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食色攻略: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15200400000008

第8章 中国烹调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烹饪文化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心内容在于符合营养要求,以达到具有养生效果的烹调与饮食的终极目的。

五味调和的美食观

《黄帝内经》记载:“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这种和由调制而得,既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的需要能在五味调和中得到统一。美食的调和是对饮食性质、关系深刻认识的结果。味是调和的基础。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饮食五味的调和,以合平时序为美食的一项原则。中国烹饪科学依据调顺四时的原则,调和与配菜都讲究时令得当,应时而制作肴馔;追求肴馔适口。

养生食治的营养观

《黄帝内经》还记有:“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这个观念认为人的饮食目的在于使人体气足、精充、神旺、腱康长寿。围绕着这个目的,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养生食治学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膳食结构不仅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而且避免了许多“文明病”的困扰,为海外营养学家所称道。还有一个收获则是药膳,可收无病养生、有病食治的效果。中国烹饪与法国烹饪、土耳其烹饪齐名,并称为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

合理搭配的美容观

食物不但可以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保健、养颜之功效。原始阶段人们没有把食物与药物分开,“药食同源”。用来填腹的就是食物,用来疗疾的就是药物,药食本就难分,这才有了黄帝苦尝百草。中医主张治病以食为本,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黄帝内经》也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宋代医书《延年秘录》就认为“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说明古人对食物的保健养颜作用已有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