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物流技术基础
15084500000002

第2章 绪论(2)

(1)营销学派的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一般认为,约翰·F.克罗威尔(John F.Crowell)首先研究了物流问题。1901年他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此后,很多学者在研究中论述了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认为是美国营销学者阿奇·萧(Arch W.Shaw)在191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 一书中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销)的概念。学术界一般较为认同阿奇·萧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物流概念的人,这也是早期“物流”被表述为PD的原因。

(2)军事后勤学派的Logistics概念。美国少校琼西·贝克(Chauncey B.Baker)于1905年在其所着《军队和军需品运输》一书中提出了物流的概念,叫做Logistics(后勤学)。他是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提出的,称Logistics是“与军备的移动和供应有关的战争的艺术的分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方邀请着名的管理学家、运筹学家、军事专家共同组成课题组,研究军事物资采购、运输、储存、分配、保养以及废弃后处理的一体化方案,并把此方案称为logistics。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美国物流的萌芽和初始阶段。总的来看,在这一时期,尽管物流已经开始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在地位上,物流仍然被作为流通的附属机能看待,也就是说,物流是流通机能的一部分。概括起来,这一阶段有3个特点:①局部范围,主要是在美国;②少数人,是几个人提出来的;③意见不统一,有两种意见、两个提法。

2.第二阶段:分销物流概念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发展和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学,在分销领域各专业物流理论竞相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物流理论异军突起。1963年美国成立了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为物流概念的推广做了大量的工作。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公认的物流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1956年,日本派了一个12人的“流通技术专业考察团”在美国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首次接触到了物流这个新事物后,于1958年撰写了《劳动生产率报告33号》,刊登在《流通技术》杂志上,第一次提到了Physical Distribution。日本政府在1965年的《中期5年经济计划》中,强调了要实现物流的近代化,作为一项具体措施,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①分销物流学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继续在美国得到了发展而占据了统治地位;②物流从美国走向了全世界,得到世界各国一致公认,形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统一的物流概念,形成和发展了物流管理学,因而也形成了物流学派、物流产业和物流领域;③随着物流概念的认识深化,非分销领域(供应物流、生产物流)的物流概念逐渐强化起来。

3.第三阶段:现代物流概念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流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1)经济规制的缓和使经济自由的空间越来越大,真正意义上的物流竞争开始广泛展开,从而为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更大的机会。

(2)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革新,不仅使业务的效率化和作为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的构筑成为可能,同时也使部门间、企业间的一体化成为可能。

(3)企业合并和市场集中化的发展使原来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要求物流必须具备以最低的成本提供较高的顾客服务能力。

(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基于此,在要求物流能对生产和销售给予有效支持的同时,应具备跨越国境的能力,在不同的国家间充分发挥其业务优势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狭义的物流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批判:一是传统的狭义物流观念只重视商品的供应过程,而忽视了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调达物流,而后者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原材料以及零部件的调达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成本和创新,例如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管理就首先从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调达上入手;二是传统的物流是一种单向的物质流通过程,即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而没有考虑商品消费之后包装物或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三是传统物流只是生产销售活动的附属行为,并主要着重在物质商品的传递,从而忽视了物流对生产和销售在战略上的能动作用。

与上述环境的变化和对传统物流的批判相对应,1984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正式将物流这个概念从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并将现代物流定义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这个定义的特征是强调顾客满意度、物流活动的效率性,以及将物流从原来的销售物流扩展到了调达、企业间的物流。此后物流的概念又进一步发展。1991年11月荷兰乌德勒支市举办了第九届物流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人们对物流的内涵进行了更多的拓展,不仅接受了欧美的现代物流概念(Logistics),认为物流应包括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物质、信息流通过程,而且还向生产之后的市场营销活动、售后服务、市场组织等领域发展。2001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又扩展了原有的物流概念,将之修正为“物流是供应链活动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控制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物流的应用领域,强调对物流过程的控制,并包含了反馈物流概念。综上所述,现代物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收益(销售额的提高和利益的扩大),亦即通过经营重要资源的时间(快速送达)、物流质量(优良的运送、无差错运送)、备货(所需要的商品和数量)、信息(在库、断货信息、运送中信息、送达信息)等物流服务品质的提高,从原材料的调达开始到商品的生产以及最终顾客的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的降低,来实现企业的高收益。

(二)物流的分类

物流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虽然其功能要素基本相同,但由于应用在不同的领域,目的、对象、范围都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物流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类型。目前,对于物流的分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研究物流,可以把物流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

宏观物流又称社会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包括社会再生产各个过程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的实物流通。其参与者由大型产业、集团构成,其研究内容也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如物流总体构成、物流与社会的关系和在社会中的地位、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物流系统和国际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等。

与宏观物流相对应的是微观物流,微观物流带有局部性,指的是供应链上各个实体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在空间上,可以小到一个局部地域;在过程中,可以微观到一个具体的环节,这些都可以称为微观物流。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生活物流等,都是从具体和局部出发的。

2.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从空间的概念上讲,物流可以分为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顾名思义,国际物流是指在国家之间进行的物流活动,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技术、互联网络及电子商务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大大地促进了国际物流的迅猛发展。

区域物流是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的,其关注的重点是国内物流与城市物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

3.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

物流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各个企业甚至每个消费者个人,可以说已经深入到当代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物流系统的建立、物流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这也使得物流活动具有许多共同点和一般性,以此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便被称为一般物流。一般物流的研究着眼于探讨物流的一般规律,建立普遍适用的物流系统,以及研究物流的共同功能要素等诸多内容。

特殊物流是指在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中,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同时又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其产生是由社会分工的逐步深化以及物流活动的合理化、精细化等共同影响作用的。特殊物流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其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劳动对象的特殊性进行划分,也有按服务方式及服务水平、组织方式等其他划分方法。如根据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对特殊物流进行进一步细化,可以分为水泥物流、石油及油品物流、煤炭物流、危险品物流等。又如从领域的特殊性这一角度又可以分为军事物流、废弃物物流等。

4.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

物流活动按照物资的流向可分为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正向物流指的是物资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在实际方向上的物流,也就是说从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配送直至销售到顾客手中以及商品的售后服务等整个过程都是正向物流所涵盖的内容。

逆向物流是相对于正向物流而言的,是与正向物流物资流向相反的物流。逆向物流的形成是由于消费者对不满意产品的退货、不合格的材料和残次品的退货、包装品的回收复用、废弃物的处理等原因引起的。一般包括退货物流和回收物流,退货逆向物流主要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产品退回给上游供应商。回收逆向物流则主要由产品的回收、检验与处理、分拆、再加工以及报废处理等环节构成。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比,其控制与生产规划更为困难、更为复杂,其中也掺杂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逆向物流也成了影响供应链中物流系统运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逆向物流运作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效益,而且在改善环境、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5.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按照物流所涉及社会主体范围的不同,物流可以分为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

社会物流关注面向社会的专门物流服务机构的发展模式、运作方式等层面。因为其研究范畴是社会经济大领域而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一般由专门的物流承担人来承担社会物流的研究规划工作。其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伴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的体系结构和运行情况等。

企业物流研究的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物流活动,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加工直到产品销售以及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及再利用等一系列物流活动。与社会物流的宏观性和广泛性相比,企业物流是微观的、具体的物流活动。按照企业的业务性质,可以把企业物流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

实际上,企业物流是从企业内部的视角来观察物流活动。如果从整个社会经济领域这一大的范畴来看,那正是前面所提到的社会物流。众多企业物流的产品输出、信息传递等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物流。因此社会物流既是由企业物流活动组成的,同时也为企业物流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环境。二者之间不断地循环交互,便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过程。

6.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按照物流与企业的所属关系的不同,物流又可划分为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所谓自营物流通俗地讲就是生产或销售企业自己组建、自己“经营”物流配送公司,为企业自身服务,也可以称之为自有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