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15016100000006

第6章 “心包太虚”与幸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范仲淹在五十八岁那年,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和艰难困苦后写《岳阳楼记》时,留下的佳句。古代的仁人志士与当今的凡夫俗子不同,他们的情感不轻易随景而迁。升官发财不会得意忘形,遭遇穷困不致愁眉不展。身居高位则为民解忧,流离江湖也替主分忧。

据说,当时宋仁宗闻此两句,也不禁慨然称颂。

但今人如何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呢?

上人在二零零三年九月八日的开示中说:“我视天下众生为自己的生命,这叫做‘心包太虚’;众生的生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我的生命中有无限无量的众生。所以,我常说‘人伤我痛,人苦我悲’。”

上人的开示就是答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世界由你我他组成,而你我他也应该融为一体。

上人还说:“幸福,其实是人间不可或缺的。”

但怎么才算幸福呢?

幸福来自两个层面——

幸福的第一层面是丢掉和超越烦恼;

幸福的第二层面是“一心一志”为众生。

上人说,“幸福”往往会写成“辛苦”,“福”的读音与“苦”的读音也很相近。她说,如果一个人能将“苦”转为“福”,把“辛”变成“幸”,人生就幸福踏实了。

上人还说,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人生的烦恼。一种是“熟不拘礼”,因为彼此太熟悉了,说话办事不留意,伤及了对方还不知道。一种是“个人主义”,凡事要别人配合自己,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以己为中心,伤了别人而引起烦恼。

有的人有智慧,有悟性,很早就能觉悟,并且能寻找出正确的方法来超脱烦恼,以及彻底地甩掉过去迷茫的生活,这就是超脱。

这个意思在禅宗里的说法,叫“大死一番”。死什么呢?

就是把不合适的念头打死。这样,我们的法身慧命就会法性大增。

另外,人的幸福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

把自己的幸福与别人一同分享,这份幸福就会被大大地扩充;自己的痛苦如果有人来分担,痛苦就会变淡变小。

南非慈济的林莉婷同学在这方面就很有体会。她在总结志工经验时说,有一次她到肿瘤科服务,她的闽南语讲得不好,担心会影响沟通,谁知她的不标准的闽南语反而让患者高兴。

那天她还有点感冒,精神不大好,怕影响服务的质量,但感冒了鼻子不通,闻不到异味,工作起来就更加舒适。她还到一些监狱里进行关怀,当她与那些犯人像朋友一样自然地聊天时,看到他们很开心,她就深深地感到——能给别人幸福快乐的感觉,真好。

当然,像林莉婷同学那样把幸福带给别人的慈济人有很多。

上人说:“人多,力大,福也大。但愿能以很多很多人的福,创造出人间的净土。”

如果我们先有福,我们就要创造人间的净土。我们有了净土,净土上就能长出幸福。

上人抱着感恩的心情回顾了慈济人在二零零二年共同成就的福音。

她说,一月,排除万难,慈济人赶赴阿富汗为难民发放物资,同时也救济萨尔瓦多大地震中的灾民。两地的救灾物资都是美国的慈济人“取诸当地”,以慈济的名义去发放的。二月,慈济玉里分院动工。三月,大陆法师来访花莲,九十多岁的老法师终于如愿以偿,与上人亲切会面。四月,充满希望的潭子园区动工。这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对印尼的救助。印尼一月发生洪灾,二月慈济人便投人关怀。当地慈济人的努力感动了政府和群众,政府动员军警人员与慈济人一起,抽水、打扫、消毒、义诊,以及到后来大爱村的建设和红溪河的整治,都是慈济人与当地政府共同努力的善果。

由于河流得到了治理,昔日的臭气再也没有了,省长要举办龙舟竞赛,让国际知道他们在环保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上人为此既激动又感恩。她在开示时说,这一年,每一个月都有我们的四大志业、八大脚印——慈善国际化、医疗普遍化、教育完全化、文化深度化在进行。这完全是大家用爱心,集合群体的力量做出来的。

“心包太虚”,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胸怀世界,普度众生。

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就在于“三愿”上的奉献与努力。

“三愿”又是什么?就是上人所开示的: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和祈求天下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