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一种口才叫幽默(第2版)
15126400000014

第14章 幽默是一件有效的反击利器(2)

“敌意”幽默的效果在于使他人能集中注意力听你说话,记住你所说的,并且也能使谈话活泼进行,便于意见的表达。

不过,运用“敌意”幽默一定要谨慎。有时候,我们需要用到一些理智的思考,但还是很容易流于残忍和刻薄。而且更有甚者,“敌意”幽默表面所带有的轻微的侮辱也极易刺伤他人的心,进而伤害彼此的感情。

也有人善于恰当把握“敌意”幽默并有效运用它。例如格鲁丘马克思称得克萨斯州人为“他妈的北佬”,使得克萨斯州人听了哈哈大笑,因为他深谙“敌意”幽默之道。但是即使是老手,偶尔也会有失败的时候,并因此造成听者极不愉快。所以,“敌意”幽默要尽量少用,初学幽默者更要慎用。

巧妙应对,隐蔽反击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受到别人冷嘲热讽的言语攻击,如果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对方就可能会使矛盾激化,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我们在受到别人的言语攻击时,使用幽默来进行十分巧妙地应对和隐蔽地反击,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接过对方攻击性的话语后,先来个故弄玄虚,然后话锋突然一转,回击对方,这样的幽默由于突然的回转就带上了戏剧色彩。

隐蔽反击的要点一是要隐蔽,二是要对等。隐蔽是说反击不能太直接和裸露。对等就是说如果对方的攻击是侮辱性的,则还击也是侮辱性的,只不过要注意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对方的攻击是调笑性的,那么还击的语言就要是带有调笑性的幽默。下面是一则发生在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小幽默:主人问客人:“在您的咖啡里放几羹匙白糖?”

客人开玩笑地说:“在自己家里时放一羹匙,在别人家里做客时放四羹匙。”

主人忙说:“呵呵!请别客气,您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好了。”客人的幽默无失礼之处,而且还能活跃待客场合的严肃气氛,因而,主人幽默的反击借题发挥,顺势而为,虽也不落下风,却也不带有丝毫恶意。

而有些时候,别人的攻击是刻意而为的恶意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一般说来这时的攻击是应该锋芒毕露了,但是如果你认真思考过了,你就会发现我们最终所追求的并不是攻击的锋芒,而是攻击的力度。用幽默的方式做隐蔽的回击,隐藏了锋芒,增加了力度,从而使回击的现场效果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人拜伦在泰晤士河岸散步时,看到一个落水的富翁被一个穷人冒着生命危险救上岸,然而吝啬的富翁只给了这个穷人一个便士作为酬谢。

聚集在岸边围观的人们非常气愤,叫嚷着要把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抛到河里去。这时,拜伦阻止他们说:“把他放了吧,他值几个钱他自己清楚。”在隐蔽反击时,要善于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倒过来去针对对方,把他本不想说的荒谬的话、不愿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叫他推辞不得,叫苦不迭,无可奈何。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哈伯有一次出游,让他的随从刷一下靴子,但随从没有遵照执行。

第二天哈伯问起,随从说:“刷了有什么用,路上都是泥,很快又沾上泥了。”

哈伯吩咐立即出发,随从说:“我们还没有吃早饭呢。”

哈伯立即回答:“吃了有什么用,很快又饿。”随从的借口并无恶意,哈伯的反击也无恶意。反戈一击的幽默以后发制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特点。就像《圣经》所说,把上帝的还给上帝,把恺撒的还给恺撒。

机智幽默,巧妙反驳

世界着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在争论中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也是不管称号姓氏的,重要的只是真理,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我们的见解合乎事实,代表真理,加之运用正确的辩论方式,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反驳是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驳的过程实际上是辩论的过程。在这个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充满了技巧性和艺术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明知对方所讲的话不对,却不知如何反驳,即使进行反驳,也往往驳不到点子上,甚至给对方留下反击的把柄。

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寻找反驳的最有利的突破口,那就能一箭中的,轻易地驳倒对方。

(1)以荒谬对荒谬

①一个外国游客参观果园时边走边吹:“我们国家的水果可棒了,橘子像足球,香蕉像铁塔,菠萝像……”正当他得意洋洋时,突然绊倒在堆积如山的西瓜上。一位果农大声叫道:“先生,当心我们的葡萄!”

②一位记者向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经济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且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然后反问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疾言厉色地驳斥,则既有失风度体统,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于是蒙博托除了用“长时间的哈哈大笑”这种体态语表示不屑一顾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2)委婉点拨

①19世纪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不快的神色。演奏按其顺序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过一会,又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这样,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接连好几次……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罗西尼的这个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阴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19世纪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概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及其说明(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别人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涨得通红!

②赫尔岑是俄国着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③新推销员对老推销员说:“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受人侮辱。”“那太糟了,”老推销员甚表同情,“没有体验过那种情况,在我40多年的推销生活中,我拿出去的样品曾被人扔出窗外,我自己也曾经被女人轰出去过,被男人踢下楼梯,还曾被人一拳揍在鼻子上。但我想我比你还是要幸运一些,毕竟我从来也没有被人侮辱过。”

④《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阿瑟·柯南道尔,曾当过杂志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退稿。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您退回我的小说,但我知道您并没有把小说读完,因为我故意把几面稿纸粘在一起,您并没有把它们拆开,您这样做是很不好的。”柯南道尔回信说:“如果您用早餐时盘子里放着一只坏鸡蛋,您大可不必把它吃完才能证明这只鸡蛋变味了。”

⑤交通警察在公路上截停一名汽车司机:“你在车速限制为50公里的地带超速至75公里。”警察边写罚单边说。那汽车司机苦笑着问道:“请你写成我在车速限制为80公里的地带把车开到120公里行吗?我正要把这慢汽车卖掉。”

⑥一顾客走进小饭馆,问:“您的包子怎么卖?”“两块五一斤。”老板回答。“哟,怎么街口的那家只卖一块五一斤呢?”“那您为什么不买那家的呢?”“那里已经卖光了。”“当我卖光的时候,我可以只卖它两毛钱一斤。”

⑦在上文学课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女学生问教授是否看过一本当时非常流行的畅销书,教授承认没有看过。女学生惊讶地大声说:“哟,这本书都发行了30个月了,您怎么还没有看过?”教授不紧不慢地对女学生说:“姑娘,你读过但丁的《神曲》吗?”女学生:“没有,没读过。”教授:“那你可要抓紧啊,它都问世好几百年了!”

(3)针锋相对

①一位女作家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拒绝,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位女作家的才干。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了。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做问题以外的争吵于自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作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作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②某公共汽车终点站上,停靠着一辆待发的汽车,车上的座位已坐满了人。这时,坐在车身中门座位上的一位妇女起身向前门售票员处买票,与此同时中门上来一位女同志,见有空座位就坐下了。那位去买票的妇女返身回来发现自己的座位被别人占了,顿时横眉竖目大声道:“下蛋不勤占窝倒挺快。” 那位坐着的女同志先是一愣,转眼看到她手中拿着的车票,突然像是明白了什么,一边起身让座,一边道歉:“对不起,耽误您下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