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头条位置,邵丽又有新的奉献。邵丽的小说中,一个名叫刘万福的人杀人了,他“手起刀落”,砍了两个人的脖子。其实这篇《刘万福案件》并不离奇曲折,邵丽先写上访,再写送锦旗,然后才让刘万福走到了我们面前。刘万福穷,为了生存,刘万福历尽了艰险和辛劳。刘万福能够忍受艰险和辛劳,却不能忍受屈辱,所以他不得不杀死那个恶霸。因屈辱而愤怒,因愤怒而“手起刀落”。刘万福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调动了我们的情绪。
在邵丽刻画刘万福的叙述轨道中,还有一些人来到了故事现场,有困在矿井下面的阎涛马新喜孙刚王延辉,有那个因车祸高位截瘫的货车司机和他的妻子女儿,有一对捡破烂的老人和他们收养的四个孩子,还有风烛残年的爷爷和五个孩子。他们来到了故事现场。在一个很好的建议之下,苦难中的家庭又来到了电视台。这个故事似乎是铺满了同情,同情无法忍受屈辱的刘万福,同情在地狱门口挣扎的阎涛马新喜,同情贫困线上的家庭,邵丽呼唤同情,电视台也在呼唤同情。似乎效果不错,似乎全社会都在奉献同情,似乎一篇小说也该结尾了。这个时候,我们却在那铺满了同情的故事中听到了另外的声音:“我们只想过一个有尊严的春节。”赵县长的女儿也说:“最大的悲哀是,你们凭什么不经人家的允许就可以随便推开人家的门怜悯人家?”
尊严。几乎所有施舍了同情的人们,几乎所有关怀着那一个群体的赵县长们,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词——尊严。
不由自主地,我们又回忆起曾经选发过的《钢轨》。那里的老校长是要捍卫一所学校的尊严,这里的刘万福要捍卫自己的尊严,捍卫女儿的尊严,捍卫全家的尊严。二者都为尊严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是他们的沉痛,也是我们的沉痛。
小说不同于故事,小说家要在故事中思考,小说家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故事,故事才能拥有震撼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