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15623700000024

第24章 党报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7)

第三,新闻媒体方面自律不够。其一是有偿不闻,甚至以曝光相要挟,进行寻租;其二是采写不深入,不细致,侵犯公民权利和失实的批评报道时有出现;其三是不顾社会效果,不讲究正确选择批评渠道,一味地追求“大揭露”、“大曝光”,而使一些企业破产倒闭。实际上,有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内参”或其它行政手段,既可解决问题,又保护推进了企业的发展。这方面的惨痛教训不少,同样值得党报深思。

3、要闻版面编排存在的问题

党报要闻版主要是指一版。一版既刊登要闻,同时也是整个报纸的门面。这个门面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报纸吸引力的强弱。这些年来,各级党报顺应时代需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宣传工作“三贴近”要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报纸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一些党报,由于种种原因,要闻版仍是亟待突破的难点。

一是内容上重视上而忽视下。只要是党的会议,政府的工作,事无巨细,不管分量轻重,通通排上了要闻版;只要是领导的行踪,不管价值大小,也通通排上了要闻版。对于地市级党报来说,这类问题更为突出,因为除了要安排好本地市的上一版外,对中央的会议和领导同志的动态要上要闻版,对省、市的会议和领导同志的动态也得上要闻版,而且要位置突出,标题显著。从而使要闻版成了领导同志活动专版、会议专版、工作专版。笔者在某地市级市政府机关进行读者调查时,调查对象戏称当地党报是“文件夹”、“会议厅”。幽默的话语凝聚着对当地党报的不满和嘲弄。

应该说,一些党和政府的会议、工作及领导同志的活动是非常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是当之无愧的要闻,应当上要闻版,甚至上头条,作突出处理。人民群众也不是不关心这些要闻。问题在于党报将上述内容的报道变成了口对口的传声筒,缺少能动地诠释、发挥和解读;官话、套话连篇,群众只得敬而远之。拿一些重要会议新闻来说,也是党报头版的重要内容,出席会议的领导人、会议决定和会议重要精神,都是要闻。“但是很多党报的现状是,党报头版变成了文山会海,某些党报的头版甚至会被整版的会议新闻占据。会议新闻慢慢地演变成为模式化的报道,就是根据会议通稿和领导讲话稿进行改编,甚至直接发会议通稿。”[李艳:《求解党报头版之困》,载《传媒观察》,2004.11。]而对群众关心的会议是什么背景下召开的,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预示着什么动向,将会出台什么新政策,会议的内容对经济的发展、群众的利益有什么联系等深层次内容,却缺少应有的挖掘交待,没能将要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自然就不受欢迎。

二是形式上教条呆板不抢眼。要闻版的基调应当是权威性、指导性和严肃性的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形式上非得大平正方,教条呆板。一些党报恰恰存在这类问题。首先,缺少短稿和体裁变化而带来的可读性。一些党报要闻版,充斥着长稿和消息,很难见到短稿,社论、评论、观察家文章,深度报道、特写、通讯等体裁也不多见。进而不仅给读者以教条呆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且减少了信息的传递量和版面的鲜活性。

再次,缺少抢眼的图片。图片是版面的眼睛,是版面上最常见最有效的形成视觉中心的元素。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日报界进行了版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除了实现版面彩色化外,就是转向以新闻照片为中心。如《纽约时报》,将每天头版的突出位置用来刊登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照片。上个世纪90年代初和2003年中国报业两次召开了关于报纸图片问题的“银川会议”,提出并重复强调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倡导。读者对图片也情有独钟。新闻照片富有刺激性,又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是增强党报头版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吸引注意力并不是头版照片的主要作用,头版照片实际上是在向人们表达我们希望他们今天关注什么新闻,你知道每天发生的新闻是多种的,有波特兰、东海岸、西海岸,有美国,有中国,有整个世界,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将这些信息整合到一起,并且选出最重要、最优秀的照片刊登在头版”。[曾璜:《与美国图片编辑谈中美新闻摄影》,《人民摄影》,2004.5,转引李艳:《求解党报头版之困》,载《传媒观察》,2004.11。]而我们的“现实情况是,在大量会议消息的挤压下,不少党报把图片当成一版的点缀。图片题材过于狭窄,运用图片不够大胆,成为党报的通病。”[刘维生杨静:《最是一版费斟酌——党报一版改革初探》,载《新闻记者》,2005.4。]南方日报社社委会委员、要闻编辑中心主任王更辉随机抽取了2003年4月某一省报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全月包括要闻版、地方新闻版、时政新闻版、社会新闻版等共169个版(国际新闻、中国新闻、照片专版等因其特殊性未计算在内),刊用图片287幅(含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图表等),平均每个版只刊用1.69幅。从图片性质来看,从属于文字的配图占了155幅,单独新闻性的图片新闻占132幅,以组照形式反映新闻事件的4组。从单版图片数量来看,最多的一个版用了9幅图片,但可惜其中8幅都不能算是新闻照片,另有四个版无图片。从头版刊用图片来看,有13天每天只用了1幅图片,有16天用了2幅,只有1天用了3幅。从图片大小来看,如果整版只有1幅图片,会处理得大一点,横片一般都占三栏以上,竖片一版占两栏,如用2幅,也会有主次之分。而翻看同城市同时段的都市报或晚报就可发现,它们所用的图片要多出很多。[王更辉:《图文并重路仍很长——兼谈党报图片运用中须注意的问题》,载《新闻战线》,2003.12。]

五、党报品牌扩张上的问题

品牌扩张或曰延伸是利用消费者对现有成功品牌的信赖和忠诚,以现有的品牌名称推广新产品,即从一个产品扩张延伸到另一个产品,或从一个产业扩张延伸到另一个产业。品牌延伸已被企业视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营销策略而广泛运用着。据统计,美国在过去的十年中,成功的品牌有三之二是延伸品牌,而不是新上市的品牌。党报以其特殊的地位,特有的权威性奠定了品牌基础。现有的新闻政策又给党报的扩张以更多的保护。如在1994年6月,新闻出版署在杭州组织首次“全国首次报业集团问题研讨会”上提出了以党报为主组建报业集团的设想。非党报在很长时间都没有资格组建报业集团,直到2003年6月,《中国证券报》和《电脑报》才突破这一限制,成为首批非党报业集团的试点单位。但更多成功的非党报想成立报业集团却难以获得批准。虽然有政策性的保护,但有一些党报在扩张中却还是效果不佳,甚至损失颇大。

1、延伸品牌中缺少主打项目,往往在市场中败北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不仅原品牌母报发展火爆,而且在延伸的8个品牌中几乎是个个走红,而其中的《南方周末》已成为全国性的品牌报纸,《南方都市报》在珠三角地区独领风骚。总之,已形成了各子报之间分层定位、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而有些党报却在品牌延伸中各子报都成绩平平,抓不住重点,无主打子报,其结果甚至损害了原品牌母报的形象。陕西是文化大省,西安是世界盛名的文化古都,然而截止到2005年7月,陕西却没有一家党报有实力、有资格来组建报业集团。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品牌扩张中多有失误。陕西日报社拥有5份子报子刊,《三秦都市报》本应发挥大众化报纸在发行和广告创收方面应有的效力,但经营不善,只能占据10%的都市报市场份额,广告收入还不及母报。《当代女报》作为一份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填补了西安报业市场的空白。但却只光顾了办报,忽略了广告经营,又面临着综合性都市报生活服务类内容的强力竞争,所以给日报社的贡献很有限。其它3份子报子刊的经济创收状况还不及前述的2份子报。“可以说,陕西日报社的5份子报子刊各自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确,各有各的市场,然而5份子报子刊在创造价值上没有特别突出的顶梁柱”。[白利君:《文化大省缘何与“报业集团”无缘——陕西报业集团缺失现象剖析》,载《青年记者》,2005.7。]

西安日报社有4份子报子刊。但由于定位同,出现同室操戈现象,本来还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西安晚报》既和《西安商报》争夺都市报的的市场份额,又和《城市经济导报》争夺经济类报纸的市场。市场定位重合导致内部子报间相互残杀,内耗甚大,更难以抵御外来势力冲击,整体实力弱化。

由上述得到的启示是,作为党报在延伸品牌时,一定要集中优势打造1—2份强势子报,才能达到扩张实力,壮大整体实力的目的。

2、多元化经营盲目四面出击,往往劳民伤财

“对于媒介产业来说,多元化经营是指媒介适应战略环境要求,通过战略性资产重组以及人、财、物、信息资源的再整合,媒介内部资源向外部其他行业中部门渗透和扩张,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成劳务,达到以媒介产业为主,涉足多个行业或部门,以期实现规模优势、降低组织风险、营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行为”。[谢湖伟、叶同春、邓涛:《媒介多元化经营的误区和模式选择》),载《新闻与传播》,2005.5。]在党报开展多元化经营方面,一些经营者认为,报业规模越大越有大发展,多元肯定要比一元挣钱路子宽,因此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缺少充分论证,盲目地四面出击,结果连遭败绩,甚至导致整体实力衰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这方面,党报是有过教训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内报社大办公司,大搞多元化经营,结果几乎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其重要的原因是不顾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实际,盲目的向其它行业进军。如南方日报社在短短的三四年内办了制药公司、水泥厂、瓷片厂、房地产公司、食品厂等,亏损额1.4亿多元。[刘鹏:《竞争时代的报纸策略趋势与对策》,289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现在党报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有了改善,但在一些党报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如果盲目向非相关行业或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存在着很大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仅源自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还源自党报机构的资本实力,管理机制等。“做大容易做强难”,国外同样也有不少企业,包括媒体都有盲目扩张,导致严重后果的教训。据《新闻爱好者》杂志2003年第9期报道,曾经排行世界传媒业第二的法国威望迪传媒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在传媒业开始大规模并购行动,以惊人的胃口吞并众多企业,“成为一个横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大媒体及出版、电信、环保、公共事业等行业的巨型跨国媒体‘巨无霸’企业”,“但规模的扩张并未给威望迪带来期望的盈利,它几乎在成为‘巨人’的同时,就开始急速‘失血’。进入2003年,威望迪的‘失血’仍未止住。”这个教训“值得业内人士研究和汲取。”因此,业内有识之士疾呼:“多种经营要‘以报为主’不轻易涉足不熟悉的领域”。“近几年,随着报业集团的纷纷成立,新一轮的多元经营的浪潮又起。在这些浪潮中,一些报业集团四面出击,多方投资,贪大求全,杂乱经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繁荣,其实业绩并不好。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做法应是立足之业、发挥优势、兼及相关行业的战略”。[孔祥科施宇:《媒体扩张的契机与挑战》,载《新闻爱好者》,2003.12。]当然,如果各方面条件具备,慎重地在相关行业或产业实施多元化发展也不是不可以的。目前已有的成功案例很值得借鉴。

第三节党报品牌亲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各级党报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同时,也不可否认,一些党报在构筑与人民群众亲近和谐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党报亲和力可以在报业的多种活动中去体现,笔者在此只分析一下报道内容及载体方面存在的三种不良现象。

一、近上远下现象

所谓的“上”,就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官员。所谓“下”,就是指普通的老百姓。按理说,办党报的宗旨和党的宗旨是一致的,那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表现在新闻产品上就应当把普通百姓放在应有的位置上。然而,“有些党报对普通读者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对领导的了解程度;研究普通读者所花的时间,远远不如揣摩领导意图所花的时间;对领导的“眼色”颇为注意,而对普通读者的“脸色”(态度、反应)则很不在乎。结果,领导看着满意,普通读者并不喜爱。这个问题不解决,党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那将是十分困难的”。[丁柏铨:《新闻理论新探》,269页,新华出版社,1999。]

这种和“上”亲近,和“下”疏远的现象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