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克思传
15614700000075

第75章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4)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货币资本通过购买阶段进入生产领域。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家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相结合,通过生产过程,生产了一个新的商品。这个新商品在物质形态上已与原来的商品不同,在价值量上已经大于原来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值。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这个阶段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阶段,在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生产阶段生产了新的商品,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新的商品必须通过市场出售。出售的商品与原来购买的商品完全不同,商品的价值量大于原来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商品销售阶段,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通过销售过程,产业资本家收回了原来预付的货币资本,又获得了剩余价值,开始了新一轮的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包括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在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的各个阶段、各种职能形式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资本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是资本主义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个产业资本家都必须把全部资本分配在三种资本形态上,必须使各种资本形态不断经过三个阶段。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要不断地顺利地通过三个阶段是很困难的。资本运动连续性的中断,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第二,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在生产过程停留的时间叫做生产时间,在流通过程停留的时间叫做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购买商品的时间和销售商品的时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与任何商品相交换。因此,从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比较容易实现。当然,由于生产资料供应情况和价格变动情况,以及其他具体的供求情况,购买时间有长有短,有快有慢,这是必然的。商品的销售时间,即商品转化为货币的时间,是资本形态转化中最困难的部分。对于产业资本家来说,他需要通过这个形态变化,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开始新一轮的资本循环。但是市场条件不是由他能够自主决定的。如果市场上同类商品供过于求,如果市场价格降到价值以下,商品转化为货币就很困难,流通时间就要延长。

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流通时间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因而限制了价值增值。流通时间越短,资本的增值能力就越大。

资本在流通领域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一定的费用。流通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如运输、包装、保管等费用,称为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可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一部分是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有关的费用,即商品买卖实现的费用,如广告费用、簿记费用、销售费用等,必须由剩余价值补偿,是纯粹流通费用。压缩这部分的费用,可以减少剩余价值的损失。

第三,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做孤立的行为,而是当做不断进行、周而复始的过程,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对资本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资本周转是研究价值增值的重要问题。

资本周转需要一定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从资本家垫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运动带来剩余价值,重新回到原有的资本形式,为此所需要的时间。由于不同产业部门的生产条件和流通条件不同,周转时间以及在一年里周转次数也不同。假定某一产业部门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2个月,另一产业部门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4个月,前者一年的周转是六次,后者一年的周转是三次。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假定有一个工厂可变资本1000元,剩余价值率100%,每次周转时间2个月,一年周转六次;另一个工厂可变资本也是1000元,剩余价值率也是100%,每次周转时间4个月,一年周转三次。这样两个工厂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就完全不同。前者每年获得剩余价值6000元,年剩余价值率600%;后者每年获得剩余价值3000元,年剩余价值率300%。资本家为了追求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就要加快资本周转。

第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资本的周转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对资本周转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固定资本是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的资本。在资本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固定资本的特点是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在物质形态上部分参加。它可以在较长时间和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价值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其物质形态也不是一次消耗,而是多次使用逐渐消耗。流动资本是购买原料、燃料、辅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在资本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辅料等周转的特点是:其物质形态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其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其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新的价值。这个新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通过新产品销售,资本家不仅能够收回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而且能够获得雇佣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由于固定资本的物质形态多次消耗,价值多次转移,因此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采取折旧的形式,提取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的磨损有两种,即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无论物质磨损或精神磨损,都必须从新产品中提取折旧基金进行补偿,维护再生产不断进行。马克思这个理论,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

第五,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

马克思从个别资本的角度,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分析了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产品指资本主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按照其最终的使用,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的社会总生产也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其产品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部类,其产品必须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马克思按照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把两大部类生产的全部年产品价值分为三部分:(1)不变资本(c);(2)可变资本(v);(3)剩余价值(m)。把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形式上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无论资本主义企业如何千差万别,无论产品如何种类繁多,归根到底,都是或者用于生产消费,或者用于个人消费。无论资本主义企业规模如何不同,形式如何多样,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都是c+v+m。

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是对社会生产一切部门最概括的分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实现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既可以用于生产消费,也可以用于个人消费。但从社会总产品来看,必然有一部分用于生产消费,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这种分类准确地反映了社会总产品最终的用途。

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只是对社会总产品作了最概括的划分。事实上,每个部类都可划分为若干分部类,每个分部类还可划分为若干子部类,如此等等;但为了揭示社会再生产的本质特征,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两大部类的分类,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

第六,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但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扩大再生产的出发点。

在简单再生产中,我们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每一个部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假定某个国家第一部类资本家年初预付不变资本4000,可变资本1000,剩余价值率100%,获得剩余价值1000;第二部类资本家年初预付不变资本2000,可变资本500,剩余价值率100%,获得剩余价值500,社会总产品构成如下: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500v+500m=3000

我们已经知道,第一部类产品的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只能用于生产消费;第二部类产品的实物形式是消费资料,只能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为了使第二年的生产能够在原来的规模上进行,两大部类产品都必须实现。通过市场交换,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资本家都必须恢复第一年年初的生产条件。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交换关系十分复杂。为了分析简便,我们只能抽象掉具体复杂的现象,归纳为三大交换关系:

图式中①是第一部类内部交换。这个部类有许多企业,都需要生产资料,当年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是4000,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补偿。图式中②是第二部类内部交换。这一部类有许多工人和资本家,需要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当年需要的消费资料500v+500m=1000,通过第二部类内部交换就可满足。图式中③是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交换。由于第一部类有1000v+1000m=2000,是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能在本部类内部解决;第二部类有2000c需要补偿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也不能在本部类内部解决。这样两大部类之间就需要进行交换。上述三大交换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简单再生产也就实现了。

由此可见,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社会产品的实现条件是:(1)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Ⅰv+m=Ⅱc。(2)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之和;Ⅰc+v+m=Ⅰc+Ⅱc。(3)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Ⅱc+v+m=(Ⅰv+m)+(Ⅱv+m)。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特点。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就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但仅仅有追加资本还不能扩大生产。要扩大生产规模,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和追加的劳动力。第一部类的产品,除了维持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这就要求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第二部类的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外,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这就要求第二部类不变资本和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可变资本和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之和。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必备的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1)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的价值+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

(2)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的价值+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

(3)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的价值+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的价值+两大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

马克思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生产与消费之间、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之间、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与实现形式之间的矛盾不可克服。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再生产矛盾的深刻表现。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许多原理,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特别是其中关于两大部类相互关系的原理,关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主要源泉的原理,关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原理等,对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91页。

五、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3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是《资本论》理论部分的完成。

与第1、2卷一样,《资本论》第3卷也是“卓越的、出色的”,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深刻批判,对无产阶级经济学的科学表述,“只是由于这一点,我们的理论才具有不可摧毁的基础,我们才能在各条战线上胜利地发动起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