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的成语小百科
15269700000020

第20章 成语典故与成语故事(8)

【学知识】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科学、理智,不要为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不切实际的问题殚精竭虑,白白花费精力。

邯郸学步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庄周《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典故】

相传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在邯郸。那里的人以能步善行而着名。他们走起路来威武大方,姿势特别优美,邻国的人都很羡慕他们。

燕国的寿陵有个青年人,知道这件事以后,一心想学邯郸人的走路姿势,于是他不顾路途遥远,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邯郸。

果然,在繁华的大街上,每个人的走路姿势都十分健美,一抬手一举足都风度翩翩。

于是,青年人整天待在街上,仔细观察人们怎样走路。他一边看,一边用心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还模仿着去做。一会儿,他跟在年轻人后边模仿几步,一会儿,又跟在中年人后边模仿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

青年人想,可能是自己的旧习惯太深了,如果不彻底抛弃自己的老步法,肯定学不好新步法。于是他决心丢弃自己原来的走法,从头学习走路。

从此,他认真推敲每一步的动作,既要想着手脚如何摆动,又要考虑腰腿如何协调,还要想着每一步的距离。一时间,竟弄得他手忙脚乱。

青年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反而倒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

几个月过去了,青年人带来的钱已经花完了,生活没了着落,无奈,只得返回寿陵老家去。可是,他竟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也忘得一干二净了,只好狼狈不堪地爬着回到了寿陵老家。

人们见了他,都掩口而笑。

【学知识】

“邯郸学步”用来比喻只是机械地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经考虑就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是不可取的,别人的习惯或方法也许并不适合自己,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他人的方法,还会打乱自己原有的规律。

井底之蛙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典故】

相传在很久以前,庄子曾给人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只青蛙,从小生长在井底,它从没有爬到井口上面。去看过外面的精彩世界。它每天所能看见的,只是井口的一角天空,于是便认为自己的住所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地方。

有一天,一只从东海爬来的大海鳖路过这里,从井口向下张望。青蛙看见大海鳖便仰头“呱、呱、呱”地鸣叫几声,对大海鳖说:“海鳖兄弟,你看我住在这里多自在呀!高兴的时候,我就在井栏边蹦蹦跳跳,累了我就把身体舒舒服服地泡在水里洗个澡。你瞧,我自己占据了这井水多好呀!不像你们,又是鱼呀、虾呀、鳖呀的,全都住在一块儿,肯定又挤又乱,太没意思了!喂,大海鳖,你为什么不到井里来玩一玩呢、”

大海鳖听了青蛙的话,也想到井里去看看。可是,当它的左脚刚刚迈出,还没伸进去的时候,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退了回去。这时,大海鳖对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青蛙摇摇头说:“没有,大海什么样啊、”大海鳖说:“大海是无边无际的,碧蓝的海水波浪起伏。住在广阔的大海里,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游,抬头就可以看到蓝蓝的天空、翱翔的雄鹰、参天的大树……那才是真正的快活好玩呢!”

井里的青蛙听完大海鳖的话,心中十分羡慕,不禁感叹地说:“我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原来还有更宽敞美好的地方哪!”

【学知识】

“井底之蛙”用来喻指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之所以目光短浅、见识浅短而又盲目自大,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一方小天地里,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其实,只要大胆地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就会明白自己的小天地是多么狭隘和渺小。

刻舟求剑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典故】

楚国有个年轻人,得到一把宝剑,十分珍爱,每天带在身上,常常把玩。

这一天,他乘船过江,靠在船舷边,又想起了他心爱的宝剑,便拿在手里仔细欣赏、把玩。忽然一个急浪打来,船身一晃,宝剑掉入水中。这个年轻人急得直跺脚,可是望着滔滔的江水,他又不敢跳下去捞。同船的人见他心疼的样子,都劝他:“算了吧,再好的宝剑也不值得为它送命呀。”

年轻人沉思了一下,从身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道痕迹。人们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年轻人解释说:“这是我宝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以做个记号。”

等船靠了岸,人们陆陆续续地下了船,那个年轻的楚国人却从刻了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原来他是按着这个记号去寻找那把宝剑。

上了岸的同船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人们说,剑已沉到江中,船在行驶,剑不会跟着船移动,凭在船舷刻的记号去找宝剑,这不是糊涂吗!

【学知识】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遵循一定的规律固然很重要,但不能不顾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和条件。否则就会办错事或闹出笑话。

滥竽充数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种乐器叫做“竽”,吹奏起来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喜欢听吹竽,而且更喜欢听大家合吹。于是,他决定组织一个由300人参加的吹竽乐队。招聘乐师的榜文刚一贴出,全国着名的吹竽能手都纷纷前来应聘。

有一位南郭先生,看了榜文上写的待遇非常诱人,觉得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可是他根本不会吹竽,怎么办呢、原来南郭先生是个很会投机取巧的人,他想:反正是300人一齐吹奏,怕什么,说不定还能混个金饭碗呢!想到这儿,南郭先生就捧着竽,大模大样地前去应聘了。

人召齐了,齐宣王下令让300名乐师一齐吹奏乐曲。南郭先生也双手捧着竽,模仿别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吹奏着。齐宣王听罢一曲,非常高兴,立即宣布一律聘用。

就这样,南郭先生混进了乐队,和其他乐手一样每天住在宾馆里,吃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优厚的待遇。

每当齐宣王听乐师们吹竽时,南郭先生都起劲地装模作样地吹着。其实,他什么声音都没吹出来,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罢了。

几年过去了,南郭先生居然没有露出一点马脚,在乐队里和其他乐手一样,受到齐宣王的赞赏。

正当南郭先生心中暗暗高兴的时候,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缗王继位。

齐缗王也非常爱听吹竽,但是他正好与父亲齐宣王相反,当他听了几次合吹之后,觉得太乏味,不如独奏好听。

于是缗王下了一道旨意:从今以后乐队不许合吹,300名乐手依次排好顺序,轮流吹奏。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齐缗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学知识】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或比喻人们以次货充好货。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靠勤奋努力得来的真才实学,才经得起考验。耍小聪明也许能解一时之急,但如果妄想靠它来谋求长久的福利,终究会被人识破,沦为笑柄。

惊弓之鸟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刘向《战国策·楚策四》:“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典故】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采取“合纵”的策略,联合起来抗拒强秦的吞并。赵国派魏加到楚国去拜见春申君,商议选派领兵大将的问题。

魏加来到楚国,见到春申君问:“你准备派哪位将军领兵啊、”春申君说:“您看临武将军怎么样、”

魏加思考了一下,便给春申君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有一次,他陪着魏王去郊外赏景。忽然,听到天上有大雁在鸣叫,抬头一看,一只大雁正由东向西飞来。

更羸指着那只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对着它拉一下弦,做出射箭的样子,就能把它射下来。”魏王笑了笑,有些不相信地说:“你的箭术有这么高超吗、不是在开玩笑吧!”

正说着,那只大雁已经飞到了头顶上空。更羸便拿起弓,拉满弦,对着大雁虚发一箭,只听“砰”的一声弓弦响,那只大雁果然从空中一头栽了下来。

魏王见此情景,非常惊讶地赞叹说:“你真不愧神射手的称号啊!”接着又好奇地问:“你一箭没发,大雁怎么会掉下来呢、”

更羸指着地上的大雁微微一笑说:“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我断定它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失群大雁。”

魏王更加奇怪,忙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只受伤的雁呢、”

更羸说:“大王,刚才您没看见吗,这只雁在空中飞得很慢,而且叫声很凄惨。飞得慢,说明它受过箭伤,伤口还没好;叫声凄惨,说明它和雁群失散已经很久,是一只孤雁。箭伤未好,又失了群,一定胆战心惊。所以,一听到弓弦响,以为又是箭射来了,于是就会拼命往高飞,这样一使劲,伤口又会破裂,疼痛得支持不住时,自然就会掉落下来。”听到这里魏王连连点头,对更羸十分佩服。

故事讲完了,魏加停了一下说:“临武将军曾经被秦国打败过,还受了伤,心中一定惧怕秦军,依我看他不适合做抗击秦国的将领。”

【学知识】

“惊弓之鸟”用以比喻受过惊吓而心有余悸的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件事上失败以后,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往往会下意识的精神高度紧张。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沉下心来,保持头脑冷静,认真分析当下的情况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以免重蹈覆辙。

掩耳盗铃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典故】

从前,有个盗贼,到范氏家中去偷东西。他发现范氏家的门外有一口古钟,心想它一定很值钱,便想把这座大钟偷走。

可是,这口钟太大了,又非常重,他根本就背不动,怎么办呢、盗贼急得没办法,他围着这口大钟转来转去,抓耳挠腮。突然他想到用大铁锤把钟敲碎,然后再一块块地偷走,不就行了么、反正碎铜也能卖不少钱呢!盗贼为自己能想出这个好主意暗暗高兴。

于是,他找来一把大铁锤,刚试着轻轻一碰大钟,大钟立刻就低沉地响了起来。盗贼吓了一跳,赶紧停下来,心里怦怦直跳,紧张极了。等到钟声停下来,他想:只轻轻一碰就响了,若使劲一砸,那钟声让范家的人听见了还得了、这可不行,得想个办法。

盗贼急得出了一身汗,怎么办呢、贼不走空路,总不能白来一趟呀!

忽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大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如果我想办法把耳朵掩上,让它听不见声音,不就没事了吗、

于是盗贼就把自己的耳朵掩得严严实实,然后用大力气抡起铁锤,朝大钟砸去。大锤刚砸上去,“当——”顿时发出了巨大的响声。洪亮的钟声在夜空中飘荡,惊醒了范氏家里的人。还没等这个盗贼把钟敲碎,范氏家的人已把他团团围住,七手八脚地就把他捆了个结结实实,狠狠地痛打一顿。

这时,这个盗贼趴到地上,还在愚蠢地说:“我已经把耳朵掩住了,你们怎么还会听到钟声呢、”

范氏家里的人,刚才还在为盗贼偷钟而生气,听了盗贼的蠢话后,都不禁哈哈大笑。

【学知识】

“掩耳盗铃”比喻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却偏要想法子去掩盖,结果只能是自己欺骗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有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总想把自己的缺点巧妙的掩盖住,但实际上他极力掩盖的事实在别人眼里都暴露无遗,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罢了。

黔驴技穷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典故】

相传从前贵州这一带没有毛驴,当地人没见过毛驴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驴子是种什么动物。有个人从外地买了一头毛驴运到贵州,当地人都争先恐后地来看稀罕,看过一阵子也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主人买回毛驴一时派不上用场,就把它放牧在山脚下。

当地山中的老虎也从没见过毛驴,突然看见这么个庞然大物,以为一定是凶猛的怪兽,吓得远远地躲在山林里偷偷地观看动静。

过了一阵子,老虎按捺不住好奇心,悄悄地走出山林,朝毛驴稍微走近些,小心地打量着毛驴,可还是不敢接近,因为它还是搞不清楚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厉害。

还没等老虎摸清毛驴的底细,突然,毛驴“呦呦”大叫起来,声音响彻了整个山林牧场,吓了老虎一跳,以为毛驴要吃它,掉头没命地逃进了山林。

经过几天的观察,老虎发觉毛驴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本事,叫声虽然大,听习惯了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于是它就逐渐走近毛驴,在它周围转来转去,不过老虎还是不敢扑上去。

后来,老虎为了进一步拭探毛驴,便大着胆子接近它,还故意地挤撞它、招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