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15582100000043

第43章 资本流动(4)

第一,是与外生变量P,的变化有关的国际收支的调整。假如汇率固定不变,那么只要P,发生变化,比如P,上升,P就必然会随之上升。在国内货币供给保持不变的情况下,P的上升又将引起实际货币供给(M/P)的下降,也就是模型中的LM线的左移。这一结果意味着国内的货币供给[(3)式中的Hs]已经不能满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对货币的实际需求[(2)式中的Hd]。根据(6)式中dP与dR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时就只有通过增加储备(R),即让外国资本流入,来对已经处于失衡状态的经济加以调整了,而dR增加的可能性已经因国内货币供不应求,LM线左移与紧随其后的利率上升而具备了条件。随着外国资本的流入与储备的增加,若央行不采取货币冲销政策,那么其后果必定是国内信贷(dD1)的增加,而这又将推动已经左移的LM线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最后经济仍将在原先的E点实现一般均衡。从以上整个调整过程来看,发生变化的都是一些货币因素,如P,、P、dR,以及dD1等,而实际经济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国民收入却始终保持不变。因而,这一调整过程可以说是非常货币主义的。

第二,是与外生变量YFE有关的国际收支的调整。Y的变化根源于YFE的变化,现在假定经过工资的弹性调整,YFE开始向右移动,于是,Y也就随之上升(向右移动)。根据货币主义的全微分方程式所给出的关系,dY的增加必须要通过dR的增加方能保持平衡,因而Y上升,也就是dY增加必然会引起dR的相应增加。随着dR的增加,国内信贷(dD1)也将趋于增加,而这恰好意味着LM线的向右移动。由于在YFE线右移时已经出现了IS线的右移,因而新的均衡点E′必定位于原均衡点右边。在整个调整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是因为先有储备(R)与信贷(D)等货币因素的变化,然后再引起实际经济Y的变化。相反,而是因为先有了实际经济的变化,才要求有关的货币因素进行调整来维持经济的均衡。此外,模型中IS线的右移也不是由货币因素来推动的,而是直接由弹性工资调整后所决定的YFE来带动的。因此,整个调整过程仍然是货币主义的。即,货币因素的变化对实际经济不产生影响。

第三,是与外生变量i的变化有关的国际收支的调整。由世界货币主义给出的条件可知,i的变化主要是由i的变化所引起的,i的上升必将带动i同样上升。从货币主义的全微分方程式来看,di与dR为负相关,因而,di的上升就要求dR的下降来加以平衡。随着dR的下降,dD1也将下降,这在模型中将表现为LM线的左移。由于货币因素的这些变化与实际经济无关,因而模型中的IS线会保持不变。调整的结果,经济的均衡点E″必定位于原均衡点左边,并且利率水平要高于调整前的某个点。在以上这个调整过程中,货币主义的逻辑依然清晰可见。简单说来是这样的:由i上升所引起的i的上升会使国内的货币需求趋于减少,而这势必会导致国际收支的顺差;为使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就必须有资本的流出,而资本的流出则意味着dR的下降。于是,货币主义关于dR与di负相关的结论得以成立。

尽管世界货币主义的以上三种调整结果与正统的国际收支调节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这三种调整过程却都能被包含在正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的模型之中。这不仅表明由正统经济学所建立的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均衡模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且还表明正统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与世界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是可以被综合的。

在对以上两种国际收支调节方法进行综合以前,先有必要对世界货币主义国际收支调节方法的若干不切实际的前提假定加以纠正。

首先,就世界货币主义的P=eP这个等式来看,其暗含的前提假定显然是国际商品市场的完全套利。然而,从国际商品市场的实际情况看,除了一些初级产品可以实现较为充分的商品套利之外,绝大多数制成品的市场套利都是不完全的,因为制成品通常都存在因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而引起的市场垄断现象。所以,世界货币主义关于国内价格P是由商品市场的套利行为而外生地决定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其次,就世界货币主义的i=i这个等式来看,其暗含的前提假定肯定是资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完全自由流动,即国际资本市场的套利也是完全的。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以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再加上政治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干扰,国际资本市场的套利事实上也是不完全的。

因此,世界货币主义关于一国的利率水平是由国际资本市场的套利来决定的这一说法,同样是不可信的。

最后,就世界货币主义的Y=YFE这个等式来看,其暗含的前提假定当然是工资的弹性。然而,正如正统经济学已经反复证明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工资是缺乏弹性,甚或根本就是没有弹性的。更何况,在理性预期与自愿失业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事实上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的位置上,这意味着Y不可能等于YFE。所以世界货币主义关于一国的Y是由工资非刚性下的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来决定的这一结论性的观点也是不可信的。

那么,在否定了世界货币主义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这些前提假定的正确性之后,这一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还有什么意义呢?它的贡献又在哪里呢?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将它与正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加以综合呢?所有这些问题正是在下一步分析中所要回答的。

12.5.3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货币主义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综合

由于综合要涉及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因而我们也就还世界货币主义的本来面貌,将其简称为众所周知的货币主义。

首先,必须肯定,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货币主义国际收支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发现了实现国际收支长期均衡的方法,以及国际收支调整过程中的若干传递机制,特别是那些与货币因素有关的传递机制。

其次,就货币主义的贡献来说,对于一个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并且其货币政策又是基于国内信贷控制的国家而言,由货币主义所创建的上述模型[见方程式(6)]可以被认为是预测其储备之变动的最好方式,而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加以综合的原因所在。

至于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之综合,我们可通过合并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调节模型的实际经济部分与货币主义国际收支调节模型的货币经济部分而得以实现。从以前的分析中已经知道,一国的储备水平不仅取决于经常性项目,而且也取决于资本项目,据此,得到这样一个等式dR=dF+TB(10)由(10)式可知,资本流入或贸易差额的改善都可使一国的储备增加。反之,则相反。

然而,建立(10)式并不是现在的目的所在,这里的研究对象是资本流动,因此,必须进一步把(10)式改造成为能够对资本的国际流动现象进行分析与预测的工具,为此,需要把(10)式中的dF与dR两项加以移动,以便得到一个以dF为因变量的,并且能够满足以上所提要求的方程式。经过这样的处理,就有公式dF=dR-TB(11)这个新得到的方程式告诉我们,一国净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取决于货币供给(dR)与货币需求(TB)之间的差额究竟是为正还是为负。这样的理解当然是货币主义的,因而还说不上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综合,所以还必须对(11)式作进一步的改造。(11)式中的dR可以把它理解为货币主义所反复强调的货币因素,而等式中的TB项作为经常项目的贸易差额,它所反映的其实就是为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实际经济部分。这样,就可以通过扩展(11)式而实现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综合。若将(11)式加以扩展,我们就有下式:

dF=dR(d,,dP,dY,di,dD1)-TB(Y,eP,/P)(12)

这样,对于一国的净资本流入或流出,既可以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来理解,也可以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来理解。若是按照货币主义的理解,一国若有净资本流入,那么就是因为它的货币供给(dR)超过了它的货币需求(TB);反之,则相反。若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来理解,一国若有净资本流入,那么就是因为它的经常项目改善了,即TB变小了,在dR不变的情况下,TB的下降就意味着dF的增加。反之,亦相反。

那么在这个实现了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综合的模型里,一直作为我们目前之研究对象的存量理论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存量理论告诉我们,dF是一个常数。这样,又可以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将(12)式分别改造成为以下两个等式:

dR=TB+dF(13)与TB=dR-dF(14)

这两个等式又一次清楚地表明了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所在,以及它们在综合模型或在国际收支调节过程中的互补性。

我们先来看凯恩斯主义的等式。从凯恩斯主义的等式TB=dR-dF来看,当dF不变,TB为逆差时,只要减少dR就可实现均衡。这显然是一种短期调整,因为TB属于经常项目,而dR则是一种货币现象。就长期调整而言,由经常项目引起的逆差必须通过经常项目的调整才能实现,因而仅有dR的调整是不够的,长期均衡最后还是要通过贬值政策来改变人们的支出结构才能实现。

现在再来看货币主义的等式。从货币主义的等式dR=TB+dF来看,当dF不变,dR下降时,要使均衡得到恢复,就必须调整TB。由于TB的调整涉及实际经济部门,因而是一个长期的调整过程。

这样,追求短期调整目标的政府就可用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偏好于长期调整目标的政府,则可用货币主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就像这两种方法可以被综合到一个统一的一般均衡的国际收支调节模型中去一样,一个中性的政府也可以通过凯恩斯主义短期调整方法与货币主义长期调整方法的结合,来完成其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

最后,我们来讨论货币主义方法的主要贡献,这个贡献就是货币主义方法所具有的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预测功能。从货币主义等式dF=dR(·)-TB(·)来看,在TB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只要注意观察dR一项中i的变化,就可以对资本流动的方向进行预测了。反过来,对于一个资本流动性较高的国家来说,人们也可以借助于i的变化来预测储备(R)的变动趋势。这是因为,在短期内像P、Y、D1等变量都可以被看作是预先已经确定的变量,所以,唯一能够影响资本流入或流出,进而引起R变化的因素就仅仅是i了。

本章小结

1.在已经过去的30多年里,资本流动已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事实之一。因此,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对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已成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根据本书的逻辑演绎,在研究了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调节之后,继而研究包含资本项目在内的国际收支调节也是顺理成章的。

2.本章首先讨论了资本流动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分析了产生这些效应所必需的条件。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有失业资源存在的情况下,资本流入可产生收入效应或吸收效应;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资本流入所产生的主要是替代效应;运用降低关税的方法可使流入资本产生内向转移的效应。

3.对于资本国际流动原因的分析,最初的尝试集中于流量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既定的利率差别将引致持久的资本流入或流出。

4.随之而来的存量理论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依据,在导入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得出了与流量理论刚好相反的结论。在存量理论看来,由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率差别所引起的资本流动只是暂时的。从长期看,当投资者为规避风险而进行资产组合时,资本的国际流动将不受各国间利率差别的影响,而只受投资者总财富量多少的影响。

5.弗伦克尔模型是存量理论在信贷市场的一种具体运用。该模型按照存量理论的分析方法,发现了用国际贷款的方式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做法。

6.货币主义者在经常项目下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包含资本项目在内的存量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因只强调货币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被人们称为世界货币主义模型。这一模型虽然在其前提假定上存在颇多的问题,但它那重在长期调整的思想,以及那种对储备与资本流动的预测能力,不仅是可取的,而且也是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重大贡献。

本章关键词

内向转移效应、流量理论、政策指派、存量理论、资产组合、方差、预期收益、弗伦克尔模型、世界货币主义、净资本流入、净资本流出

本章思考题

1.资本的国际流动会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各自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产生?在一国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要让流入资本产生内向转移效应应该采取什么政策措施?

2.流量理论的国际收支调节模型是一种什么模型?它的分析方法与基本结论各是怎样的?

3.蒙代尔指派模型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一模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哪里?

4.为什么用资本流入的方法来平衡经常项目逆差在短期内是可以的,但在长期内却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试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5.国际收支调节的存量理论在方法论与模型结构上各有什么特点?存量理论的基本结论是怎样的?试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存量理论的合理性。

6.弗伦克尔模型的构造是怎样的?它的基本结论是什么?试用这一模型来解释世界上频频发生的货币危机与国际债务危机。

7.世界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调节模型与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调节模型有什么不同?这两个模型为什么可以被综合在一起?这两个模型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被综合在一起的?

8.世界货币主义的国际收支调节方法有什么缺陷?它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贡献又表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