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频道专业化、品牌化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
15623300000034

第34章 央视少儿频道品牌化形成阶段(6)

《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最成功的并不一定是他的形象,也不一定是他跟玩具怎么紧密结合,关键是这个形象的人物和这个时代的人物相切合,就是他反映了当代人物的心理特征,在节目中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晰地自己,在前期创意营销中,你要明白你的观众是哪一类人群,他为什么要来看你的节目。

还有在“前营销”当中,要重视品牌形象,因为品牌是可以广泛应用的,前期设计的品牌形象,就是能够为后延伸产品做广泛应用的。

(2)用运作代替创作

创作着眼于节目的创意、生产和制作;而运作则囊括了对节目需求情况的掌握、创意和策划、生产和制作、包装和编排等一揽子方案。对于电视人来说,好的收视不仅仅是创作出来的,更是运作出来的。创作倾向于艺术,而运作更倾向于市场。比如央视动画大片《美猴王》的未播先售,就是运作代替创作的典型例子。

(3)设计盈利点

如果推出动画片之前没有设计好赢利点,说明还没有树立起营销的理念;如果推出节目的赢利点非常单一,那就说明营销的理念还不是很成熟。以单纯的销售而言,缺乏营销的销售往往不是成功的销售,或者说还有许多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以营销的观念来指导节目销售,除了进行频道衍生产品的开发,还可以进行节目播映权销售、可以对节目形式进行重新包装和对节目内容的重新整合;还可以销售节目的创意、模式等等,具体来说,就是依靠以项目运作中产生的赢利点,持续开发衍生产品,以大型活动激活市场,打出知名度,开展多种经营。

5.央视动画的人才培养

作为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动画产业,各个环节对人才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对于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说,它既需要擅长艺术创造的精英,又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较高技能的熟练制作人才,更需要合理的人才结构配置,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建立多种人才培训模式,这是动画产业发展的需求。

说到底,动画产业的竞争不仅是产业实力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

央视动画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认识到了这个决策性的问题,先后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院校接触,研讨成立央视动画学院的意向,目前已与威海职业技术学院达成意向,可行性报告,成立动画学院,进行双证的培训。

双证这个概念早于国家发布的最新的教育纲要,双证;第一是学历证书,第二个证就是资格证书,动画的从业的资格证书,这是做央视动画培训的资格标准,如果做好了,将来就是行业标准,就像是微软的工程师,刚开始制定的就是对微软内部好用,但是由于他比较先进,因为有了微软的资格证书,你走到全世界的企业别人都是认的。

“双证培训”是从学校直接到生产线,学校里面就是生产线,学校里生产的产品直接出口。这种方式就是使院校培养的动画人才,走出学校便能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在动画界,他们称央视动画为“老大哥”,但这并不是说,你比别人占有更多的资源,而在于你是否拥有,更有创意的人才和更高的知识产权,因此在企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建立高效的团队模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动画是生命舞动的节拍,而真正以创意为生的人,总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作为一个制作机构,央视动画所拥有的内容与渠道的资源总量有限的,这就意味着;更具现实性的选择是,对共享资源和素材进行独具个性的解读、创意化的处理,锻造央视动画的原创能力和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这就是央视动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品牌个性所在。“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动画产品供应商”这一央视动画品牌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

第四节品牌升级

媒体是文化的翅膀,而文化是媒体的灵魂,文化对青少年内心的征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每位父母都担心孩子的心灵会被“低俗、庸俗、媚俗”的节目内容洗劫一空,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在工作中树立求实的精神、是非的观念、自律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绿色的思维”,用有形促无形,用无形造有形,将央视少儿频道打造成一个充满欢乐的“绿色空间”,用梦想滋养孩子的未来!

央视主持人崔永元曾有一句最著名的媒体人言论:“片面追求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是他针对荧屏上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在2005年的一次关于主持人“珍惜受众信任、树立健康形象”主题座谈会上的发言,他说:“目前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收视率也就成了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持人能力的标准,从而造成少数主持人放松自身约束,迎合庸俗、低俗之风”。

的确如此,一个节目没有收视率就谈不上什么导向作用,重视收视率是应该的,但是,单纯的高收视率并不是品牌化,若为了追求收视率而一味地迎合一些观众,势必降低节目的品质,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

早在2004年,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广电总局和整个广播影视系统正在通过实施“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和“监察工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优秀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广电总局为未成年人启动四大工程加强道德建设等》载自《电视研究》2004年第5期第78页]

2006年,中央电视台为配合专业频道品牌化战略的推进,率先正式提出并实践“绿色收视率”理念,坚决抵制节目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要做到电视节目既丰富多样,又健康向上,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电视节目的人数(或家庭数)占受众总人数(或总家庭数)的百分比。[戚晓通《也说绿色收视率和绿色收视率体系》载自《电视研究》2006年第11期第44页]该数字只记录看不看、看多少,不能直接回答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它是对人群行为的测量,但对行为背后的态度,是无法直接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收视率是无法直接测量节目的内在品质的。

绿色收视率是一种正确看待和适用收视率的立场和方法。绿色收视率是在收视率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电视产业,把收视率的内涵和运用提升到一个更科学的阶段。

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高低不一定取决于内容和质量,还同播出的频道、节目时段、节目类型等因素相关,不能简单地用收视率数字来衡量节目的全部。

少儿频道的品牌形象,一直被受众称为“家长放心、学校称心,孩子开心”的绿色频道。坚持绿色收视率不仅是央视少儿频道进行品牌维护的不二法则,更是频道进行品牌升级的坚实基础。

毋庸置疑,品牌是频道竞争的关键要素,品牌的安全与再成长是一个频道关键性的核心问题,品牌的成长都会经历一个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要适时地对品牌进行升级,才可能保持品牌的“常青树”地位,维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收视率要求节目讲究内在品质、提升节目品位,突出节目品格,打造绿色节目,创造“绿色收视率”。

1打造绿色节目,创造“绿色收视率”

“绿色收视率”实质就是同渲染暴力的“黑色收视率”、渲染色情的“黄色收视率”、渲染阴暗心理的“灰色收视率”相对应的,绿色节目(对心灵无污染)的收视率。

这些节目一般说来都有如下共性:具有“三性”、“三品”、“三贴近”即:内容上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与欣赏性的和谐统一;题材贴近儿童、儿童生活和儿童情趣,总体上是“品位”、“品质”和“品格”的融会贯通。

央视少儿频道在频道成立之初就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针对儿童看电视节目时可能接触到成人节目当中的暴力、凶杀、言情等不适合儿童的内容,在设置频道理念时,率先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指导青少年合理积极的使用大众传媒,并将央视少儿频道的主题词和频道宗旨定位于:引领成长、塑造未来。这样的定位,决定了频道的绿色使命。

那么节目的绿色定位,要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之为“绿色节目”呢?

(1)提升节目品位——让儿童自己思考

观众接受节目通常有两种状态,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制作儿童节目的编导也许会认为儿童节目要强调儿童的感性认知而非理性思考,这实在是一种误读,儿童不仅具有感知世界的能力,同时还同样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媒体特别要通过节目在儿童的理性思考上,进行正确引导,变儿童的“无意识”为“有意识”。单纯依靠制作让儿童“大吃一惊”的节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收视率,吸引观众眼球,但是却不能让儿童学会主动思考,让儿童自己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获得的知识,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就是“寓教于乐”,这样的节目不仅使儿童得到了娱乐,还让儿童学会了思考,这样的节目才是有“品位”的。

《动感特区》2009年暑期特训营《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了让孩子们在节目中得到快乐,面对问题还要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成长。

在2009年第28期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节目由于比赛的需要,把参赛的同学分成两队,分别为男生队和女生队,这两队分别需要产生一名队长,节目编导没有指定谁来当队长,而是通过孩子们竞选产生,女队毫无悬念的由陈欣怡当了队长,而男队则出现了刘哲远、傅孙潭清和黄文天都想当队长的情况,面对这种状态,编导的处理也是非常好的,让三位小同学依次发表竞聘演讲;傅孙潭清认为自己的优势是智力水平不错,能带领大家奋斗到底,黄文天充满激情与信心,他说:“我会再次实现自己的诺言,不会让任何一个队员被淘汰,大家相信我吗?”刘哲远则认为上次的比赛他当过队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道该如何为团队出谋划策,所以他能够胜任队长之职。

三位小同学在竞聘环节都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知道展示自己的优势来竞聘队长,在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环节时,更展示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面对小胖子队员袁帅这样的具体问题:“像爬高、过河、这样的项目,我过不去,你们该怎么帮我?”还有陈欣怡的问题:“那两位竞争者都非常有能力,你觉得你能用什么来取得胜利呢?”

像这种比较尖锐和直接的问题,三位竞聘者的回答是十分精彩的。

还有面对第一关失利的状况,队长跟队员说:“不要怨天尤人,要勇于担当,现在去抱怨别人只会让团队的力量涣散,其实自己也很想哭,但是不能哭。”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理性思考。

(2)讲究内在品质——让儿童自己行动

什么是具有儿童视点的节目?就是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生活,让儿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父亲带孩子去看庙会,大人看得哈哈大笑,孩子却哭了,父亲问孩子:“你为什么哭了?”孩子说:“我看到的都是腿。”

儿童看世界的眼睛和成人是非常不同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节目。在儿童节目中,成人编导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我要通过节目传授给儿童什么知识,给予儿童什么,应该以儿童为主体,让他们在节目中自己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儿童视点”对故事叙述进行层层推进,才会避免在儿童节目中,成人说教的因素,这样的节目立意才高。

《芝麻开门》2010年第210期节目《密信的较量》,就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让孩子自己行动,自己解决问题的节目。

小朋友乐乐向芝麻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长着长着就长偏了呢?”芝麻没有直接回答乐乐的问题,而是告诉她,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需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还给了她一封密信。

乐乐找到妮妮一起想办法,打开密信一看,原来是一张白纸,她们用了很多办法,用铅笔把信涂黑,用水去浸泡信纸,都不行,妮妮无意中把碘酒倒入水中,却发现了纸上的字迹,于是两个好朋友自己查书找到了答案,发现密信是用淘米水写的,淘米水中的淀粉会和碘酒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收光的性能,变成了蓝色,于是她们用同样的方法,给芝麻也回了一封没有字的密信,节目的设计没有一处是成人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的,都是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但是却点出了节目的立意——科学就是要勇敢面对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这样的节目设计,符合儿童节目的特点。

另外,在拍摄中,编导应该始终是一个中介者,不应有导演痕迹,用孩子们的手去创造,用孩子们的脑去思考,用孩子们的心去体会,向孩子学习,这样你做出来的节目才是具有儿童视点的节目,才是有内在品质的节目。

(3)突出节目品格——把握儿童情感

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全面发展健全的人格。他要学会进取、同情、乐观、认识美好的事物,也要学会失败、烦恼、愤怒、辨别丑恶的行为。同时,体现人格意识,淡化道德说教的儿童电视节目,也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避开了行为方式上的呆板,与儿童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是同一的。

那么,在儿童节目中,怎样体现节目的立意?是展示道德,还是体现品格?教育的落点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