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给吃货的美食笔记
15200300000010

第10章 注重制汤的闽菜(1)

闽菜又称福建菜,涵盖了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和莆田地区的菜肴,也与我国台湾、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的菜肴有着重要的关系。

闽菜最早起源于福建闽侯县,历史上中原汉民曾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进入闽地,这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

晚唐五代,河南王审知兄弟入闽建立“闽国”,推动了闽地饮食文化的开发。宋元时期,福建作为海上之路的起点,对外交流的扩大使得闽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更为闽菜引入了沙茶、芥末和咖喱等新鲜的元素。到了康乾盛世,由于江南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闽菜的发展也达至全新的高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闽菜体系。

闽菜文化充分融合了中原饮食文化的渊源,这从菜品的烹制中可表现出来。

根据唐代徐坚《初学记)的记载“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可知,红曲这种闽菜常用的调味原料,便是唐代从中原传入闽地的。此后,红曲广为闽菜所使用,红色也因此成为闽菜烹饪美学中的主要色调,“红曲烹调”更是成为闽菜的一大特色,其中有红糟鱼、红糟鸡、红糟肉等名品。

闽地位处亚热带,背山临海,雨量充沛,四季如春,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食材原料。

在闽菜中,不仅鱼、虾、蚌、螺、蚝等海鲜佳品不绝。

同时,闽地盛产的山珍野味也闻名于世,香菇、竹笋、银耳、茶叶等皆是闽菜中的配料佳品。

闽菜多以刀工巧妙、烹制精细、火候讲究、尚味重汤而著称。对于闽菜的刀工,当地素有“剞花如荔,切丝如发,片薄如纸”的美誉,精细的刀工使得菜品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滋味深厚。

闽菜的烹调技法多样,有炸、炒、煮、炖、煎、焖、卤、淋、蒸等,口味多偏于酸甜,作料变化奇特,皆对火候有不同要求。

重汤是闽菜的精髓所在,多汤的传统在闽地由来已久,更有“无汤不行”之说,这与闽地丰富的海产资源有关。同时,因为汤菜是所有烹制手法中,最可保留食材本色的做法,重汤的传统也体现了闽菜讲求质鲜、味纯、滋补的特色。

闽菜是由福州、闽南和闽西三路不同流派的地方风味组合而成的。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除福州一地外,也在闽东、闽中、闽北等地盛行,其特点是清淡鲜嫩、偏于酸甜,擅用红糟为作料,尤其讲究调汤,有茸汤广肚、肉米鱼唇、鸡丝燕窝等名品。

闽南菜留传于厦门和晋江、尤溪地区,并东及我国台湾,其口味除了鲜嫩、清淡外,还因讲究作料、善用香辣而著称,并常使用沙茶、芥末、橘汁以及中药等调料。代表菜品有清蒸加力鱼、炒沙茶牛肉、葱烧蹄筋、当归牛腩等。

闽西菜盛于客家地区,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善用生姜等香辣佐料,相比其他两派较为重油重盐,有爆炒地猴、烧鱼白、油焖石鳞、麒麟象肚等代表菜品。

“佛跳墙”是居于闽菜之首的传统名菜,原名“福寿全”,早在宋人陈靓的《事林广记》中便有对它的记载。

据传,此菜起源于清朝末年福州官银局请布政使的筵宴,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一同放入酒坛中煨制而成,味美异常。

布政使食后难忘,便带家厨郑春发前去求教。这位家厨悉心研究尝试,将此菜与海参、鱿鱼等十八种水陆珍品原料搭配,并辅以陈酒、桂皮、茴香等作料,放入陶罐中煨制,最终做出了味美绝伦的佳肴。

后来,郑春发开了一家聚春园菜馆,人们纷纷慕名前来品尝此菜,有秀才即席吟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门弃禅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从此“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闽菜中还有一道海珍名菜“西施舌”。“西施舌”又名“沙蛤”,它生长于浅海的泥沙中,是烹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食物,呈厚实的三角扇形,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犹如一条小舌头,故取“西施舌”之名,其肉质软嫩,氽、炒、拌、炖皆可。

“西施舌”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施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越国王后怕西施回国后自己失宠,便派人将西施骗出,将她绑上石头,沉入海底。

西施死后,化为这种类似人舌的海蚌,在沿海的泥沙中,期待有人听她尽诉冤情。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西施舌”鲜美的味道确实令人难忘。上世纪30年代郁达夫在福建时,便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的一道“神品”。

以下介绍几种精典的闽菜菜谱及制作方法:

爆炒地猴

其名,或许有人不敢问津。其实,所谓老鼠干纯属取之山鼠或田鼠熏制而成,与之家鼠本有天渊之别。

每年立冬过后,以觅食农作物和野果、昆虫为生的田鼠、山鼠正肥,当地人民便开始捕鼠。有丰富捕鼠经验的老手,傍晚把放有诱饵的捕鼠竹筒装置在老鼠出没的地方。落霜之夜,老鼠懒于远走觅食,因此,在鼠穴周围安置捕鼠器械,收效颇为显著。

老鼠干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特别是它具有补肾之功,对治尿频、小孩尿床有明显疗效。用此山珍烹制而成的“爆炒地猴”,色泽金黄,醉香浓郁,味道甘鲜,嚼之耐人寻味,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操作所用食材:宁化老鼠干250克,猪里脊肉125克,水发冬菇25克,净冬笋50克,大蒜50克,芹菜嫩梗l0克,嫩姜10克,绍酒25克,酱油25克,味精2.5克,熟猪油500克(约耗80克)。

做法:

1.将老鼠干去头尾、脚爪,切成3.3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炒锅置中火上,下熟猪油烧至六成热时,鼠干块下锅油爆一下,去腥味,随即倒进漏勺沥去油。

2.冬笋下沸水锅氽熟捞出,与猪里脊肉均切成和鼠干块规格相似的薄片。大蒜择洗干净,切斜片。冬菇切片。嫩姜洗净去皮,切细丝。芹菜梗洗净,切成3.3厘米长的段。

3.炒锅置旺火上,下熟猪油(50克)烧至六成热时,先将猪肉片下锅煸炒一下,待肉色转白时,放入过油鼠干块及笋片、香菇片、蒜片、姜丝、芹菜段同炒片刻,加酱油、味精、绍酒,颠炒几下装盘即成。

槟榔芋泥

据说,清朝道光年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英、德、美、俄等国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了西餐“冷宴”宴请林则徐。陪同林则徐的官员有的从未见过冰淇淋,不懂吃法,就端起杯子朝冒气的冰激凌吹气以驱热,遭到洋人耻笑。

林则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设丰宴“回敬”这些领事先生。几道凉菜过后,端出一碗用槟榔芋做成的浅紫如玉的芋泥,菜不冒热气,神似冷盘。

外国人一看这道美食,忙不迭舀上满匙芋泥送进嘴里,哪知这芋泥刚出锅极热,把洋人烫得吐不得咽不下,流泪捧腮。一位领事的嘴唇还被烫出一圈红红的花边,洋相百出。

此时,林公含而不露,悠然地说:“中国名菜槟榔芋泥,外表冷静,内心炽热,与冰激凌表面冒气,里面冰冷正好相反。”

林则徐以芋泥教训洋人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操作所用食材:槟榔芋1千克,红枣100克,糖冬瓜条50克,白糖35克,熟猪油25克,樱桃、瓜子仁适量。

做法:

1.将槟榔芋头去皮,每个切成4块。放在盆里,加入清水150毫升,上笼蒸1小时取出,放在干净的砧板上(或直接放在盆内),用刀压成茸状,拣去粗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