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15623700000034

第34章 对策与建议(8)

(一)制定特殊的经济扶持政策

2006年1月2日,酝酿已久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终于出台了。其中明确表示要予文化产业以政策扶持。同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下一步报业的改革,根据中央14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对党报党刊和时政类报刊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类报刊社,逐步专制为企业。党报和时政类报纸,也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其中的广告、印刷、发行等经营部分,可从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本刊记者胡怀福:《报业发展要走出‘必然王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谈报业发展趋势》,载《中国报业》,2006.2。]这些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不止一个关于扶持优惠的文件。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时,提出“四个扶持”,第一个就是“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当然包括党报。“既然党报是党的报纸,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它就不可能完全受市场摆布,否则就会谈化党的声音。……因此,党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条件。说到底,就是党要保证党报基本的新闻业务队伍的生活及基本的业务开支。”[蒋经韬:《党报产业化的战略思考》,载《青年记者》,2005.9。]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报,承受广告资源短缺、发行费用高、政策性亏损大等诸多困难,难以从市场上收回成本。如2000年内蒙古日报社的蒙文版的《内蒙古日报》年发行6000份,年净亏损380万元,但从政治上考虑,再亏损也必须出版发行。汉文版《内蒙古日报》年发行不到8万份,总体上也亏损。[《全国省级党报现状与改革途经新探索》课题组编著:《党报改革途经新探索》,271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青海省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全省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12种党报中有8种还在出周报,[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5区域报告》,334,348页,商务印书馆,2005。]仅靠自身积累难以生存发展。为了保证党报的生存地位,更好地发挥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作用,按照中央的最新精神,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应制定特殊的经济扶持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除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党报应加大扶持力度,对其它地区党报的扶持,一些业内人士也有要求。大众报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傅绍万2005年如是说:“党报除舆论工具、产业属性外,还具有明显的公益文化产品的特征。现阶段,让党报与都市生活类报纸在同一起跑线竞争还不现实。……扶持就要扶持到位。怎样才能扶持到位?怎样才能保证扶持真正到位?这是党报在进一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圳特区报编:《新时期党报定位与功能拓展》,70页,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5。]

(二)调整报业结构,为党报生存创造良好环境。

在美国,由于报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兼并,一个城市只有一家报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2003年,多报城市降到了19个,仅占总数的1.3%。[明安香:《美国:起级传媒帝国》,5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新闻、人力、市场等各项资源都十分有限,一城多报不仅对各种资源是个浪费,不利于报业市场的良性发育,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党报的地位和作用,使党报陷入了尴尬的边缘地带。因此,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调整经济欠发达城市的报业结构,解决一城多报的无序、甚至是恶性竞争问题。在有的地市,可以仅限党报一家生存。笔者今天(2006年3月22日)见到一条简讯:“中央有关部门已制定整顿跨地区办报的相关政策,原则上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大众媒体属地化管理。据了解,具体方案之一是对现有跨地区办报活动进行清理,由当地主要党报社、党报集团收购外来资金所占股份”。[见《青年记者》,2006.3,《新闻资讯》栏目。]看来,中央有关部门已注意并开始着手解决这类问题。我想,如此项政策能够正式出台并落实,对当地党报的生存与发展是有益的。政策扶持是党和政府扶持党报的一贯做法。在目前政策扶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更为重要的是地市级党报要创新办报观念,将党报转型,办都市型、晚报型的新型党报,走《广州日报》、《长沙晚报》、《南京日报》等报的办报路子,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保证“三贴近”,让受众“一报在手,应有尽有”,尽量地满足其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进入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佳境。山东省莱芜市只有两个行政区,19个乡镇,124万人口,基本上是个县级规模,报纸发行量少,广告资源也少。《莱芜日报》社审时度势,没有盲目发展子报,集中全力打造好党报。把《莱芜日报》的办报理念确定为“党报权威,晚报风格”,将对开八版两张报纸内容作了分流。前一张是日报,主要为时政新闻,体现权威;另一张为“鲁中晨刊”,主要作为社会和民生新闻及生活服务性专刊,集中体现晚报风格。这样一来,不仅领导满意,读者也满意;办报和广告达到了双赢。[张兆清:《对地市报业改革的认识与思考》,载《青年记者》,2006.2。]权威机构已预测:除中心城市党报外,区域次中心和一般地市级党报在未来10年可能面临转型的挑战。[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报业的发展方位——改革发展中的报纸出版业》,载《传媒》,2005.9。],早动早受益,晚动晚受益,不动不受益,特别是现在还是一城一家党报的地市,更要趁狼还未闯入之时尽快打造壁垒,办老百姓喜欢的党报,让老百姓成为党报忠诚的读者,永远的朋友。

(三)组织强弱党报社结成帮扶对子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牵头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地市级党报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级党报结成帮扶对子,进行对口支援。可互派领导及业务骨干到对口报社挂职锻炼,以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市级党报的生存发展瓶颈问题。强势党报社要运用自己先进的办报理念、管理体制、经营手段和人才、资金等优势帮助弱势党报社。可视情运用联合办报,或办专刊、专版等多种形式。新疆经济报社出于对党报事业的使命感,出于对自治区党委分忧的一种责任感,也出于对地州党报所在中小城市报业市场前景的预期,联办了《巴音郭楞日报》、《阿克苏报》,联办后的报纸隶属关系不变,党报性质不变。前者为后者两报注入资金均为1000万元,并派100人分赴两地办报和经营。一年后取得了巨大成功。《巴音郭楞日报》版面已由联办前的每日对开4版扩为每日4开32版,发行量由联办前不足1万份增加到5万余份,年广告收入由联办前的200万元上升到近2000万元;《阿克苏报》版面由联办前每日4开4版扩为每日4开16版,发行量由原来6000份增加到3万份,年广告收入由联办前1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两地州党报全都进入了零售市场,报纸办得既是喉舌又是商品,既有宣传性又有可读性,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苏继赏:《把握报业市场规律探索党报改革之路》,见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4年卷》,42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对口支援,除相关报社联姻外,还可纳入地方政府对口支援的计划项目之内。广州市的扶贫对象是广西百色地区,广州日报社就对口扶助百色地委的右江日报社。在2002和2004年,共捐赠170万元设备,帮助兴建了采编网络信息平台和图片管理系统,使其设施进入了先进水平,提高了办报质量。右江日报社在广州日报社的支援下,实现了自收自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