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恩布什资产市场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
假定经济的初始点为图中的E0点,那么从商品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存在过剩需求与通胀压力的经济。假如没有任何外力的干扰,该经济将会出现国内价格上升的趋势,而国内价格的上升将从两个方面引起经济的调整。
第一,如前所述,在价格上升而名义汇率又保持不变时,实际汇率就必定要升值。随着实际汇率的升值,本国的出口会下降,而进口则要增加,结果,过剩的需求由于包括国内外在内的总供给的增加而被吸收。
第二,国内价格的上升,还将引起人们实际货币余额的减少与对货币需求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又是利率(i)的上升与名义汇率的下降,即本国货币的升值。这一调整过程可从(1)式与(2)式直接推导出来:从(1)式看,在国外利率(i)保持不变的情况下,i的上升必将引起预期汇率(Ee∧)的上升;而(2)式又告诉我们,预期汇率的上升则会引起名义汇率(e)的下降。随着本国货币的升值,人们将调整它们的支出结构,结果国内过剩的需求将被转移到国外商品的购买中去,商品市场也将重新恢复均衡。
此外,不管是实际汇率的下降还是名义汇率的下降,它们在产生支出结构转换效应的同时,也都具有减少人们支出的支出减少效应。因此,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升值在增加供给总量的同时,还具有减少总需求的作用。这样,在供给与需求同时进行调整的双重作用下,经济的均衡点将逐步向着其一般均衡的E点收敛。
(4)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调整。
资产市场模型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调整过程可分析如下。
区别在于前者增加了后者所没有的表示实际汇率的购买力平价线(PPP),处于均衡状态的购买力平价应是一条斜率为45°的直线。
假定经济的初始点为图中的E点,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推动商品市场的均衡线XX向上移动,这是因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推动价格上涨与总需求的膨胀。
与此同时,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会导致国内利率的下降。在资产市场为完全套利的情况下,本国利率的下降又会引起人们纷纷抛售本币的行为发生,于是,资产市场的均衡线AA也将向上移动。
又因为在有关当局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一瞬间,与货币因素直接相关的资产市场的反应,要快于与实际经济相连的商品市场的反应,因此,实际情况可能是AA线的移动要先于XX线的移动。这样,在价格还未作出上调的反应,而利率已先于价格作出下调反应条件下,瞬时的均衡点极有可能出现在的E″点。
然而,上述那种导致AA线向上移动的抛售本币的行为并不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这是因为,由人们抛售本币而引起的名义汇率的贬值不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它将受人们对汇率变动之回归预期的影响,而由贬值趋势转变为升值趋势。这可从图形中处于E″点的名义汇率与以购买力平价为基准的实际汇率,已经出现了极大的背离,从而迟早会产生回归要求的现象中清楚地看到。
另一方面,在AA线作出如上这样的瞬间调整之后,反应相对迟钝的商品市场的调整迟早也是要开始的,商品市场调整的结果自然是价格的上涨。由等式(6)与(12)可知,P与e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因此,由商品市场调整而引起的价格上涨将导致本国名义汇率的升值。
这样,在资产市场的回归预期与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下,经济的均衡点最终会出现在图形中的E′点上,而不是作为资产市场瞬间调整结果的E″点上。在E′点,X′X′线与A′A′线同时相交于购买力平价线,一般均衡的调整就此结束。
从整个调整过程来看,由购买力平价所表示的实际汇率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名义汇率的贬值与价格的上涨刚好相互抵消。价格上涨与名义汇率的贬值从支出量与支出结构两个方面压缩了国内的总需求,从而产生了以下两个结果:第一,将因扩张性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过多的货币供给转化成了债券形式的货币资产;第二,将由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所引起的总供给的增加部分导向了国际商品市场,即实现了出口的增加,进而造成了产出与收入的增加,而出口的增加又为外汇供给的增加与本币的升值创造了前提条件,有关汇率变动的回归预期的合理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两个结果反映在图形中,就有了AA线与XX线的先后上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扩张性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调整过程,在其调整的瞬间显然存在调整过头或所谓的“超调”现象。即,最终的均衡名义汇率应为e2,然而瞬间调整的名义汇率却会出现在e1的水平上。这种现象的存在清楚地表明,浮动汇率在实践中是多么的不稳定。
(5)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调整。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调整过程可分析如下:
经济的初始点为E点。政府一项增加支出的财政扩张政策将会推动XX线向上移动,从而导致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国内供给短期内不可调节的情况下,就只有通过增加进口来吸收过剩的需求,而要增加本国的进口,本国的名义汇率就必须升值。因为只有本国货币的升值才能产生支出结构的转换效应,进而使人们增加的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转移到来自外国的进口商品上去。
然而,不断增加的进口势必会导致经常项目的逆差。这时,若想通过贬值的方法来对经常项目进行调整,那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将无法实行。这样,由经常项目逆差所引起的国际收支赤字,就只有依靠资本项目的顺差来加以平衡了。
要使资本流入,并出现顺差,本国的利率就必须上升,并且必须高于国际的利率水平。这一足以导致资本项目顺差的条件,事实上在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候已经自动地被创造出来了。对此,我们可以分析如下:政府的扩张财政政策不仅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对货币需求的相应增加;当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时,本国的利率就会趋于上升;假定原先国内的利率与国际利率因套利而处于均等状态,那么由财政扩张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就会打破这种均衡而刺激外国套利资本的流入。
随着外国套利资本的流入,资产市场的均衡轨迹线AA线就会作向下的调整,并且在E′点与调整在先的商品市场的均衡轨迹线相交。在这个新的交点上,可以看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本国的名义汇率出现了升值,但本国国内的价格却能继续保持不变。这样,就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国内的价格保持不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第一,从商品市场来看,由扩张财政政策的实施而出现的过剩需求,因本国名义汇率的升值与进口的增加而被全额吸收,故而对本国的价格几乎不产生影响;第二,从资产市场来看,由本国利率上升(其原因已在上面做过分析)而引起的外国资本的流入,满足了因扩张财政而造成的国内货币需求量的增加。若把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那么就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扩张财政会导致国内货币需求的增加,并引起商品市场出现过剩的需求;在货币需求增加的压力下,本国的利率就会上升,从而引致外国资本流入,随着外国资本的流入,增加的货币需求将得到满足;与此同时,本国名义汇率的升值将刺激进口增加,而进口的增加又会把商品市场过剩的需求全数吸收;结果,本国的货币政策,从而本国的货币供给不需作任何调整就可使经济进入均衡状态。由于本国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给始终保持不变,因而本国的价格就可以保持不变。
在名义汇率升值、国内价格保持不变、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均进行了以上所述的调整,并于新的均衡点E′相交之后,扩张财政政策的调整过程是否就到此结束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新的均衡点位于购买力平价曲线的左边,从而意味着以购买力平价为基准的本国实际汇率的低估,即E>eP,/P。从一般均衡的要求来看,它所需要的是所有相关的变量均处于均衡状态。现在,尽管其他有关的经济变量均已处于均衡状态,但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却仍然存在相互背离的情况,因此,一般均衡实际上仍未实现。
所以,由扩张财政政策所引起的调整过程还将继续下去。
就上述商品市场的调整结果来看,由于产出是增加的(因XX线是向上调整的),而价格是不变的,因而本国货币之实际购买力事实上是增加的;就资产市场的调整结果来看,由于利率是上升的,并且还有资本的净流入,因而投资者所持有的本国货币资产的收益是增加的,本国的外汇供给也是趋于增加的。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会推动本国名义汇率的升值,而且也必定要求本国实际汇率的升值,舍此,就不能恢复本国货币的购买力平价。因此,在分别完成商品市场与资产市场的调整之后,紧接着需要进行调整的就必定是代表本国实际汇率水平的购买力平价了。这一调整过程反映表现为PPP线的左向旋转,其调整的终点将是在E′点同时与X′X′线和A′A′线相交。只有当PPP′线与X′X′线和A′A′同时相交于E′点,从而使经济真正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由扩张财政政策所引起的调整过程才算真正完成。
从以上所述的整个调整过程来看,由商品市场的先行调整所达到的E″点不过只是一种瞬间出现的均衡点,这是因为在此点所出现的瞬间的价格上升趋势很快就会被随之而来的名义汇率的升值、利率的上升,以及外国资本流入等因素所抵消,因此,其长期而又稳定的均衡点只能出现在E′点。将扩张财政政策下的调整过程与扩张货币政策下的调整过程作个比较,就不难发现,扩张财政政策下的调整过程不存在“射击过头”的问题,且国内的价格可以基本保持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保持货币稳定方面要优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3.5.3多恩布什模型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异同
(1)货币扩张政策的异同。
在以上两个模型中,货币扩张政策的效应基本相同,即货币扩张均可引起名义收入的增加,且对经常项目不产生影响,这是因为由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必然要造成的本币贬值会使经常项目自动调整到均衡状态。然而,由于这两个模型的前提假定不同: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假定的是名义工资不变;而在多恩布什模型中假定的是实际工资不变。因而,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名义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实际收入的增加;而在多恩布什模型中实际收入是不变的,名义收入的增加不过是价格上涨的结果。所以,在多恩布什看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
(2)财政扩张政策的异同。
财政扩张政策的效应在这两个模型中是完全相同的,即名义收入会保持不变,但因本国货币的升值与经常项目的逆差,吸收或实际收入是增加的。
(3)政策主张的分歧。
由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深信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名义收入,而且也可以增加实际收入,因此,该模型坚持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增加就业与收入的有效手段;与此相反,多恩布什模型抱着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的看法,从根本上反对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与收入的增长。
13.5.4杰弗里·萨克斯证明
杰弗里·萨克斯(Jaffrey Sachs)十分支持多恩布什模型的关于扩张货币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结论,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证明。
萨克斯首先用实际工资不变的假定来替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关于名义工资不变的假定。然后选择一个包括非贸易品在内的依附模型作为其基本的分析工具。萨克斯的证明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假定非贸易品的价格等于名义工资,即Pn=W(14)
再假定工人所要求的实际工资为V,那么就可得到以下等式W=V(Pm)α(Pn)1-α(15)
其含义是,名义工资(W)等于实际工资(V)乘上贸易品与非贸易品这两种不同类型商品的价格指数。
现在把等式(14)与完全套利的贸易品价格Pm=eP,代入(15)式,可得W=V(eP,)α(W)1-α(16)
将(16)式作如下的整理:
W=V(eP,)α(W)1-α=V(eP,)α(W)(W)-α
两边同时除以(W)(W)-α,可以得到:
1/W-α=V(eP,)α
Wα=V(eP,)α
再将等式两边的指数同时除以1/α,便有:
W=V1/αeP,(17)
从(17)式看,当一国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随着名义汇率(e)的贬值,即式中e值的增大,在实际工资(V)为给定变量、国际价格(P,)为外生变量,从而均不能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就只有通过名义工资(W)的上升来恢复经济的均衡,而W的上升正是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的信号。据此,萨克斯认为多恩布什模型关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的结论是可信的。
为使证明的结果可靠,萨克斯又进一步利用(17)式来验证扩张性财政政策下的后果。如前所述,扩张性财政政策调整的一般结果是,本国的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都会升值,但国内的价格却会保持不变。汇率升值反映在上式中就是e值的下降,而国内价格保持不变意味着上式中的名义工资(W)也可能保持不变。在e上升,而W与作为外生变量的P均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等式成立,也就是说,要使经济能够恢复均衡,唯一可以调整的就是让实际工资(V)上升,而V的上升则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因此,多恩布什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增加一国的实际收入的结论再次被证明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