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鱼向反方向游
1538800000023

第23章 快就是慢 (2)

不装窗帘,是为了让早晨的阳光照射进来,强迫自己不睡懒觉。江南春领导的分众传媒,在2007年2月份,股价为每股83美元,市值达到44.82亿美元,超过新浪、搜狐、凤凰卫视、白马等上市媒体公司的市值之和,为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市值最大的公司。

从0到44.82亿美元,江南春信奉的是奔跑哲学。江南春说,他不比别人更聪明,他只是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向前跑。

1992年,江南春以华师大诗社社长的身份参选校学生会主席时,就已经懂得“把时间用来奔跑”的道理,为了脱稿演讲,他提前3个月开始准备讲稿,请系里关系“铁”的老师修改数遍,临近竞选的一个月里,每天背上20遍。

现在的江南春坐拥超过4亿美元的财富。但是,他的大学同学说:“我不羡慕江南春。他能做到的很多事,我都做不到。如果你知道他劳累的程度,你就知道什么是成功的代价。”

到底是什么让江南春们成为科技巨富?

一项研究表明,缺少天赋与不能出类拔萃无关,成功的秘密在于艰苦而严格的训练以及努力工作。

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迈克尔·J·豪(Michael J. Howe)、简·W·戴维森(Jane W. Davidson)、约翰·A·斯鲁博达(John A. Sluboda)在经过广泛研究后,在《财富》上发表观点:拥有天赋并不能导致卓越。

这也是一个个人品牌的“终极难题”:几乎在所有需要艰苦学习的领域,绝大数人都是一开始学得很快,然后减慢,最后完全停滞了。但少数人却能花上数年或数十年继续提高,最终达到卓越。

他们的重大结论是,不努力就不可能达到卓越。你可以认为,只要找到你有天赋的领域,你就会自始至终保持卓越,但这种情况并不存在。没有证据表明,一个人无需历练和实践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大量证据显示,即便最具才华的人,也需要 10 年左右的努力才能达到一流的境界。这更支持了刚才的“天底下没有免费午餐”的说法,而且它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研究人员称之为“10 年法则”。

但是,“10 年法则”也有秘密所在,那就是:光努力还不够,因为很多人努力了几十年也没有实现卓越。只有那些花大量时间进行“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人,才可能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刻意练习”是指,力求改善成绩,超越自己的能力,对结果做出反馈,并进行高水平的重复练习。

另一位这方面的研究专家是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K. Anders Ericsson),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一群 20 岁的小提琴演奏者,最好的一组(由音乐学校老师评定)平均每人做过 1 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较次的一组为 7500 小时,再次的一组为 5,000 小时。在外科、保险销售和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这种情况无一例外。刻意练习越多,成就越大。大量的刻意练习,就意味著卓越。

江南春的分众传媒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刻意练习”,早期江南春拎着5厘米厚的液晶显示屏走进上海最初50栋写字楼时,根本无人喝彩。经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江南春的液晶显示屏进入约10万部电梯。

不管是像江南春这样的科技明星,还是像郭德纲这样的草根明星,在耀眼的光环背后,是它们艰难困苦的“10年法则”,以及花费了大量时间的“刻意练习”。这也是个人品牌的另一项基本元素。

“慢”法则3:团结力量大

旧规则:推崇明星雇员

新规则:团队力量大

在这个时代,个人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是什么?

“团结”,潘石屹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公司内部,都把这个词大讲特讲,“团结,并且有足够的协调能力,是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任何组织、机构如果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团结、和谐,相反带来的是争吵、死亡,这样的组织、机构将在不久之后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个人也是如此。”

在潘石屹看来,团结的第一个含义是在欣赏多样性的基础上创造团结的环境。一位团结的缔造者一定要能够发挥其他人的才智营造出团结的环境,而不是去摘取他人的果实,因为团结是需要把各种不同类型人的才智汇集起来。

另外,团结最大的敌人是个人主义。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只有一个人谈论团结是没有意义的,团结这一概念只有在人群中才有它的意义,而在人群中如果滋长了个人主义,团结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或者只能出现短暂的、表面的团结。

为了强化“团结”,2006年12月,潘石屹组织部门经理带着他们的家属一起到海南博鳌进行了近一个星期的培训。

关于“团结”话题,我问潘石屹:“在公司的内部创新上,你投资最大的是哪块?”

潘石屹说:“我们的员工素质都是很高的,有的销售员是末位淘汰的,都做到一些公司的部门经理位置。我们不断的输送出人才。员工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团体,不同部门之间,不要划分的太明确,划分太明确就是金字塔式了。我们的职责是给别人提供方便,千万不要刁难别人。我们在设计、销售、推广上没有限制,除了具体操作流程以外没有其他的程序,决策层面不要有太多程序。”

我问:SOHO的“末位淘汰”机制是否跟你强调的“团结”有矛盾?

潘石屹:是一种矛盾,我们要把它转变,原来我们实行末位淘汰制最大的好处是业绩为王,但是最大的问题呢是员工过于紧张。所以我们去年年底就改了,改完以后第一季度,员工一下就放松了。销售额一下子掉了下去。2006年3月份又部分恢复,像这种方式我们也在探讨,怎么强化团队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平衡。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则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团队理念。早在伊利担任副总的时候,牛根生就曾将自己的100多万年薪分给手下员工。“这是给我的部下干活预付的报酬。如果我觉得某个人干活非常有能力只是差一点动力,我认为投资到这个人身上值,对团队会有好处”。

创立蒙牛的几年,牛根生有80%的收入都投资了“团结”上,牛根生甚至有“五个不如”的说法:住房不如副手的阔,坐骑不如副手的贵,办公室不如副手的大,工资不如副手的高,股份不如副手的多,因为大部分都捐了。

我也不能总挨打呀。

在自己的博客上,牛根生描述了这种“团队”观念的来源,30多前年,文革时期,家庭成分不好的牛根生老挨打,为寻求出路,便开始团结别人:“自己斗不过,就得想办法团结和发动别人。母亲给我一毛钱、两毛钱,我都和大家一起花,结果,大家都听我的话,时间长了,我让干啥就干啥,我让打谁就打谁。于是,我一步步成了‘孩子王’,从此远近闻名。如果问我‘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理念起自什么时候,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当然,不是说那时候就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句式,而是说有了萌芽状态的理念。”

对个人品牌而言,团队力也是另一个基本原点,事实上,在这个10倍速的时代,很多事情都要以来合作完成,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比其他技能都重要。

向鬼谷子学习个人品牌之道

旧规则:向洋派理论学习

新规则:向鬼谷子学习

2000多前的鬼谷子和近几年才流行的个人品牌有必然的联系吗?

2006年,在上海机场那频繁误机的候机厅,我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吕本富聊起了鬼谷子。吕本富教授在MBA班上甚至开了一门课程就是鬼谷子之道与沟通。

翻开鬼谷子的《鬼谷子十二篇》,通篇都在讲沟通与个人品牌,而这种沟通的道理即使在10倍速的今天,也并不落后,因为鬼谷子认为沟通的核心就是“人性”,他说“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而现代公关的基本点也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把鬼谷子当作中国第一位公关大师并不为过,《鬼谷子十二篇》也可以当作是中国第一部公关巨著。最关键的是,鬼谷子培养的几位弟子,都是耀眼的个人品牌,如苏秦、张仪,简直就是战国时期的麦肯锡。

鬼谷子不少观点,有些即使在今天也很具实战性:

个人品牌不仅是工具,更可以上升到战略。鬼谷子这样说: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

沟通之道的核心在于知己知彼,先清楚自己的位置,再清楚别人的位置。鬼谷子说: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旬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

《鬼谷子十二篇》第九篇“权篇”,这讲的全是具体的沟通技巧。鬼谷子说: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因此与聪明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广博的知识;与知识广博的人谈话,就要善于雄辨;与善辨的人谈话要简明扼要;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就要依靠宏大的气势;与富有的人谈话,就要依靠高层建瓴;与贫究的人谈话,就要以利益相诱惑;与卑微的人谈话,要依靠谦敬。所有这些都是游说的方法,而人们的作为经常与此相反。)

个人品牌的五种沟通的策略。鬼谷子说:游说辞令有五种,即病、怨、忧、怒、喜。病是指底气不足,没有精神;怨,是指导极度伤心,没有主意;忧,是指闭塞压抑,无法渲泄;怒,是指狂燥妄动,不能自制;喜,是指任意发挥,没有重点。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鬼谷子甚至专门花了一章在讲危机公关,他强调预防以及变通。鬼谷子说:所谓“抵”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弯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

从另一个层面看,鬼谷子的理论也是“快就是慢”的独特解读,虽然时隔2000多前,虽然很多实践性的东西需要与时俱进,但是,关于个人品牌的一些核心道理却是相通的,这就是个人品牌的“慢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