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生产与运营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第三版)
15269300000007

第7章 导论(4)

2.技术的推动力

生产技术包括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运营管理的每一个新的发展都需要技术的支持。福特的流水线生产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零件要能互换;第二,生产线按节拍生产。在当时,工作母机的加工精度已达到零件互换的水平,泰罗的科学管理也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福特的流水生产线做好了准备,在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动下,流水线生产方式问世了。MRP方法受技术推动最为明显。当经济批量理论提出后,在应用中暴露出致命弱点,它无法回答每种库存什么时候要,要多少的问题。而这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只是由于因为信息处理工作量大,手工操作难以计划与控制而不能解决。20世纪60年代,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MRP由设想变成现实。而进入21世纪,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供应链管理得以实现。

总之,运营管理的创新是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与科学技术的推动力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没有前者,变革失去目标;少了后者,变革失去推动力。

三、运营系统改进的目标与内容

从系统改进的动因看,目标问题是十分清楚的,就是满足市场需求。改进的目标如何产生?运营系统在哪些方面可作改进?通过对运营系统作需求与过程分析,上述两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答案。

对运营系统实施改进,首先要对运营系统的状态进行分析,判断运行状态的好坏,发现改进的对象,判断的依据只能是来自市场的需求。运营系统运转的结果如果能够满足需求,说明系统状况是正常的、好的。反之,系统状况就是不好的,需要查明原因,实施改进。市场对运营系统的需求集中表现在对产品的需求,具体可分为6个方面:产品功能、产品质量、供货数量、供货时间、交货地点、产品价格。以上六大需求,为运营系统运行状态的分析提供了非常清晰、非常具体的目标,只要哪个方面没有满足市场需求,就说明系统有改进的地方。

如果我们把系统再划分的细一点,把一个车间,甚至一道工序看成是一个小的系统,后道车间(或工序)就是客户,则上述的六大需求同样存在。这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特别对实行内部模拟市场管理的企业是有很大帮助的。

从市场对运营系统的需求分析,可以判断系统输出结果是否正常,即是否满足客户需求,但还不能具体发现在运营系统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要查明具体原因,只能到生产过程中去查找。

生产过程是产品的实现过程,它的基本功能是转换功能,把有关的生产资源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制造成产品。整个过程可分成投入、转换、产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职能与管理范围:投入阶段执行的主要是技术和物资方面的生产准备职能,包括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原材料、元器件采购,加工用的工装夹具的制造等;转换阶段是运营系统的基本阶段,对生产对象实施加工手段,使它在性质上、形态上、位置上发生变化;产出阶段负责产成品的检验、包装、入库。在每个阶段上每项具体的工作都有各自的职能部门负责,所以,顺着生产过程很容易查找系统原因。例如,转换过程有问题,可以检查生产计划、组织、设备、加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再进一步查清是哪个部门的责任,找出原因,采取对策。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知道运营系统改进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从范围上分,可有整个运营系统的改进和局部的改进;从需求特性上分,可有六大需求的改进;从物质形态上分,可有运营系统硬件的改进,如厂房、设备、产品等的改进和运营系统软件的改进,如运营系统组织结构的改进(包括生产过程的改进)、员工素质行为的改进。所有的改进最终都将体现在物质形态上的改进。下面作进一步的讨论。

1.产品的改进

从改进动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产品改进是一项企业经常性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对同一种产品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有功能上的、外观上的等等,迫使企业开发出各种不同型号、不同系列的产品去争取消费者。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也需要对产品作重新设计。

2.加工方法的改进

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多,以及生产总量的增加,都会使原来的加工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可以表现在设备更新、加工工艺的改进、生产流程的改进等。

3.操作方法的改进

系统中许多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原因是操作不科学、不合理,通过操作方法的改进,把作业中不合理、不经济、次序混乱的因素去掉,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4.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

组织方式的改进会使运营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如本来生产单位的设置是按工艺原则,现改成对象原则;原来是成批轮番生产,现改成流水线生产等等。

每一种改进活动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如产品的改进会引起加工方法的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动。每一种改进又需要得到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含义包括工程的和管理的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加工工艺、引进新的设备等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持;操作方法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需要管理技术的支撑。本书仅限于讨论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

读者也许已经意识到,本书所列出的都是外国人的贡献。我们落后了,该怎么办?我们的观点是:管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我们将它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来看待它的发展历程。当然在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时,必须考虑到本国本企业的具体环境,最新的未必是最好的。科学的观点是,大胆学习,积极创新,走自己的路。只有创造出适合自身环境的运营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是最有竞争力的。在实践中要懂得以下几点。

1.渐进性

一个新的运营管理方式从概念到实现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要有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思想准备。当选定了某种管理方式,想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

2.并存性

在同一时期多种管理方式并存,这就是并存性。产生并存现象的原因是社会需求多样化和企业发展不平衡。由于企业的环境不同,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样就呈现出多种管理方式并存的局面。企业选择怎样的管理方式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争取到竞争优势,只有最适合自己环境条件的生产方式才有竞争力。

3.变异性

同一种管理方式在不同的企业中会有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变异。JIT方式产生于丰田公司,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各汽车公司迅速传播,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在美国又有自己的形式。各个企业情况不同,市场定位有差别,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产生变异是必然的。但它们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是一致的。这一特性告诉我们,学习人家先进的管理方法,千万不要忽视自身的条件,要将它改造成适合于自己的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经历了从放权让利搞活企业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活力增大,竞争力也日益增强,出现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如海尔集团独创了市场链管理模式,中国的企业家也能够站在发达国家大学的讲台上,为国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上课了,这充分说明我们有能力在企业管理学科上有所作为。

第五节 学习方法

管理学科可以说是一门最好学的课程,也可以说是最难学的课程。说容易学是因为不需要很深的数学工具,所举的例子直观,较容易理解,对付考试不难。说难学是因为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运动,环境变化大,所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书本上的理论与方法未必符合读者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就不能照搬硬套,需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寻求适合环境约束的方法,并上升到理性高度。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受书本知识的束缚,很少在实践中、在管理方法上有所创新,这也许是中国企业界学习管理专业出身的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并不多见的原因,这给我们学习管理学科以有益的启示。

一、重视理解原理及其有效的环境条件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遇到学生举例反驳所讲的观点,我只能说你讲的没错,但我说得也对,原因是老师说的与学生所举例子的环境不同,学习管理学科用一个特定例子证明某个命题是错的,这是数学所惯用的方法,但由于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其运动方式的特殊性,采用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学习管理原理要结合其有效的环境约束来理解,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

二、结合实践学习书本知识

这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缺乏实践机会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教师能否提供大量的事例显得尤为重要,提供一定数量的案例供学生讨论也不乏为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实践经验或机会的学生更应主动联系实际学习本课程。

复习思考题

1.生产管理学科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什么?

2.运营管理与运筹学、工业工程等学科的差别是什么?

3.运营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4.运营决策包括哪些内容?

5.如何理解生产管理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6.人的行为在运营管理中有何重要意义?

7.企业内运营管理与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8.通过考察一个企业,分析企业的整体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