战略大师: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也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而是杰克·特劳特和艾尔·里斯的定位理论;

——1998年,迈克尔·波特在论著《竞争论》中坦陈其战略思想的真正动力来自定位。

——1996年,摩根士丹利推崇杰克·特劳特是最值得欣赏的、高于迈克尔·波特的营销战略家。邓德隆:《2小时品牌素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杰克·特劳特和艾尔·里斯关于认知和心智有如下经典观念:

1.市场营销并不是一场产品战,而是一场认知战,市场营销领域并不存在客观事实,更不存在最好质量的产品。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即是事实,其他都是幻觉;

2.大竞争时代,惟一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心智,而进入顾客心智的惟一方式,即是做到与众不同(不是自己认为的与众不同,而是顾客心智中认知的与众不同,引者注);

3.战略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将顾客心智视为战场。

有关认知与心智对于品牌战略营销的重要性,有太多的经典案例可以说明。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

1985年,定位于“真正可乐”的可口可乐在百事可乐全新战略定位“新一代选择”的强攻下,决定终止“百年经典”的可口可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配方的可乐,称之为“新可乐”。用“新可乐”来对付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

之所以做出这样决策,是因为可口可乐公司认为,可口可乐市场份额的缩减,问题出在产品身上,是产品的质量(口味)出了问题,于是开始研制新的配方。

一年后,他们调配出了一种“新可乐”,并将“新可乐”在亚特兰大进行了20万人次的口感测试,结果非常好,以下是口感测试排序:

新可乐优于百事可乐,百事可乐优于传统可口可乐。

“口感好,一定就会卖得好”,这是当时很多人的自然想法(现在国内饮料行业仍有不少人会这样认为),“既然新可乐千真万确口感好,那么它的销售一定非常好”。

于是,可口可乐公司把传统可口可乐从货架上拿下来,换上了“新可乐”。随后怎么样了呢?

随后,公众抵制、愤怒、甚至游行反对……

为什么?

因为“新可乐”破坏了消费者对传统可口可乐的认知——真正的可乐。要消费者心智中接受一个“新的真正的可乐”是不可能的。用艾尔·里斯的话说,像介绍一个新的上帝,人们会接受吗?

口味(产品质量)最佳的新可乐销量排名最后,口味(产品质量)最“差”的经典可口可乐销量排名第一。

可口可乐这场被称为“历史上最大的营销失误”的新可乐案例,清晰地告诉所有营销管理人员,营销是认知的战役,不是产品的战役,产品质量只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仅仅对新可乐配方进行口味测试是完全不够的,要对“消费者心智中原有品牌的认知”做足够的调查测试。

这就是消费者心智中对品牌认知的力量。

山西醋VS广西醋——

A、B两个牌子的食用醋并排放在超市的一个货架上。之前你对这两个牌子的食用醋都不了解,从来都没有听过、也没有用过这两个牌子的醋。可是当你左手拿着A醋,右手拿着B醋,仔细观察后发现,A醋来自山西,而B醋来自广西,您会倾向于买A醋还是B醋?第一直觉中,您认为A醋好还是B醋好?

大部分人应该会认为A醋好,为什么?因为在心智认知中,山西产好醋,而A醋来自山西,自然“醋胜一筹”。

那么,产品质量到底是A醋好还是B醋好呢?可能只有拿到食品分析实验室才能知道,但这重要吗?对普通买醋的家庭主妇来说,会先买两瓶醋做检测再决定购买吗?显然不会,太麻烦了,也太不划算了。所以,产品本身的质量只要都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谁更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消费者认知中,谁的产品质量更好。

消费者购买的就是他认知中产品质量更好的产品。

认知就是事实。

有一群聪明的广告人,在广告策划工作中,用心智、认知的理念做活了很多品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运用认知做了很多聪明的事情,其中有这样一件事情:

每到中午,这伙广告人经常步行去A餐馆吃中餐。中途要经过一家B餐馆,站在B餐馆门口的老板娘总是要拉他们进来吃饭,而他们却根本不想在这里填饱肚子,所以总是要费很多口舌和心力才能突破B餐馆老板娘这道热情的“封锁线”。

有一次,他们中一个优秀的广告人想了这么一个点子,去A餐馆的时候,每个人嘴里叼根牙签。于是,这伙人叼着牙签再经过B餐馆时,B餐馆的老板娘再也不会拉他们吃饭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有意思的解读。在此,我们从心智的角度分析一下:真正的“事实”是,这伙广告人,无论叼牙签与否,都是饿着肚子经过B餐馆的,但这个事实重要吗?不重要,因为B餐馆老板娘认知的“事实”是另一番景象的,没有叼牙签,那就是饿着肚子,而嘴角叼了牙签,就是已经吃饱了。于是,叼了牙签路过的人,就不是自己的生意目标,不用费心力去推销自己的餐饮服务。事实并不是事实,认知才是事实,认知决定行动。

说到吃,我们身边总会有这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暂且称之为餐饮行业的马太现象。有一个名叫“味好美”的餐馆,每到吃饭的时候,味好美餐馆门庭若市,生意火爆。而在味好美餐馆附近(甚至同一条街上),另有两家各方面与味好美相类似的餐馆,也在开着,却是生意平淡。

味好美餐馆生意好,稍微晚点去用餐的人就没有位置,就要拿号排队等待。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宁愿等待也不到另外生意平淡的餐馆去。于是生意火爆的就越火爆,所以有了餐馆马太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用餐者心智中的认知。可能附近其他餐馆的老板百思不得其解:“我餐馆的口味也不错,大厨也是从星级大酒店高薪挖过来的,我装修的硬件环境也很有特色,不比味好美餐馆差……”

餐馆本身的好口味、好环境、好服务只是参加竞争的基本筹码,是必要条件。在大家都具备了这些筹码时,这筹码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要知道,顾客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在他们的认知中,味好美餐馆有那么多人用餐,无论口味、价格、卫生等等(也就是产品)肯定更好,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吃饭呢?吃的人多,菜也一定会更新鲜,所以,宁愿拿号等待,也不去附近其他的生意平淡的餐馆,那里肯定不如这里好。

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心智中认知的力量。通过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来建立好的认知,来影响消费者的行动。

所以说,当我们身边一个区域液态奶品牌打出了广告语:“每天这个城市有一百万人在喝我们的牛奶”时,我们认为这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有相当的竞争力。

房地产销售以前有这么一个公开的秘密,楼盘开盘领号认购时,楼盘销售公司总会花钱去请很多并不购房的民工或朋友,到现场当演员排队,队伍越长越好,目的就是给来真正想购房的人建立一个认知:看,这个楼盘这么多人想买,肯定很好,赶快买,马上就交订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