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1528500000042

第42章 伦理道德散论 (2)

首先,吝啬不是罪恶,与之相反的挥霍才是一种罪恶行为。奢侈、挥霍源于一种动物性的纯粹的认识局限——对于那些只局限于认识眼前利益的人来说,只存在于头脑中的将来的概念是不能产生任何效果的——何况,奢侈、挥霍是建立在人头脑中产生的这一错觉之上:感官乐趣果真有其值得肯定和实际存在的价值。于是,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瞬间即逝并且时常只是通过幻想产生出来的快乐,挥霍者们付出了将来入不敷出、一贫如洗的惨痛代价。这样的挥霍行为或许只是为了填满那空洞、愚蠢的孤芳自赏和得意傲慢,以及博得路人对其豪华阵容的惊叹和艳羡。黏附在他身旁的寄生虫表面上对他一副点头哈腰、鞠躬尽瘁的模样,但私下里,从他身上得益的狐朋狗友对他除了讥讽嘲笑以外,实无其他。因此,对这样的人我们应像躲避瘟疫病人一样的与之隔绝。一旦发现这种人的劣性,我们就应该迅速和他们保持应有的距离,避免与其接触。这样,在他行为的恶果稍后即现之时,我们就不用为给他施以援手而承担因劣性而酿成的恶果,或者迫于无奈扮演雅典泰门的那些酒肉朋友的角色。我们仍然不可以寄希望于那些毫不在意挥霍自己财产的人,在耗尽万贯家财以后会对落入自己囊中的他人财产不动毫厘。

这种人,正如萨鲁斯提乌斯一针见血说过的,“挥霍殆尽自己的财产,攫取别人囊中的财物。”(《卡蒂林纳》)所以,奢侈、挥霍不但导致自我贫困,而且,还有可能由自我贫困发展至犯罪。出自富裕家庭的罪犯皆因穷奢极欲,最终沦落至犯罪的深渊而不可自拔。因为这个原因,《古兰经》(《苏拉》)说得很正确,“奢侈之人是撒旦的兄弟”。然而,吝啬节俭却与充裕富足一路同行,难道充裕富足会令人生厌吗?如果吝啬节俭是一种罪恶的话,那么这种蛮不错的罪恶却往往能够收获令人皆大欢喜的成果。因此,吝啬节俭所依据的正确原则就是:一切的快感逸乐所产生出的作用都只是否定的;所以,这种快感积聚的幸福只是一组幻灭的景象而已;而苦痛凄凉却是肯定和真实存在的。所以,悭吝之人抛弃了快感享受,就是为了更能安然地避免苦痛。据此,“坚忍和舍弃”就成了吝啬之人所恪守的座右铭。进一步说,既然这种人都明白发生不幸的可能性无穷无尽,通往危险的道路又成千上万,那他们就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竭尽所能地在自己的周围内外筑起重重坚固的城堡以抵御不测或不幸的不期而至。还嫌说防备的功夫做得太充足?只有深谙命运如何出尔反尔戏弄我们的人才会最终摘取通往胜利之门的钥匙。

即使防备功夫做得太过,那么这一差错只会给其本人带来害处,而不会殃及他人。如果这样的人没有用上自己积攒起来的财富,那这些财富有朝一日定会使较他相比更缺乏深谋远虑的人获得益处。他没有把金钱用于流通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金钱属于消费物品;它们是那些有用、真正的物品的代表,并非这些物品本身。其实,钱币是假的,它们本身没有价值,其代表之物才有价值,并没有退出流通。还有就是,由于吝啬之人有钱不用,那其他人用于流通的金钱也就因此而相应升值。虽然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归根到底,诸多吝啬之人只是直接嗜爱金钱本身,而那些挥霍成性的人也同样只是为了挥霍本身而恣意大肆挥霍。与吝啬鬼有着亲戚关系或者与他们结下友谊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有可能带来好处呢。因为不管怎样,他们去世以后,与之最亲近的人就可以继承他们因自律而结出的成果。抑或当他们仍然在世时,假如遭遇十万火急的险境时,或许我们还可以寄希望于从他们那儿得到某些救济。与一个身无分文、自身难保、债台高筑的挥霍者相比,我们可以从吝啬者那里获取更多的资助。西班牙有句俗语说得好:“身体赤裸者所能施舍的决不会比铁石心肠的人更多。”因此,吝啬节俭并不是一种可耻的罪恶行为。

吝啬节俭即罪恶之尤!如果说感官逸乐诱导人们偏离正道,那么他们感官性的本质与其内在的动物性就难辞其咎。由于乐极忘形、被现时此刻的美好印象所征服,他们往往就不假思索地为所欲为。但从另一方面来分析,如果因为身衰力竭、老迈年高等缘故,那些他们无法摒弃的恶习最终将他们抛弃——因为此时,他们享受感官逸乐的能力已经衰减了——如果此时他转向了吝啬,思想的贪念便将身体的欲望取而代之。金钱作为世上一切利益的抽象代表,此刻就成了他们那已经迟钝、近乎呆滞的胃口死死咬住不放的枯槁根块——这似乎已经成了他们抽象定义中的自我形象。这些东西现在正陶醉于对于金钱

的热爱之中,并企图再次焕发出无限青春。原来的那些擦肩而过的感官享受现在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精打细算、锱铢必较的金钱欲。就像其对象物一样,这种欲望具有某种象征性,并且是无法消除的。这便是对世俗乐趣的执著眷恋,它顽固、偏执,就仿佛是要延续至此身之后;它是经过升华之后换上的精神形式的肉欲,亦是集聚所有无法被满足之欲望的抽象焦点。因而,这抽象焦点和各种欲望的关系,就好似普遍概念对于普遍概念中所包含的单个事物的关系。据此,吝啬节俭是老年人的恶习,这就跟奢侈挥霍是年轻人具备的恶习一样。

上述采用的正反论辩的形式,一定会迫使我们踏入亚里士多德之中庸之道。下面的议论同样有助于我们获得有关中庸的见解。

每个人的完美优点与某一缺点相关联——这一缺点的形成是因此优点太过所致。反之,某一缺点又与某一优点相关联。所以,我们对人的看法时常出现差错就是因为在和我们刚刚结识的人打交道时,我们往往会把他的缺点和与之相关联的优点相互混淆,或者反过来。小心、慎重的人就会表现得胆小、懦弱,节俭也就成了吝啬;或者,我们会把恣意挥霍视为豪爽大方,而粗鄙放肆就成了坦率真诚,有勇无谋就成了高贵的自信,凡此种种,层出不穷。

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认为,道德败坏与智力低下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们直觉地认为这两者都是出自同一根源。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在我的那本《论意志于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中,我曾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其实产生这一错觉主要是因为人们频繁地看到这两者紧密的同时出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道德败坏与智力低下十分轻易地共处一室。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道德败坏同智力低劣联手作祟,那么它们就能够轻松自如地炮制出种种让人生厌但又司空见惯的现象,而事情仍旧照样继续发展着。智力有缺陷的人很容易将自己虚假、卑鄙、下流的一面表现出来,而精明的家伙则懂得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这些劣性掩藏起来。另一方面,刚愎、乖张的心地常常会不以为然地妨碍了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智力其实可以被认清的真理!

但是,我们任何人都不应该自夸和傲慢。每一个人,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天才,也会在某一知识领域中明显地显示出他的局限——就此,他也就承认了自己实际上与那些思想颠倒、荒谬、愚昧的人类有着相同的血脉。同样,在任何人的内心,都存在着某些十分恶劣的道德成分,甚至那些有着最好、最高贵的性格的人也会在一定情况下,以其个人的不良特性让我们大吃一惊。这种人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承认了他与人类的渊源。人类有着程度不一的卑鄙、下流,甚至残忍。也正是因为人类带有这种劣性——这是罪恶的原则使然——他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类的一员。

即便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仍是十分巨大的,当我们看到别人表现出自己的样子时,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震惊。啊!如果有一个能够让人们透视道德事情的阿斯莫底斯该有多好!如果他能够助其宠儿看穿墙壁、屋顶,还可以让他们透视覆盖着的一切,穿透人们用奸诈、虚伪和谎言编织成的纱网;如果阿斯莫底斯能够让我们看到世界上的诚实是多么的罕见,而非义和狡猾又是怎样牢牢地把持着统治的地位,那有多好!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那些丑陋的东西,它们秘密潜藏在美德外表的背后,即使是我们最不会怀疑的地方也成为了它们的藏身之处。所以,有很多人同四足动物结下了深厚、纯洁的友谊,因为,当然了,若不是我们的爱犬诚实的眼睛——在看到这种眼神时,我们无须忐忑、狐疑——我们又怎会从人们的那些没完没了的虚假、背信弃义中恢复信心呢?这个经过文明教化的世界,实际上只是一个巨大的化装舞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骑士、牧师、医生、律师、神甫、哲学家,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人。但这些人并非他们所表现出的那副样子,他们的外边就是一个面具。而躲在面具背后的,通常来说都是那些投机取巧,只知道谋取利益的人。一个人为了能够巧妙地

与其对手周旋,而戴上了从律师那里借来的面具——法律面具;而另一个人也为了同样的目的,选择了一款公共利益和爱国主义的假面具。许多人为了各自的目的而戴上了哲学、博爱的假面具,等等。女人的选择范围不是很大。通常情况下,可供女人们挑选的面具只有腼腆、贤淑、端庄、娴静。社会上还有一些面具是缺乏特色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统一、雷同。所以,我们所看见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货色。而这些面具就是忠厚、老实、谦让、发自内心的关切和面带笑容的友谊。就像我在前面提到过的,在一般情况下,所有这些面具的背后,都隐藏着商人、小贩、投机分子。在这方面,做生意做买卖的人自然形成了唯一诚实的阶层,因为只有他们是真正不带面具、以真实的样子展示于人的;他们也因此长期处于低下的地位。

事实上,我们早就应该了解到,生活就是一场化装舞会——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无法弄清楚其他事情,甚至会茫然失措。在这方面,那种被“泰坦用更好的泥塑造了他的心”(尤维纳利斯的诗句)的人,其迷惑性为时十分长久。而诸如此类的现象简直不被他们所理解:卑鄙、无耻能够得到青睐、提携;而对人类有贡献,甚至作出了最非凡、最伟大的业绩的人换来的却是同行的忽视;任何一种货真价实的东西几乎都被拒之门外,但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却备受人们追捧;人们极其仇视旷世奇才和真理;那些学究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无知……我们应教育年轻人:在这场化装舞会上,苹果是用蜡制成的,鲜花、金鱼都是由丝绸和纸板做成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不值钱的玩意儿,所有的笑谈都不能当真。我们还应提醒他们:当看到两个人非常认真地讨论某样事情时,其中一个人一定是在出售假货,而另外一个则是在支付伪币。

当然我们还可以进行更严肃的讨论以及提到更加恶劣的事情。人类的骨子里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丑陋和野蛮。而我们看到的所谓的正常人只是因为他们被绑上了绳索、被驯服了,此种情形就叫做文明教化。因此,当我们看到人们偶然间爆发出其本性时就会感到震惊。如果解除法律、秩序的束缚,使社会呈现一种无政府状态,那么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显现出其本来的样子。若一个人没有亲眼看到这种情形的机会,但仍然想对此情形有清楚的了解,那么他可以阅读那些古老的和当代的不计其数的文献报道;之后他们就会确信无疑:在残忍、无情、冷酷方面,人类与老虎和鬣狗没有丝毫的差别。此刻,我们可以列举一个极具分量的例子:那就是,北美反对蓄奴制团体在各州虐待奴隶的问题而给予英国反对蓄奴制团体的答复。

这本长达 280页的小册子于 1841年在伦敦出版,书名为《北美联邦奴隶制及奴隶买卖的情况报告,兼回答英国反对蓄奴团体的提问》。这本小册子针对人性恶之理论发出了极其严厉的指控。任何一个读过它的人,都会感到惊骇,甚至在阅读后留下泪水。因为读者们在读这本书之前,他们所听说过、想象过或者是梦见过的奴隶们的悲惨状况与人性中的刻薄、残忍特性相一致,可是当他们读了这本册子以后,这些反而变得小菜一碟,不值一提。那些隐藏在人皮下的恶魔、偏执的宗教狂,严守安息日、假惺惺地定期做礼拜的恶棍,特别是那些人当中的英国国教牧师——他们是用怎样的暴力、非义来对待落入他们魔掌的无辜的黑人兄弟啊!这本册子为我们提供的是枯燥、翔实,但却极其真实可信的材料。它能够强烈地激发起人们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拿着这本册子,向北美蓄奴联邦政府发起一场十字军战役,以制服和惩罚那些可怕的恶魔。这些人面兽心的恶魔是全人类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