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独立的思考
即使是藏书最为丰富的图书馆,如果里面的书籍胡乱摆放,那么它的实际用处还不如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小图书室。同样道理,如果大量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细心地思考加工,那么它的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较少、但却经过大脑反复斟酌的知识。这是因为,只有将每一个真实的知识进行比较,并把我们所知的东西从各个角度和方面去融会贯通以后,才算是我们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它们也才能真正地为我们所用。我们需要深思自己所知的东西——这样才会真正学到一些道理;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真知。
但是,即使我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的阅读和学习,我们却不能随意安排自己的思考。就像火的燃烧需要在通风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一样。同样道理,我们的思考活动必须能使我们对思考对象产生兴趣、激发情感。当然这种兴趣可以是纯客观的,也可以是出于主体的利益。只有当涉及个人事务时,人们才会感受到这种由于主体因素而产生的兴趣;而对事物产生客观的兴趣则仅仅是本质上喜欢思考的人的事情——大自然赋予他们喜欢思考的头脑,对于他们来说,思考仿佛像呼吸一样自然。只可惜这样的人十分稀少。因此,大多数人很少对事物产生客观的兴趣。
独立、自为的思考和阅读书籍对我们在精神思想上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其差别之大是无法预料和难以置信的。所以,这种不同的效果将那些在精神能力方面本来就有差别的人差距拉得更大了。因为根据不同的思想能力,人们基本上倾向于独立思考或阅读别人的思想。换句话说,阅读给我们强行带来了一种与我们之前的精神情绪和思想倾向完全不同、陌生的思想,两者的不同仿佛图章和火漆——图章要强行在火漆上留下印痕。这样一来,我们的头脑精神就会在一种来自外在的压力下去思考,然后又要琢磨这一道理——而我们在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思考活动时,是完全没有欲望和情绪的。
与之相比,当我们自发思考时,我们只是依照自己的兴致,而这种瞬间的兴致却是由外在的环境或我们头脑中的某一份记忆来限定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见的外在环境并非像阅读时那样,将某一确定的见解强行加入我们的头脑,它仅仅为我们提供与当时我们的思考能力相称的素材和机会。所以,阅读得太多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弹性,就像将一个重物长时间地压在一条弹簧上,那么这条弹簧就会失去弹性;而确保没有自己思想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随时拿起一本书阅读。这种习惯可以解释为什么死记硬背的书呆子最终反而变得头脑简单和愚蠢,而他们的文字写作也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像蒲柏所说的那样,这些人只是一味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阅读。
书呆子就是阅读书本的人,可是思想家、天才,以及照亮整个世界并推动人类进步的人所阅读的却是世事、人生这一本大书。
总而言之,自己的根本思想产生是真理和生命力的基础:因为我们真正、完全了解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阅读的其他人的思想只是他们留下的残羹剩饭,是陌生人脱下来的衣服。
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思想始终是属于别人的,同自己的思想相比,就像史前时代的植物化石与在春天怒放的植物一般。
阅读只是我们思考的替代品。阅读时,我们的思想常常是被别人牵引着的。除此之外,大部分书本的用途只在为我们指明错误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一旦我们让自己的思想听之任之,就会拐入无法预想的迷途。而听从自己守护神的指引,懂得自发、独立、正确思考的人,却牢牢地掌握着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因此,我们最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出现干枯时再进行阅读——而这种思想干枯,对于那些头脑思想优秀的人来说,也是稀松平常的。而将自己的、最原始的思想赶走和消除的目的,只是为了阅读随手翻开的一本书——这样做就好比为了察看植物标本,或者欣赏铜刻的大自然而回避真实的、一望无际的大自然。
虽然有时我们可以在一本书中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原本需要艰辛、缓慢的思考才能发现的某一见解或真理,可是,经过自己思考后所获得的见解或真理却更有价值。这是因为只有自己思考后的每一种见解或真理才会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思想系统中,成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某一活的肢节,从而牢固地同我们总体的思想完美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了解其根据和结果,而这种见解或真理也就带上了我们自己思维模式的色彩、色调;当我们需要它时,这一认识就会呼之即来,为我们所用。所以,这种见解或真理是有扎实的基础的,并且不会消失。由此,我之前提到的歌德那两行诗句在这里能够完全适用,并得到合理的阐释:
我们只有流下热汗,才能够重新拥有先父们留下的遗产。
换句话说,那些独立、自行思考的人只有在之后才能了解并赞同自己看法的权威,而那些权威的看法也只是确认了他的见解,并使他增强了自信心。与之相比,那些书本哲学家往往是从权威的看法出发,将阅读后获得的别人的意见、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这种经过东凑西拼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就像由一些陌生、奇特、怪异的零部件组合而成的机器人,但是独立、自行的思想整体却似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独立、自行的思想就是以活人诞生的相似方式产生的:思考的头脑接受了外在世界的播种,思想的果实也就随之生成了。
我们从阅读中学到的真理就像黏附在我们身体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一样,它们仅仅是手术植皮技术的产物。但经过自己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四肢——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也是思想家和书呆子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所以,那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在智力上所获得的收获就像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而且还是那种光、影准确无误,色彩和谐、色调适中的图画。但那些顽固不化的学究却将自己的大脑弄得像一五彩缤纷、斑驳不一的调色板:即使那些颜料放置得井井有条,但这块调色板仍然欠缺和谐、连贯和深层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