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书房文玩把玩艺术
15621800000005

第5章 笔用文玩(2)

第二节笔用清供

一、笔格

笔格,是传统文房用品中必备的器物之一,是架置毛笔的一种器具。它是笔筒的前身,在唐代就大量使用,又称笔搁、笔架、笔枕与笔山。笔格以山形为主要形制,还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等,每种式样花色繁多。其用料除石以外,还有玉、铜、铁、竹、木陶土等。不同的形制和质地分别与不同类的毛笔相搭配,从而显现出其特有的文化底蕴。

笔格是伴随毛笔而产生的,故其历史非常悠久。据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学士苏颋有一锦纹花石,镂为笔架,尝置于砚席间。每天欲雨,即此石津出如汗,逡巡而雨。以此常为雨候,固无差矣。”自那以后,笔格就一直被视为文房清玩品种,成为文人不可缺少的书斋用具。

目前,我们所见到最早的笔格实物是宋代作品。1981年7月在浙江诸暨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石雕笔格实物,其高5.9厘米,长26.8厘米,底宽2.9厘米,通体雕琢错落有序的山峦二十座,绵延起伏。其石质细腻润滑,色泽黝黑,造型别致而奇巧,仿佛让人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我国在浙江衢州宋代墓葬中也发现了一座山形水晶笔格,造型简练,矮而宽,表现出当时宝石加工的精湛工艺。在宋元时,制作笔格的材质还有陶瓷,例如现藏首都博物馆的元代青白瓷笔格,通体镂雕成山峰形,浮云环绕,山脚饰水浪花纹。明中后期,我国的竹、木、金、玉、象牙、犀角等雕刻艺术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在明万历年间,文房清玩兴盛,于是各种材质工艺的笔格蜂拥而出,美不胜收。明代的铜笔格也很出名,以五峰居多,呈拱形站立状,多采用空心铸造工艺,外有温润斑斓的色泽,文人笔耕之余,可用来把玩。

古代文人写了很多与笔格相关的诗赋。南朝梁吴均著《笔格赋》,细致地描绘了用桂枝作笔格的情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还作有《咏笔格》诗。

至清代,笔格的造型趋于多样化,除山峰形外,还有动物、人物、花卉、建筑物、吉祥物等。材质也越发丰富,竹、木、石、玉、铁、铜、银、珊瑚、陶瓷、紫砂、象牙、犀角、宝石、漆器等皆有。还有的将笔格与镇纸、水丞组合起来,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这些形形色色的笔格,如今已成为收藏家们的青睐之物。

二、笔筒

1.笔筒简史

1954年6月湖南省文管会在长沙左家公山发现战国木椁墓,其中遗物有一支真正的毛笔,与笔同在一处的还有简削、竹片和小竹简各一。此套工具可能就是当时用于写字的全套工具,而其中的小竹简为盛笔所用,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笔筒。因此,有考古学家推测,笔筒可能早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笔筒正式而普遍地作为一种文房用具出现应该是在明代晚期,确切地说应在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明代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很多,大量写实的作品应该能够准确地记录文人的案头陈设,可明中期以前有关文人活动的绘画中并没有发现笔筒,其他文具均时有所见。“笔筒”一词在明中期以前的书籍中未曾出现,说明当时还没有笔筒。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笔筒的产生时间。至于实物,完全可以信赖的明朝笔筒,除去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的作品,存世者十分罕见,这足以证实笔筒的产生时间,当为明朝晚期。

笔筒的祖上当为笔床、笔架、笔船和笔格。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有“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句子。可见这些文具颇受文人的喜爱。笔床的用法是,将毛笔横卧其上,如人卧床。一只笔床上面至多可放三四管笔。它虽然造型新巧,但使用起来却不太方便。笔床和笔船都被明代以后为大量兴起的笔筒取而代之,清代便少见踪影。笔架至今仍在使用,笔筒则盛而不衰,成为存放毛笔的主要案具。笔筒大都造型简单,口底相若呈筒状,非常实用,是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深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宠爱。

明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的生活观,讲究做人品位,追求生存格调,因此想尽办法寻觅各类美器,斋头清玩之器,精到细琢的笔筒,从侧面展示着人的审美心境和雅逸才华。有些文人雅士甚至亲自奏刀制作,以拥有精美绝伦的笔筒为荣,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笔筒的制作与发展。

时过境迁,笔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了既有艺术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笔筒的收藏价格也不断攀升。

2.笔筒的收藏

笔筒收藏,不仅仅是一件书房文玩的器物收藏,它更是一种文化的收藏,一种历史的收藏。这是和笔筒本身与文化文人紧密相连分不开的。

一般来讲,文化含量越高的笔筒价值越高。所以选择笔筒收藏时候,不管是什么材质,都应该首先选择名家的作品。清代中晚期的文化气息很浓,文人墨客,诗画名家在笔筒上下的功夫很足,所以笔筒上有名人题诗、作画或者题印的就比一般的笔筒价值要高。

此外,决定笔筒价值的还有材质、工艺水平、艺术水平以及它的品相。目前有收藏价值的笔筒的材质大致分为五大类:瓷、木、竹、漆、玉和象牙。

(1)瓷笔筒

明代笔筒纹样多以人物故事为主,也有酱釉和单色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笔筒,是近年来升值最快的佳品。

在这一时期,制瓷业空前繁荣已达巅峰。瓷质笔筒是一次烧成品,之后无法对其再动手脚,因而瓷笔筒品相和釉色是收藏者关注的重点,烧造工艺越难价值就越高。从年代上讲,康熙笔筒属藏家难得之物,市场上大量带康熙款和画风的瓷笔筒其实大多为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仿造,鉴定两者区别必须从釉色、造型、画意笔法仔细研究。目前晚清和民国时期出产的瓷笔筒存世量还很大,古玩市场上还常常可以看见。

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数量最多的就是瓷笔筒,其中尤以清康熙的表花笔筒为最,同是清其他时期的笔筒以及明代的青花笔筒也经常出现在拍卖会上。除了要看胎、釉的质量外,主要看瓷画的水平和青花的发色,瓷画水平不同,价格会有天壤之别。

从一般情况来看,在瓷笔筒中,以人物为主的青花笔筒价格比山水的高,这主要是人物比较难画。比如,在2002年北京拍卖会上的笔筒拍品,大多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人物画笔筒,所以价位较高,起拍价基本上都在2万元以上,甚至有20万元以上的精品。笔筒的拍卖价格虽高,但根据近几年市场行情来观察,仍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2)木笔筒

主要材质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瘦木、样木等。最具价值的是紫檀木、黄花梨这些木材的笔筒。鉴别木笔筒除要懂材质外,还应熟悉雕工刀法,木质笔筒,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则带雕刻。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但凡木质器,只要用料上乘,只要是硬木,则就是好东西,收藏价值也就高。其实并不然,对于木笔筒还应从其工艺水平、年代早晚、产生的时代背景等诸方面综合评估,用料的高档与否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竹笔筒

目前最早的是南博藏明嘉靖、正德年间朱松邻制松鹤纹笔筒,朱松邻采用的是圆雕竹刻工艺,刀法深峻,立意古雅。现今古玩市场多见仿制品,其水平只有能望名家项背。

鉴定是否为名家之作,先看笔筒时代风格,然后是皮包浆与雕工,最后看款识。竹制笔筒随着时间与环境温湿度变化,表皮会起物理变化——起皱不光整,希望藏家不要一味迷信名款。

(4)漆笔筒

北京故宫藏带“宣德”寄托款的戗金彩漆云龙笔筒为目前存世最早的漆笔筒。它的收藏价值在于笔筒制作工匠的名气,纹饰是创作还是仿作。其中镶嵌百宝的,还要看是否完整,有无后镶添补痕迹,原作无损品相佳则价高。

(5)象牙和玉质笔筒

目前市场较为少见,其价值也很高。玉质笔筒多见于清代。其中,白玉笔筒价值最高。牙、玉笔筒鉴定方法与一般鉴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与竹木雕鉴定法也有借鉴之处,或可按时代风格,表面包浆,雕工技艺依次鉴定。

一般来讲,在任何一种材质的笔筒中,工艺、艺术水平越高,品相越完整的笔筒越具收藏投资价值。

“物以稀为贵”是收藏市场上永远的真理,对所有材质的笔筒来讲,如果笔筒的器形特别,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大增加。以2004嘉德春拍创出当时瓷质笔筒成交第二高的青花婴戏图大笔筒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并不仅仅在于青花青翠艳丽,所绘88个童子神态生动、栩栩如生。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为目前所见瓷制的最大型笔筒,而且底部堆塑独角兽首形足,非常难得一见。

无独有偶,在近年翰海举行的拍卖会上,也有两只罕见的笔筒创出了高价,其中清乾隆仿竹夔龙纹笔筒,估价25万~35万元,成交价为60.5万元;明宣德铜牛首笔筒,估价10万~15万元,成交价为60.5万元。前者以瓷器来仿制竹质笔筒,显得栩栩如生,后者则以牛首为之,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