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夺命债局
1543000000002

第2章 阅读“之间”的快感

——我看常小琥的书、人以及他的未来

文/马家辉

上次见常小琥,在北京,在酒店的房间内,谈事情。

他的长相始终跟我想象中的很有距离,算是体格壮硕吧,浓眉、圆脸,看在我这个香港小男人眼里,是个“汉子”——就是那种动不动便会拍桌子骂娘并且挥拳干架的雄性动物,总之跟我对他的“视觉默认”很不一样。

我为什么有倾向温柔敦厚的“视觉默认”?主要因为他电邮向我约稿、替北京某杂志撰写专栏,我先在字里行间认识他,然后才见其人。电邮文字里的常小琥很有耐性,用香港人的说法是EQ很高,非常懂得跟我这个香港小男人周旋折腾。如梁文道所描述,我的性格很“鸡婆”——婆婆妈妈,扭扭捏捏。有人前来约稿,我对于文章长度、内容、刊登频率等细节皆有特定要求——当然,稿费是关键。写作是专业,专业要讲价,天经地义。对我这等态度,寻常编辑要么就是拉倒掉头,要么就是恶言相向,再不就是勉强迁就了我,两三个月后,忍无可忍,不欢而散。跟编辑先生和小姐反目成仇,于我,是常见之事,但这回竟然没有发生(或尚未发生)在小琥和我之间。从他邀稿到我交稿,从他追稿到我追稿费,过程里我们经常意见不合或时间不合,而他竟然都极有耐心地跟我谈判、安慰、劝告、提醒、道歉、说明……不可谓不大大超乎我的意料。

所以我先入为主,猜想这个叫做常小琥的年轻男子必然从内心到外形都细致细腻。结果我只猜对了一半,他的长相毫不细致细腻,至少远远不如我预设中的细致细腻,幸好他的言谈想法极符合我的直觉。那一夜在酒店房间里聊天,我们琐琐碎碎地谈及了婚姻、爱情、事业之类的话题。我极少极少跟年轻男子谈此等话题,不知何故,那一夜确实谈到了,但,嘿,请别多心,我们不是gay,房内还有他的杂志社同事。如果我们是,一定公告天下。

或许正因常小琥拥有足够的细致细腻,始可写尽如同《暴雨将至》般的江湖冒险和恩仇心事,钱债之间的催还曲折、兄弟之间的离心背叛、男女之间的缠绵暧昧,皆在作者笔墨的射程范围之内。这部小说,像推理也似浪漫,如实录亦像悬疑,类别多元,无以名之。若真要将之纳入某个类别,或可称之为“当代民间传奇”,若用好莱坞类型电影借喻,便是UrbanLegend性质,勾勒了某时某地某城的某个侧面,写出了光明与幽暗之间的落差,彰显了繁盛与颓败之间的距离,折射了升华与沉沦之间的苍凉。看到了吧,我用的关键词是“之间”,因为在我的阅读和观影经验里,能够牵动人心的城市传奇和民间故事永远是把“之间”(inbetween)作为刻画焦点,不只写正面,不只写负面,而是最感兴趣于正负之间的那个混沌板块。这样说好了:当作者写正面提升时,大多只是为了铺陈稍后将至的负面坠落;当作者说负面坠落时,往往能在最不堪的暗角寻得一点光亮。所以才有“戏”,所以也才接近每个有了一些年纪的人所曾经历或见闻的真实。生命的真正味道,总在我们直面种种“之间”的刹那浮现,不全好,不全坏,亦非不好不坏,而是根本不易辨认说清啥好啥坏。想不到常小琥虽然年轻,却也写得出个中味道。

下回去北京,再遇见常小琥,我或许会劝他考虑改行做金融和私募,他有资格。他肯定以为我开玩笑,但,我是认真的,至少他可以去拉斯维加斯这样的地方发放高息贷款。有此建议,只缘某年某月某日我到美国演讲,活动结束后,独到码头候船返回香港,由于登船时间尚早,我在码头大楼内无所事事地逛荡。突然,有一位年轻男子趋前,打扮斯文,戴金丝框眼镜,说话时语调轻柔,而他竟然是个高利贷。他用体谅的声音劝我借钱:“朋友,生命无常,对不对?出外靠朋友,对不对?只要还能踏进赌场,便仍然有把输的钱赢回来的机会,对不对?来,没关系的,要不要我帮一下忙?我这里有的是赌本,来,我陪你再进去赌几把,把钞票通通赢回来,好不好?”我看着年轻人的面容和眼神,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我的天啊,这个家伙哪里像传说中的“高利贷”,他斯文得简直像在午夜街头劝慰逃家少女回家去的socialworker,专业社会辅导员,甚至像在教堂里对信众苦口婆心、谆谆善诱的神父,提醒大家天国就在眼前,别怕别怕,信者得救。原来高利贷行业发展至此时此刻,或许在追债讨债时仍然要依靠刚烈暴力,但至少在成功放债以前,必须好好利用细致的言辞和细腻的心思。

所以我说啊,细致细腻的常小琥,考虑试试吧,拉斯维加斯在等你。你的春天,除了在写作领域,还有可能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