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15624000000023

第23章 媒体记者的提问艺术(7)

2000年3月15日,在朱镕基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总理您好,我是香港凤凰卫视的吴小莉,最近两岸的问题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在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问题白皮书发表之后,在国际间以及在台湾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方有不同的解读,尤其是在’三个如果‘的问题上,对于各方不同的反映,一直到总理您的看法如何?另外,这份白皮书会是一个一时的或是暂时的策略?还会是一个中长期的政策?谢谢!”朱鎔基回答说:“我想提醒大家,事实上是先有两国论,后有白皮书,如果没有两国论的抛出,也许就没有白皮书的发表,而白皮书不过是比较全面的、详尽的概括了中国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政策,包括了从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到江泽民主席的八项原则都包括在里面,没有新的东西。至于说台湾问题不能够无限期的拖下去,那么早在80年代,邓小平几乎是用同样的语言阐明过这个问题,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能永远的拖下去呀,拖下去,那不动武行吗?早就讲过了。那么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呢?一贯对中国友好的美国人士也对此提出意见,或者是反感,但是我们问他你看过白皮书没有,我们问过10个人,10个人说没有看过,听别人说的。为什么反响这么大呢?就是因为在某一个国家有一些从来就是反对中国的人士,他们从来就是把中国当作潜在的敌人,要利用台湾这个不沉的航空母舰来反对中国,因此他们就是愿意,或者主张台湾问题要无限期的拖下去,那今天你说不能够无限期,那不就反了天了吗?因此种种的威胁也就出来了,就是如果要中国要解决台湾问题,那某某国家就要用武力来干预。最近,也就是3月12日,克林顿总统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了演说,他讲了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他讲的话的内容就是必须要实现一个由威胁转成海峡两岸对话的一种转变。我觉得克林顿总统这一句话应当改两个字才比较确切,怎么改呢?我提议的改变就是必须要实现一个在太平洋两岸之间的由威胁转变成为对话的这样一种转变。”此例中,吴小莉的提问讲究策略,注重交流,以虚带实。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前,“台独”势力抬头,两岸关系比较紧张,中美关系也受到影响。记者针对这一敏感问题提问,一方面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和反应,另一方面要注意国际斗争的微妙性,因此故意虚化了美国的反应,而以“各方”这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来代替。朱镕基给了大段精彩的回答,并专门指出“就是因为在某一个国家有一些从来就是反对中国的人士,他们从来就是把中国当作潜在的敌人,要利用台湾这个不沉的航空母舰来反对中国”,表达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

由此可见,即使面对政府高层官员,记者在提问时也可适当体现人文关怀,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或从侧面注重策略地提问,从而得到真情流露的回答,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美国记者威廉曼斯特采访肯尼迪时,发现肯尼迪总统内阁成员80%和肯尼迪本人年龄相仿,于是问道:“您是否是一个年龄沙文主义者?”这一提问引起了肯尼迪的兴趣,原定10分钟的访谈竟然进行了3个小时。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1986年9月,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亦采用了这种方式。当然,一般而言,记者招待会的提问不需要过多的提干陈述,但若能适当使用有人情意味的简短铺垫或补充说明,或针对回答者进行合宜的迂回提问,将会获得更好的回答效果和现场反应。

第四节生动形象:用修辞手法进行铺陈

一、对比手法的贴近效果

1999年3月15日,在朱镕基总理记者招待会上,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问道:“如果我在香港打个电话给美国总统克林顿,每分钟只要0.98港元,要是我打电话给您,每分钟就要9.8港元,是10倍的价钱。这次发现从北京打电话回香港,每分钟从原来的8.1元降到了5元。我们知道竞争可以降低通话费用,提高服务质量。请问总理,您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加快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步伐?”朱镕基回答说:“中国电信业务正在降价,降得还不够,还要继续降价,办法就是引进竞争。首先,我们正在改革中国电信业体制,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第二,有步骤地开放中国的电信市场,让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电信市场。我们也将让外国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具体的细节现在没法谈,反正是要逐步开放。香港特区的银行家赶快申请,申请得越早,批准得越快。”此例中,香港记者以普遍存在于各国公众的普遍现实问题即电话费用问题为由头进行发问,在提问陈述中把从香港打电话到美国、从香港打电话到北京、从北京打电话到美国三种情况下的通话费作了对比,提出了“竞争可以降低通话费用、提高服务质量”的看法,并乘势提出核心问题,即“请问总理,您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加快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步伐”。这一对比铺陈明白易懂,提问逻辑分明、环环相扣,也就得到了朱镕基“引进竞争、继续降价”的明确答复,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巧妙提问。由此可见,对比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求同存异的共识,引起对方的回答兴趣和国际受众的关注,从而促使对方产生思想共鸣和文化接受,更加容易理解记者的提问并主动认真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