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2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差异与购买力平价
由现代增长理论可知,生产率的增长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一般说来,在制造业和农业(少数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国家除外)这类主要生产贸易品的部门中,由于受国际竞争的影响,其生产率的增长极为迅速,而在主要生产非贸易品的服务部门和其他一些部门中,生产率的增长却极为缓慢。
假定一个经济的工资由于这两类部门之间的竞争而趋于相等,那么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上升。这种情况在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表现得就越是明显。
又因为决定购买力平价的一般价格水平P是由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共同决定的,所以,非贸易品相对价格较高的发达国家的购买力平价也就相对较高。这样,考虑生产率的增长率差异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就必须导入常数π,来对通常意义上的购买力平价作出修正,以便使它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至于包含常数π的弱购买力平价的表达方式之由来,我们可以推导如下:
已经知道,一般价格水平指数是由非贸易品价格Pn与贸易品价格Pm共同构成的。
以上两式中的P为发达国家的一般物价指数,P,则为欠发达国家的一般价格指数。a为非贸易品价格在一般价格指数中所占的权重,而(1-a)则为贸易品价格在一般价格指数中所占的权重。
假定贸易品的价格因商品套利而趋于均等,即:Pm=eP,m或e=Pm/P,m。
再假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有较大的技术进步,从而它的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的增长率不仅快于其国内的非贸易品部门,而且也快于欠发达国家的贸易品部门,这样,就可得到以下结果:
n/m<n,/m,(3)这意味着同样的价格支付,在发达国家可以买到更多的m商品。
将P<eP,中的e与P进行对换后可得e>P/P,,这显然是不均衡的汇率,为使其恢复到均衡状态,就必须在e>P/P,这个等式的右边加上一个能够反映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差异的常数π。于是,便有了一个新的、动态的,并且是可以反映生产率增长率差异的弱购买力平价,即e=πP/P,(4)
利用(4)式,就可以解释国际经济中某些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现象。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观察到经济增长最迅速的日本,曾经经历了大大高于其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美国的通货膨胀。此时,若用其他的分析方法来看问题,那么一定会得出日本经济将会出现较大幅度贸易逆差的预言。但实际情况是,日本经济却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对于这种初看起来充满矛盾的现象,若是改用上述的弱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加以分析,那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日本国内出现很高水平的通货膨胀,是因为其贸易部门的生产率迅速提高,导致全社会工资水平的普遍上升,这在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对缓慢的情况下,必导致非贸易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迅速上升。而正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的迅速增长这同一原因,使得日本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出现了持续增长的经常项目顺差。这个例子再也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在进行购买力平价的国际比较时,考虑到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差别是何等的重要!
13.3.3弱购买力平价的意义
(1)可以准确地进行收入水平的国际比较。
收入水平国际比较的原始方法是,首先选取用本国货币表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然后再按现行汇率把它换算为用某种国际通货来表示的数字进行比较即可。
然而,这种普通的比较程序经常会导致人为扩大富国与穷国之间实际收入差异的结果。这是因为,在富国的收入中,非贸易品是以大大高于穷国的价格计算的。
正确的比较方法是应该对进行比较的国家的每一类相同的支出,计算出其可以买到的可比商品的实际数量,然后再加以比较,以得到各类支出相对于某种国际通货的购买力平价。为此,就必须考虑各国间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差异。
(2)可以对一国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测。
对此,我们需要利用着名的斯堪的那维亚模型来加以说明。
该模型的前提假定是:
第一,价格由套利决定;第二,固定汇率和被动的货币政策,从而为小国经济;第三,在小国经济的情况下,其国内贸易品价格的变化将取决于国际价格的变化,由(7)式可知,本国的价格上涨率是由国际价格的变化率与本国贸易部门的生产率的增长率共同决定的。其中,国际价格的变化对本国价格的影响是一对一的,而本国贸易部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变化对本国价格的影响,则要按照非贸易部门的价格在一般价格指数中的权重进行折扣。
最后,从(7)式我们所要得出的是以下两个重要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在工资刚性与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一个国家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得越快,那么它的一般价格水平上升得也就越快,这可从p与P∧正相关的关系中清楚地看到。
第二,在本国贸易部门的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国的情况下,也就是p>p时,本国将成为一个输入通货膨胀的国家。其直观的理由是:本国的p>p,,本国的出口竞争力提高,从而导致本国的出口增加;在固定汇率下,出口增加会引起储备的增加;在本国的央行不采取冲销政策时,储备的增加必定要引起国内信贷的相应增加,于是国内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则取决于p与p之间的差额。
(3)弱购买力平价与浮动汇率。
在以上所进行的关于弱购买力平价的意义的讨论中,我们总是假定汇率是固定不变的。假如将这一假定予以放松,那么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放松这一假定的结果将会改变正在讨论的问题的方向。在假定名义汇率不变时,所讨论的问题的方向是购买力平价是如何决定的。放松名义汇率不变的假定,那么所要讨论的问题的方向就将是,在购买力平价起作用情况下的汇率是怎样变动的。
下面,就按这一新的问题方向来进行有关汇率变动或调整的分析,并由此来说明弱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第三个意义。
(p-p),为本国与代表世界的另一个国家的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差异。从上式看,如果本国的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国,那么,为维持一个均衡汇率而必须进行的调整就会小于外国。
13.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3.4.1模型的前提假定
蒙代尔(R.A.Mundell)-弗莱明(J.M.Fleming)模型所要讨论的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有资本流动时的汇率决定与国际收支调节问题。其基本构架仍然是IS/LM/BP模型。
模型中所包括的前提假定可概括如下:
(1)价格,至少工资是保持不变的;(2)经常项目平衡取决于收入和相对价格(eP,/P);(3)汇率自由浮动,调整没有任何时滞;(4)在储备不变时,经常项目逆差等于资本的流入,或者相反;(5)预期是静态的。
从上述五个前提假定出发,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按照无资本流动、有资本流动,以及资本完全流动的顺序,对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效应与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作了比较静态的分析,并得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政策结论,从而为国际经济学界所重视。
13.4.2货币政策的调节过程及其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调节过程及其政策效应可分析如下。
(1)没有资本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首先来分析无资本流动的情况下,由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所引起的调整过程及其政策效应。
由于不存在资本流动问题,因而模型中的BP线必定垂直于横轴。假定初始的均衡点为E点,那么由此所决定的收入水平就将为Y1。
现在政策当局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增加本国的收入,这将推动LM线向右移动。在固定汇率下,至少是在短期内,整个调整过程就将到此停止。其结果是:经济在E1点均衡,与此相对应的收入将提高为Y2,内部经济也是均衡的,但外部经济却存在逆差。
然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的均衡点移动到E1点,并引起外部经济的逆差时,在浮动汇率制度的作用下,必定要求本国货币的贬值,即名义汇率(e)的上升,来恢复外部经济的平衡。随着本国货币的贬值,首先是由出口增加而引起的IS线的右移,及至而来的将是BP线的右移,最后,经济的均衡点将会出现在E2点。在E2点,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同时处于均衡状态,但与此相对应的收入水平Y3却要高于固定汇率下的Y2。由此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就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来说,在浮动汇率下,货币扩张政策在提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比较有效的。
(2)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资本有限流动的情况。上述静态预期的假定使得资本的流动只受利率变动的影响,于是,BP线就成了一条斜率为正且向上倾斜的线。接下来的分析与没有资本流动时的情形基本相似,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引起LM线的右移,这时因支出增加(引起经常项目逆差)与利率下降(引起资本项目的逆差)而出现较大幅度的国际收支逆差;随后出现的调整过程也将首先是本国货币的贬值,然后是出口增加,以及由此而引起的IS线与BP线的相继右移。整个调整结果与政策效应也将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基本一样。
(3)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图1341(c)给出了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的调整过程。与以上情况有所不同的是,由于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动具有完全的弹性,因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任何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将导致资本的外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货币扩张政策对于收入增加是不产生任何作用的。换句话说,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与资本可完全流动时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然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仍可获得与上述两种情况基本相似的政策效应。这是因为由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引起的资本外流,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收入损失会被随之而来的货币贬值所抵消,并且还可能产生净增加值。简单说来,货币贬值将会使得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同时得到改善:
一方面,贬值刺激出口增加,从而使经常项目得到改善(在模型中表现为BP线的复归);另一方面,由贬值引起的出口增加意味着实际经济的扩张(在模型中表现为IS线右移),而这又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与利率的上升,进而吸引资本回流(这会加强模型中BP线复归的倾向),从而使得资本项目也得到相应的改善。
13.4.3财政政策的调节过程及其效应分析
下面进一步来分析财政政策的调节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效应。
(1)没有资本流动情况下的调整。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首先将推动IS线向右移动。在汇率固定时,短期的均衡点会从E点调整到E1点,与该点相对应的收入水平为Y2,该收入水平与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前的Y1点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外部经济却处在逆差中,因而是不稳定的。如果现在该经济改行浮动汇率制度,那么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这一调整过程就将继续进行下去。由于在E1点外部经济存在逆差,所以本国的货币必须贬值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的均衡。贬值会刺激出口的增加,这样在财政扩张政策推动IS线右移的基础上,该曲线将再次向右移动,并同时带动BP线也向右移动,其结果将使新的均衡点出现在E2点。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前的E点与固定汇率下的E1点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国的收入将再次增加,达到超过以往任何水平的Y3。
这一结果意味着浮动汇率可使财政扩张政策的效应较之固定汇率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的调整。
资本有限流动情况的出现将使BP线由垂直于横轴而变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假定这时BP线的斜率小于(BP线比LM线更倾斜)LM线的斜率,那么在一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情况下,模型中的IS线与BP线就会同时发生变化:一方面,扩张财政政策通过刺激实际经济的扩张而使IS线右移;另一方面,随着实际经济的扩张与利率的提高,它又会引起资本流入而使BP线上移。当汇率固定不变时,经济的均衡点将出现在E1点,与这一均衡点相对应的收入为Y2,大于调整前的Y1,但外部经济却存在顺差,固定汇率的调整也就只能到此为止了。假如现在改行浮动汇率制度,那么接下来的调整就将是本国货币的升值,即名义汇率(e)的下降。
本国货币的升值会降低本国的出口竞争力,于是本国的出口就会随之下降,而这将使IS线向左移动。最后经济会在低于固定汇率的收入水平,但却高于原先的收入水平的某一点上,比如模型中的E2点实现一般均衡。由此可见,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收入效应在同样为浮动汇率但又有资本流动时,比无资本流动时要来得小,其原因在于资本流入的升值效应,将会部分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实际经济所产生的扩张性产出效应。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浮动汇率下可能出现的另外两种调整结果:其一是调整后的实际收入水平刚好等于调整前的收入水平;其二是调整后的实际收入水平低于调整前的水平。前一种调整结果发生的条件是,BP线的斜率刚好等于LM线的斜率,这样,由财政扩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幅度与本国货币因资本流入储备增加而引起的升值幅度刚好相等,两者抵消的结果将使实际收入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之后的水平上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