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爱发现你的孩子
15619300000024

第24章 在家来点儿蒙台梭利吧!(1)

序言

教育之“根”无疑是早教了。然而,蒙台梭利(因对早期教育的卓越贡献于1949、1950、1951年连续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资格)曾告诉大家一个很有趣的对比实验,这项实验是当时著名的李文教授所拍摄的一个研究正常与智障孩子的录像:有两组孩子分别进入教室后,其中一组孩子一进入教室,就很兴奋地把玩材料,拿这个看看,又拿那个玩玩。另外一组孩子进入教室后却表现得非常谨慎,慢慢地看,做深思熟虑的选择。选择之后先研究看看适合不适合他,如果不适合他,又把它放回去,然后再找另外一个来试试。

到底哪组孩子是正常的,哪组孩子是不正常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兴奋的孩子是正常的,可是答案却是:深思熟虑的那一组孩子才是正常的。

蒙台梭利做如此的总结:一个会深思熟虑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孩子,他们的行动非常谨慎,会在接触一样东西之前先试探到底可不可行,接触它之后会怎么样,甚至拿起来检查一下,当他选择之后会进入到学习的状况里面。可是智障的孩子会直接被物品外在的形象所吸引,有一股冲动想要先去把这个东西拿过来,也没有去想过到底是要怎样发现它,而是先拿来再说。

这段话激起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莫非如今我们的孩子都接近智障?因为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进入一个新教室的话,他们大都也是兴奋地把玩材料,而不会做谨慎的选择,呈“深思熟虑”状。

第二个反应是:如果实验对象换成我们的家长会如何?会不会也是“直接被物品外在的形象所吸引,有一股冲动想要先去把这个东西拿过来,也没有去想过到底是要怎样发现它,而是先拿来再说”?

无须讳言,在选择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教这方面,很多家长的直接表现类似如此。

父母们总不易为朴素的教育理念所动,而是被一些华丽的、甚至是光怪陆离的言辞或特例所吸引。当父母们聚到一起时,总是会提到孩子令自己觉得骄傲的能力。有的父母展示孩子会背多少唐诗了,有的父母自豪孩子会写多少汉字了,或者,能说多少外语了;还有,孩子能一口气数到多少了……然而儿童的这些能力相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而言,观赏价值远超实用价值。早期教育的根本便是如今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的“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引导受教育者认识、体验和实践基本规范,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知、情、意、行’,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简单明了地说,所谓“养成”,“养”是“培养”,“成”是“形成”,最重要、最关键的中心意义便是指:培养——形成。

所以,养成教育对父母来说即是: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孩子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让孩子通过“认知”“体验”和“实践”等过程,使得“认知”“情感”“意志”“行为”都得到提高,直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养成教育是指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不良行为习惯之前进行的教育。当孩子已出现不良行为再去修正与改善,便是“矫治教育”而非“养成教育”。可见,养成教育是类似“初次成型”的教育。

二、基本的养成教育应该在孩子五六岁前完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决定于你们在他5岁之前把他造成一种什么样子。假如你们在5岁以前没有按照需要的那样去教育,那么,以后就得去进行‘再教育’。”

(所谓“再教育”也即是“矫治教育”)

基于我国的现状,养成教育其实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针对孩子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父母的,既是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也是对父母的养成教育。因为,若想成为“称职”的家长,需要父母踏实的作风、持久的耐心、具体细致的知识,以及不吝“蹲下身来”的谦逊,还要求父母具有善于观察的眼睛、乐于倾听的耳朵、擅长沟通的嘴巴、巧于操作的双手,以及融汇贯通的大脑、宽容接纳的胸怀和温柔敏感的心灵,这可能超出了某些父母自身现有的能力。

别担心,就如初为孩童的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样,初为父母所缺乏的一些素质也是父母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养成”的。

这个过程最初可能是艰难的,但请相信,超越最初的困难后,相伴着儿童一起成长便成为生命中带给你新奇与希望、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时光,甚至,有些时刻,你体验到感动与幸福。

而这些,为人父母者一定有更美好、更深邃的体验。

基于日常生活,能够运用于家庭的,科学、系统、完整的养成教育首推蒙台梭利的“日常生活练习”,其他种种,无出其右。

日常生活练习所从事的都是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遍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它也是最丰富、最重要的部分。尽管这些教育活动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的工作,但却能在有预备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与专注,发展他们的协调能力、社交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父母要尽量自行设计一些日常工作来丰富孩子的家庭生活,例如,穿珠子的工作、编织的工作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随机设计一些工作来做。

进行日常生活教育时,父母要特别注意细小动作的演示,从一开始就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不断地支持、鼓励他们多加练习,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爱心与耐心来辅助他们成长,真正地做到使孩子“由自信产生能力,再由能力创造更强的自信”,并从中享受生活、感受乐趣。

我们有幸可以直接享用前辈的智力成果。那么,就让我们从这开始吧。

第一节蒙台梭利日常生活练习

一、日常生活练习的含义

日常生活练习是指在一国社会及文化传统的环境下,按照人类成长的自然规律,帮助幼儿习得大、小肌肉的动作与社会文明礼貌等生活技能、样式和程序,使幼儿反复不断地自发学习,并以此作为一个社会的完整人格形成的必要过程。

二、日常生活练习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练习在生命成长中的目的是在于训练感官能力和肌肉活动两者之间的协调。因为对幼儿来说,动作的平衡会促进智能上的发展,而且手眼协调能力也会为他们将来的写字、图画能力,做好“预备”的工作,比如说想要写字,就需要使手部的小肌肉发育起来,而在蒙氏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就有许多小肌肉的练习。经过反复练习,时间久了,可以发达到有握笔描画的力量。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蒙台梭利之所以提出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练习是因为她发现:儿童的玩耍与大人的工作不同,儿童往往喜欢重复而且可以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物品或者事情上,如打扫卫生、清洁物品等,因此蒙台梭利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以便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照顾自己、照顾环境。

文明礼貌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更是依赖各国家与民族文化历史的传统与背景教育;幼儿的语言与日常生活训练的关系更是犹如鱼和水的关系,脱离生活实际与实物的语言,对幼儿而言,将是抽象与不可理解的空洞声音和词汇,因此,幼儿需要在丰富的日常生活练习中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概念。幼儿的日常生活练习绝非孤立于其他领域,相反要密切融合其他领域的练习,重视相关学科的综合价值。

三、日常生活练习的主要内容

基本动作

所谓基本动作练习,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

照顾自己

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

照顾环境

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整理鞋子、衣服、书包、教具、图书、玩具、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

(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

(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

(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

(2)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四、日常生活练习的目的

第一,通过日常生活练习,使幼儿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自然地建构独立自主的内心需要、自信心和相应的技能,为今后可持续发展以及学会生存打下基础。

第二,通过各种运动、生活技能的练习、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周围人、事、自然的照顾与服务中,养成爱心与责任意识,为建构幼儿完整而优良的人格奠定基础。

五、日常生活练习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现代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比例的隔代教养已使许多“独二代”孩子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溺爱综合征”症状。父母接过接力棒后,依然习惯性地为孩子操持一切,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独生子女越来越依赖父母,最终的结果是习得生活能力的机会被剥夺,缺乏自信心,独立生存能力差、经受不了挫折和失败。这也是学习与实践蒙氏日常生活练习,指导家长科学地认识儿童、对待儿童和正确教育儿童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日常生活练习教具的操作

一、日常生活练习教具操作原则

每次只演示一种教具,目的性明确。

精确动作,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要缓慢。

简化动作,使孩子能够看明白。

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和有序化。

操作时尽量少讲话,语言要简练、准确。

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避免镜面教学,父母要坐在惯用手的右边。

时刻观察孩子的动作与反应,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适时地引入教具操作,当孩子能够独立操作时要离开并继续进行观察,孩子需要时马上给予帮助。

不能打断孩子的操作。

在操作之前,应确保教具准备的完整。

努力排除让孩子走神的因素。

操作教具时不应超出工作毯的范围,确保工作毯的防水性,颜色不能太花哨,尽量用纯色的。

鼓励孩子重复进行操作,说:“你做得很好,再来一次吧。”

随时做好操作记录。

不应指责孩子的错误,可以说:“请停一下,再看妈妈(爸爸)操作一次好吗?”

二、家庭自制教具的原则

1.注意色彩的搭配,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功能性明确,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明确。

3.注意教具的尺寸,易于取放及携带。

4.确保教具的完整性。

5.注意错误控制。

6.确保安全,材质健康、环保、无毒。

7.实用性。

8.真实性。

9.操作顺序合理。

10.是否可以循环使用。

11.考虑礼仪。

12.是否易于清洗或者整理。

三、日常生活练习教具设计注意事项

1.必须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2.目的明确,发展孩子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

3.能够使儿童得到发展。

4.男孩、女孩都能接受。

5.从时间、空间、经济上都能达到要求。

第三节日常生活练习家长必备

一、日常生活练习家长应做的准备

1.怀着“尊重与体谅的心情”与儿童接触。而且要使儿童感到他受家长重视。

在儿童有话要说时家长要侧耳倾听,需留意的是:弯下身或坐下来,与他保持同样的高度,而且眼睛还要和蔼地注视他。这样,他会与你无话不谈。

2.儿童的变化很快,要建立有弹性的亲子关系。

儿童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育与变化,儿童的要求也跟着有所变化。因而约定或规矩必须随之加以修改。儿童期望着有弹性的亲子关系。

3.让儿童自小就过着有规律的自由生活。

在共同生活时,大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与儿童一起制订两三条简单的规则加以约束,在此之下自由地活动。

4.要注意到儿童的时间感觉比成人缓慢。

儿童的一年与成人的一年相比甚为漫长。“要睡多少天,才会到过年?”即便是10日、20日儿童也似乎感到十分漫长。与儿童一起工作,要尽力放慢动作,决不可催促。吩咐事情如果提前交待好,儿童会以自己的速度行事。因此,要事先提供儿童以他的速度做事的时间。每天抽出一段时间与儿童一同从事某些愉快的活动,过着悠闲的时间,这对于儿童的教育有难以估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