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我的追星生活
15499500000001

第1章 编辑部

从地铁车站的出口来到外面的淮海中路时,这里的建筑颇为陈旧,街道并不宽阔,甚至有些狭窄。末尾的墙上写着“绿色食品”四个大字,北面的就是上海文化报所在的街道,两旁林立着一些小店,往来的车辆疾驰而去。

往前行走了一段后,我在街对面看到了文化报的门牌号码,旁边挂着一块上海文化报和上海歌剧院的的牌子,边上是一条巷子,里面十分寂静,没有任何声息。

上午十点多的阳光正柔和洒落下来,两侧陈旧的建筑已呈灰黑色,底下是窄小的楼洞,楼房之间是一条空荡荡的过道,水泥路面上布满了裂纹,高楼阳台上一户人家里摆满了花草,晾在外面的衣服与被单微微抖动着,偶尔还可听见小孩的叫声和清脆而轻忽的鸟鸣。

这条巷子犹如停留在八十年代早期,城市的喧嚣尚未萌芽,凄凉而落寞的色彩满布其中。

走入巷子末尾的大门,里面是个挺大的院子,两幢崭新的大楼似乎还未施工完毕,和外面的巷子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当我走向一幢类似剧院后台的旧楼时,边上歌剧院灰黄的楼房里正传出一阵歌声。

楼房的另一面有个仓库,边上是条窄小的楼梯,我沿着楼梯向上走,中途转个弯,上面是几扇淡茶色的玻璃窗,外面挂着“上海文化报”的牌子,这个场景不禁让我想起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那部电视剧。

从楼上打开的一扇门里走进去,走廊里放着许多沙发,还有成堆的报纸和一个报架,上面放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报纸,走廊末尾是一个小厅,里面放着一圈沙发,左面角落中还有一台大彩电,好几个人旁若无人的聊着天。

窗外阳光明媚,照在玻璃窗上朦胧一片,有些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米兰的家中,这部影片给我一种阳光炫目、十分温暖的感觉,似乎文革之中仍然洋溢着很多温情,然而那个时代对大部分人而言并不是如此。

走廊右面的一扇门上写着“新闻部”三个字,走进去一个中年女子穿着风衣站在一侧打电话,我问她CC在不在,她仍讲着话,用手一指角落里的一个座位,但那里空无一人。

我在这个房间里四处走动,其他人都在忙自己的工作,没说什么,可能对这种读者上编辑部的事习以为常。

办公室里比较暗,尤其在几个角落里,需要开着台灯照明,CC办公桌斜对面的编辑正在修改稿件,其实也就是将一份报上的某篇文章改一下,再转载过来,报上用红笔画满了圆圈,许多字词都被改掉了。

我看到的一个词组是文章副标题上的,原来写的是“著名演员”,后来似将“演员”改成了“花旦”,心中不禁暗笑他们这种工作方式。

我在CC的座位上坐下来,那里的空间颇为狭小,光线也很黯淡。

桌上有很多广州美卡公司寄来的CD,有一盒打开了,里面有四张唱片。

美卡还寄给CC一份年历卡,上面有许多美卡签约歌手和子敏的相片。

桌上玻璃下压着不少明星的照片,大多签了名,最上面一张竟然就是子敏的,却未签名,到后来临别时我问CC这是什么时候拍的,她说是子敏一年前给她的。

照片中的子敏穿了件粉红色的上衣坐在那里,脸上没有任何斑点和皱纹,和我宿舍桌前的那张一样美。

此外在齐秦的相片下还有另一组子敏的照片,大约是制作《恋人》音乐电视时拍摄的,有几张我以前没有看到过,照片中她穿了双高跟鞋和长裙大笑着走过来,和专辑内页的风格差不多。

我正看着子敏的几张照片发呆。

忽然听到外面一阵笑声,有几个人走了进来,其中有个女子正和别人说着话,一直走到桌子前面,我抬头看着她,长头发,略宽的脸庞上还有些小痘痘,乍看之下似乎还挺漂亮,她的身上穿了件紧身的毛线衣和黑色的裤子,脚上穿着松跟鞋,鞋跟有7至10厘米,鞋头是方的,身材还不错。

如果包括鞋子高度的话,身高大约在一米七左右,或许略高点,总的来说,她的形象和我先前预料的十分接近。

她一看到我坐在位子上,立刻瞪大了眼睛,显得有点可笑,吓了我一跳,她问我:“你是谁呀?”

我立刻站起来回答她:“我就是那个苏大的学生……”

她马上明白了,对我说:“你上午就来了?我们正在开会,请你等一下好不好?”

我答应以后再次坐下,她则又去开会。当时我手中还拿着那张子敏的照片,赶紧把它夹到玻璃下。

到上午11点多,她过来对我说会议即将结束,可以谈谈事情了。

她让我坐到窗边的座位上去,然后就开始讨论这件事,她尽力的把事情简化,说我其实不必去,只需把信转给子敏,一切就结束了。

她觉得我来找她没用,她帮不了我什么忙。

我本来准备把我的很多想法告诉她,希望用这种与众不同或者说比较诚恳的方式给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等到来日她见到子敏时,就会下意识的提到我,子敏就会在上次广播回信的基础上对我更加了解,这样就初步实现了我的目标。

她听我讲到有想见子敏的想法,她说这需要得到子敏同意后才能这么做,于是我最初想借开记者招待会的机会见到子敏的想法也破灭了。

听她如此解释,似乎一切都无须再言,等到她后来再三问我还有什么要讲的,我一时难将话题转到我准备的那些事情上去,显得有些无话可说,她说你这样沉默,子敏也不会喜欢的。

我说我本来准备讲三个小时,现在仿佛已无必要。她提到信件以后,我把信交给她,她看到信件还没封口,十分惊讶,拿笔让我写了个地址,我则交给她一张通讯地址。

针对她上次在电话里讲到的应征者有很多,她都快要成媒婆这件事,我向她询问其他应征者的情况,她说这些人有许多是她朋友,她给他们地址,让他们自己寄信去,她提到一个画家,也是她朋友,完全是抱着很淡的尝试性的心态写信过去,并不抱太大希望。

她说她和子敏的哥哥关系还不错,平时见面比较多,子敏这个人还是很好的,但言外之意是年纪偏大,各方面和我都不太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