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给吃货的美食笔记
15200300000020

第20章 京津风味菜(1)

京津风味菜,即北京市和天津市两地区所盛行的风味浓郁的地方菜。北京为历代古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宫廷御厨、皇家膳房较为集中,烹饪技术较为发达。而且,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因其历史地位又使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得以“五方杂处”。为了满足皇室、官吏和各阶层社会人士的饮食需要,在饮食文化上就出现荟萃百家,兼收并蓄的局面,从而形成了由本地风味和原山东风味、宫廷菜及少数民族构成的北京地方风味菜。天津是首都北京的门户,华北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港口之一。它位于华北平原东端,南北运河相接的海河两岸,东临渤海,西扼九河。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盛产海河两鲜、飞禽野味和名蔬特菜等。张涛在《津门杂记》中称道:“津沽出产,海物俱全,味美而价廉,春月最著者,有蚬蛏河豚海蟹等类。秋令螃蟹肥美甲天下,冬令则铁雀银鱼驰名远近,黄芽白菜嫩于春笋,雉鸡鹿脯野味可餐,而青鲫白虾四季不绝,鲜腴无比。”另外天津人爱小吃、重食俗,在不断总结自己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吸取各地及京菜的技艺精华,成为一个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流派,名扬中外。北京菜的烹调方法以炸、熘、爆、烤、烧为主,口味以脆、香、酥、鲜为特色,其主要名菜有“北京烤鸭”、“糟熘鱼片”、“抓炒虾仁”、“涮羊肉”、“扒熊掌”、“炸佛手卷”、“白煮肉”等,在全国享有盛誉。天津菜包括汉民菜和回民菜,还有素席菜,尤以制作海河两鲜、飞禽野味见长,其烹调技法完备,以勺扒、清炒、软熘、油爆等最为人称道。其口味以咸鲜清淡为主,兼有大酸小甜、小辣微麻的特点,符合北方食俗。其代表菜有“罾蹦鲤鱼”、“炒青虾仁”、“元宝烧肉”、“高丽银鱼”、“软硬飞禽”、“酸炒紫蟹”、“煎烹大虾”等,各具特色,别有风味,为世人称道。于扬献《津门食品诗序》里说:“北方食品之多,以津门为最。吴、越、闽、楚来游者,皆以为烹饪之法甲天下,京师弗若也。”

总起来看,京津地方风味菜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时令,讲究食鲜。京津地区百姓十分重视节令食俗,什么节日吃什么,什么季节吃什么,皆有俗成。俗称吃“鲜”。《四宝鉴》中记载:“立春日,都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有诗云:“咬春萝卜同梨脆,处处辛盘食韭菜。”老百姓将肥瘦猪肉丝、绿豆芽、细粉丝、嫩菠菜和当今韭菜一起烹制,用春饼卷了来食,妙不可言。夏季里,冻柿子、酸梅汤、杏仁豆腐、荷叶粥应时上市,水晶肘子、水晶虾仁为上品。津门“夏初绘鱼,伏吃比目”,应时到节,吃法独特。冬季来临,活鲤、铁雀、银鱼、黄韭、白菜及涮羊肉一起涌来,鲜美奇异,别有情趣。《旧都百话》云:“羊肉馏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菜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

第二,烹调细腻,讲究营养。京津风味菜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细腻的烹调技法。炸、熘、爆、烤、勺扒、清炒独具特色,闻名于世。另外重视火候,巧用调料,又使京津风味菜既色、香、味、形俱佳,又营养丰富。如京菜中的“油爆双脆”,主配料鲜明合理,经急火速烹,成菜色、味俱佳,极富营养;津菜中擅用姜汁、食醋,其目的有二:一是去腥臊而增鲜美,二是保持脆嫩及营养素。这样烹制出的菜可以刺激食欲、帮助消化、散寒、驱虫、发育骨骼。因此津菜中的海河两鲜、飞禽野味,诱人食欲,美不胜言。

第三,突出本味,佐膳精妙。京津菜调味讲究,鲜咸适口,南北皆宜。其特征有两方面:一是京津菜中口味没有或很少有猛辛、猛酸、猛甜、猛咸、猛苦的刺激,中和之味多见,有“吃姜不见姜、吃葱不见葱”的古训;其二是讲究原汁原味突出本味。京津菜讲究吃鸡要品出鸡味,吃鱼要尝出鱼鲜,绝不能有串味、异味、怪味出现。另外京津菜巧用调料、佐膳精妙。津菜中巧用姜、醋,使海河两鲜增姿增色;京菜中的菜肴佐料极其讲究,不得有错。如“油爆肚仁”要蘸卤虾酱油才出味;“干炸丸子”没椒盐不香;食“清蒸全蟹”没有姜醋碟,吃不出鲜味;而涮羊肉必须备齐香菜末、葱花、白菜、糖蒜、芝麻酱、辣椒油、红腐乳、卤虾油、腌韭花、老绍酒等,才能品出“五味调和百味香”来。

第四,宴饮有序,餐具考究。京津风味菜表现在筵席中,有两方面的特征:其一是菜肴排列有序,菜与饮相映衬。无论是京菜中宫廷御宴、谭家名席、庶民的婚丧嫁娶席,还是津菜中的“八八燕翅全席”、“六四海参席”、“五碗四盘”等,都把宴饮设计当做—门艺术,无论从菜式、花色还是口味上,均基于很深厚的社会生活哲理与艺术修养。就调味而言,一席之中,菜肴口味间隔、浓淡排列层次分明。如先冷后热;先菜后点;先咸后甜;先炒后烧;先清淡后肥厚;先优质后一般。佐酒也有说法:先上冷菜劝酒,次上热菜佐酒,辅以甜食解酒,配备饭点压酒,最后茶果醒酒;其二是餐具考究,菜肴器皿合一。京津地区宴饮讲究菜肴的盛具,一席之中,冷热汤点各有盛器,鸡用鸡盅,鸭用鸭船,鱼用鱼池,肉用蒸碗等。另外不同档次的宴饮,配不同质地的器皿,低档用瓷,中档用铜,高档用银,菜用盘碗,酒用杯盅,参错杂处,富于美感。

以下介绍几种精典的京津风味菜菜谱及制作方法: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录》中已记有“炙鸭”。元朝天历年间的御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有“烧鸭子”的记载,烧鸭子就是“叉烧鸭”,是最早的一种烤鸭。而“北京烤鸭”则始于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明宫御厨便选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鸭制作菜肴,为了增加其风味,采用炭火烘烤,使鸭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腻,受到人们称赞,即被取名为“烤鸭”。15世纪初,明政府迁都北京,烤鸭技术也带到北京,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明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遇在其撰写的《胆宫史·饮食好尚》中曾写道:“本地则烧鹅、鸡、鸭。”说明那时烤鸭已成为北京的风味名菜。早年,在北京经营烤鸭店的有便宜坊、全聚德、六合坊、祯源馆等,其中以便宜坊、全聚德两家名气最大,至今兴盛不衰。便宜坊开业于(清)咸丰五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焖炉烤鸭而驰名。全聚德创立于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以经营挂炉烤鸭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这两家烤鸭店发展较快。在北京已有多家分店。在菜品上也由初期“烤鸭”等单一菜品,发展到利用鸭身的各个部位制作多种凉热菜,与烤鸭一起上席,这就是“全鸭席”。“北京烤鸭”吃法多样,最适合卷在荷叶饼里或夹在空心芝麻烧饼里吃,并根据个人的爱好加上适当的佐料,如葱段、甜面酱、蒜泥等,喜食甜味的,可加白糖吃。还可根据季节的不同,加入黄瓜条和青萝卜条,以清口解腻。用鸭骨架加白菜或冬瓜熬汤,别具风味。烤后的凉鸭,连骨剁成0,6厘米宽、4.5厘米长的鸭块,再浇上汁,亦可作凉菜。

操作所用食材:北京填鸭1只(约1千克),蜂蜜50毫升,盐、料酒、酱油适量,面包、苹果各1个。

做法:

1.选一只完整的北京填鸭,从割开的气管处打气,使其皮肉分离,全身鼓起。

2.用沸水往鸭皮上淋,直到整只鸭的鸭皮收缩为止,但千万不能把鸭皮烫烂。

3.把盐、料酒、酱油和在一起,料要足,均匀地刷在鸭子身上,多刷几遍,腌30分钟~1小时。

4.蜂蜜加点水调匀,不要稠,用之刷鸭皮。

5.30分钟~1小时之后,鸭皮基本干了,再刷1遍蜂蜜水。

6.风干鸭子,一般晾10小时左右,看见鸭皮几乎干了,这样鸭皮就能烤脆。

7.在烤鸭之前,先用面包浸水,塞到鸭肚内,补充水分,保持鸭肉鲜嫩,再把一个苹果切两半,放入鸭子腹腔内,起撑开鸭皮和吸味的作用。

8.烤箱200度预热后,120度烤约30分钟,下面用托盘接油。如果用烤盘烤,注意把鸭肚肉多油多的一面向上,鸭脊放下面。如果鸭子较大,每增加500克,约延长30分钟。

9.取出鸭子翻面(这是唯一的一次翻面),翻面后用200度烤约20分钟,直至鸭皮呈暗红色即烤制好了。

王致和臭豆腐

相传康熙八年,安徽一位举人王致和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这时路费都花光了,只好留京待下次再考。他小时候曾做过豆腐,为了维持生计,就在当时的“安徽会馆”内做豆腐卖。

有一次,正值盛夏,豆腐还剩了好多没卖出去,他一看,发愁了,这时他突然想起家乡有用豆腐制成酱豆腐的,但怎么做呢?王致和试着把豆腐切成小块,并裹上薄薄的一层盐和花椒,封在坛子里。过了很长时间,王致和才想起来,赶忙打开坛子,臭气扑鼻而来,豆腐全变成绿色了!他好奇地尝了尝,味道竟鲜美无比。王致和臭豆腐就这样产生了。

操作所用食材:白豆腐干2千克,盐100克,花椒25克。

做法:

1.将白豆腐干切成3~4厘米见方的小块儿。

2.把每块豆腐干裹上薄薄的一层盐和花椒后装入坛内。

3.把坛子封口,放在阴凉处,数天之后取出,白豆腐已成青墨色的臭豆腐干了。掰开豆腐干,可以看到从里到外都是青墨色,闻着奇臭,炸熟后入口却又奇香无比。

砂锅白肉

传说,清乾隆六年,北京“砂锅居”饭庄初建时,用一口直径133厘米的大砂锅煮肉,每天只卖一头猪的肉,以出售白肉为主,由于生意兴隆,午餐便卖完,摘掉幌子,午后歇业。于是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句歇后语:“砂锅的幌子——过午不候。”

操作所用食材:五花肉500克、大葱白1段、老姜2片、大料(八角)2只、韭菜花5克、蒜茸10克、酱油30毫升、红腐乳汁10毫升、辣椒油1茶匙、香油5毫升、香葱或香菜适量。

做法:

1.五花肉洗净,皮朝上放入锅中,放入大葱白段、老姜片、大料和能够没过肉的水。先加盖用大火烧沸,再转入小火煮60分钟,捞出沥干水分,充分晾凉。

2.韭菜花、蒜茸、香葱末,香菜碎、酱油、红腐乳汁、辣椒油和香油一起放入碗内,搅拌均匀待用。

3.把凉透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整齐地码放在盘子中,再将拌好的调味汁淋在上面,点缀上香葱或香菜叶即可。

褡裢火烧

1876年,北京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妇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一种油煎食品,这种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它要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剂擀平,包上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趁热食用。并配以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因其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而得名。姚氏夫妻以此为特色在东安市场内开设的瑞明楼,生意兴隆,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连,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营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

操作所用食材:面粉1千克,肥瘦猪肉2千克,猪棒骨或小柴鸡的高汤200克,花生油100克。

做法:

1.和面。面要和得软硬适中,醒半小时,揪成小剂子,再擀成长方形薄皮儿。

2.调馅。把肥瘦猪肉剥碎成泥,放进葱、姜,再用由猪棒骨和小柴鸡炖制的高汤拌馅。

3.包馅。用拌好的馅放在皮儿上卷包好,两头封住,拉成扁长形。

4.下锅煎。放在加入了少量花生油的饼铛或平锅中煎,直到两面呈金黄色即可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