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15148300000003

第3章 中医养生学概述(1)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着。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养生方法颇多,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与外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是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的,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不仅给人类提供食物、水分、空气、阳光等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不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人体相应地出现各种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映。人体生长衰老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五脏功能盛衰变化的生理过程,人体五脏功能之间不仅有着相互配合的关系,还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着协调统一。

因此,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们必须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且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着协调平衡,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如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更迭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春夏天气温热,阳气发泄,气血活动趋向于表,运行较为通畅;秋冬气候寒凉,阳气收藏,气血活动趋向于里,运行较为滞涩。因此,在春和景明、风和日丽的时节,人的精神愉快,生命力较旺盛;而在寒冬腊月,阴晦的天气,则人往往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或者周身有不适之感。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人们要顺应阳气发泄的趋势,早些起床到室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气候转凉,风气劲疾,阴气收敛,人们又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以避肃杀之气,使阴气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而养阴养阳的道理,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的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身心合一,形神共养

形神共养这一重要的养生原则,是在形神合一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形神合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的结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证。所谓形,包括人体的脏腑、皮肉、筋骨、经脉以及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所谓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乃神之宅,是神的物质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即“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神乃形之主,是生命活动的统帅,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保持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所以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健康的人,应是形、神双方都保持着正常的活动,即健康的形体是精神充沛、思维敏捷的物质保证;而充沛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又是形体健康的主要条件。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

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因此保养形体非常重要。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气血津液等。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治形论》中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强调了摄养形体的重要性。中医养生学历来把精、气、神视为人身“三宝”。其中,精和气都是构成人之形体的基本物质,是立命之本。相对而言,精是生命之源,是人体组成的原始基础,而气则是生命的要素,更着重说明其运动变化的状态,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景岳全书·传忠录上·论治篇》说:“人之所赖者,谓有此气耳,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同时,精和气之间又是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如“精食气”“精化为气”“气归精”“气虚无精”等说法,皆体现了精盈则气盛,气充则精足的密切关系。可见,人之形体是由精气凝聚而成,五脏六腑的功能、血脉的运行以及精神情志活动,都必须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都有赖于精气的流通和充实。故形体摄养首先就要注意调养脏腑之精气,做到保精固气、体健神旺。正如《不居集·上集·血症全书》所说:“精气者,万物之体。全其形则生,养其精气则神全,神全则形全而无病,可长生矣。”

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大多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如“民以食为天”“人以胃气为本”,人出生以后,其形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强壮,均需要饮食物的摄取和脾胃功能的正常。因此要合理调配饮食,既不能单一而进,应谷肉果菜、荤素结合;四气五味,相互配合;又要注意饮食适量,讲究卫生等,这样才能使人体营养充分,满足各组织器官的需要。又如慎起居,就是要求人们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这是强身健体的重要途径。如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可使人的精力保持充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精神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良好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起到强体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但如果精神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持续日久,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范围,就会使脏腑气机紊乱,阴阳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一切对人体不利的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由于社会的变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升降变化也愈加频繁,导致心理因素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患即心身疾病不断增多。长期处于忧郁恼怒、恐惧悲伤、嫉妒贪求、紧张惊慌境地的人,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容易患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等,甚至肿瘤的发生,都与精神情志调节失常有关。

由于良好的情绪是最有助于人体健康的力量,所以精神心理保健即调神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能统领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所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心不扰者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神泰延寿矣”(《保生要录·养神气门》)。

调神摄生的内容也很丰富,可从多方面入手。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静的状态,心境坦然,淡泊名利,不贪欲妄想。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喜怒不妄发,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炼气功而意守入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感,修性怡神。从国内外对百岁老人的调查资料来看,长寿老人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如性格温和,乐观开朗,对人诚恳,乐于助人,心胸开阔大度,不斤斤计较和患得患失等。总之,虽然养形和调神都是在形神合一理论指导下确立的养生原则,两者不可偏废,要同时进行。但在形神关系中,“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起着主导的作用,只有“神明”方得“形安”。故而有些学者认为,若欲健全形体,必须首重养神,形神共养,也应以调神为先,这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三、动静结合,协调平衡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两种形式,两者互为其根,不可分割。有动才有静,无静不能动,动中包含着静,静中蕴伏着动,只有动静相互为用,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如形属阴主静,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营养的来源;气属阳主动,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动力的源泉。又如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藏为静,泄为动,只有维持脏腑的相对动静,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又提出“养静为摄生之首务”。因此,只有动静结合,动静适宜,方能达到养生保健之目的。

静,主要指精神上的清静,其次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由于神为一身之统领,任万物而理万机,具有易动难静的特点,故清静养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人应保持精神安定舒畅,心境平和宁静的境界。心静方能气清,气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才有助于身心健康。倘若心神由于某些原因的侵扰,过于躁动,使神不内守,就可扰乱脏腑,耗血伤精,或易招致疾病,或使人早衰短寿。现代医学也认为,心理活动失衡,常使人产生一种焦虑反应,即忧虑、恐惧和焦灼兼而有之的情绪反应,继而出现交感神经机能亢进的失眠、多梦、眩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当然,清心谧静并不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指心无妄用,精神专一,主动摒除杂念,使纷烦的思想安静下来。因为正常的用心,能够“思索生知”,对强身健脑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劳逸结合,不妄作劳也属于静养的范畴。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保持适度,不可太过。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通过静养来消除疲劳,恢复旺盛的精力。再如气功中的静功,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意念活动,在“入静”的状态下,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控制自己的心境、感情,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起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