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抗癌真经:六代中医世家传人的治癌秘方
14992300000007

第7章 癌症看中医(4)

脾虚痰湿型常表现为胸膈部胀闷、呕吐、痰涎、牵丝不断,进食易哽,神疲乏力,腹胀腹痛,大便稀溏,小便色清而频,面黄虚肿,双脚肿胀而沉重,跨步艰难。舌象淡胖,舌边有齿痕,舌苔滑腻,脉象细滑无力。此型采用健脾化湿、软坚散节、克瘤定痛的方法予以治疗。中药方剂常用“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药用党参1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健脾化湿;用法半夏12克、天南星12克、夏枯草90克、白芥子10克化痰散结;用昆布30克、海藻30克、炮甲珠25克软坚散结;用龙葵30克、黄药子15克、白花蛇舌草100克,加服消瘤丸克癌定痛。

对气血双亏,常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气喘、头昏目眩,疲乏无力,虚烦难眠,自汗、盗汗,食欲减退,上腹胀气,消瘦贫血,大便无力,小便清少,舌体淡白而胖大,脉象沉细无力的患者,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予以治疗(此型多见于手术及化疗后的患者)。中药方剂常采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用生晒参3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健脾益气;用当归6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黄15克养血补血;用黄芪6克补气,加上桂粉0.5克冲服,以温补命门之火。

9.大肠癌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是常见的癌症。现代人物质享受丰富,吃不饱或以青菜、野菜充饥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反而是动物脂肪摄入量过多,纤维性食物摄入太少,营养极不均衡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研究资料显示;动物脂肪摄入太多,不食或少食新鲜蔬菜,以及嗜酒,均可造成肠道和消化腺分泌液的来源及数量失调;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会刺激胆汁大量分泌,胆酸增多。肠道内的厌氧梭形芽胞杆菌可将脱氧胆酸转变为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3甲基胆蒽;嗜食肉类的人纤维素少,食物在消化道停滞的时间长,有利于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分解代谢的大便中胆固醇代谢产物、胆酸产物都增多,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的致癌物增加,诱发大肠癌的概率也就增多了。因此,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杂粮,使大便通畅,可以减低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另外,大肠内长息肉、生腺瘤以及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应积极治疗这些病,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大肠癌按肿瘤所处肠道的不同部位、症状,其表现各不相同,不过一般早期均无明显症状出现,只有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出现肠出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大便的质和量改变等。但这些症状常被误诊为肠炎、肠结核、痔疮或肠胃道神经官能症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一般患有右侧结肠癌的患者,多表现为精神疲倦、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右腹部隐痛,经常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患者体重逐减、形体消瘦、并出现贫血貌,有些自己可触摸到结节状坚硬的肿块;患有左侧结肠癌的患者,则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带有血和黏液,有的由于粪块与肿瘤的增大阻塞肠道,易发生肠梗阻。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腹部阵痛,用手触摸时会有膨大的感觉。结肠癌晚期,可能出现肠穿孔或并发腹膜炎,并影响到膀胱或子宫,引发一系列相应的不适症状。当肿瘤压迫输尿管时,可诱发尿毒症。而肿癌在腹腔广泛转移时,多会产生腹水。

直肠癌早期几乎没有什么症状出现,当肿瘤发展到肠黏膜受刺激时,才会有分泌物增多。患者常感觉到直肠不舒服,或有便意。在大便时,粪便表面混有黏液和血液,大便次数也会增多,肛门有下坠感。直肠癌的大便多见粪条变细,次数增多,有排便不净的感觉,甚至因发生梗阻时,大便不能排出来。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会出现剧烈的疼痛。

肛管癌主要的症状是大便出血和大便时疼痛,这种疼痛有时会很剧烈。当肿瘤侵犯到肛门括约肌时,会发生便意频频,感觉老是排不净大便,或发生排便困难,或大便失禁。当肿瘤侵犯到腹股沟时,腹股沟的淋巴结会肿大、发硬。病情继续发展下去,大便会如下痢般的不分昼夜,次数增多,常有里急后重现象。这时患者形体逐渐消瘦,体重显著减轻,出现贫血及体力日渐衰弱的状况。病情发展到肠腔狭窄时,可发生肠梗阻,大便变细或如羊粪般的一粒一粒排出。有时因大便堵塞肠腔狭窄的上端,或形成套叠时腹部膨胀,严重时甚至发生呃逆和呕吐。

中医采用辨证分型论证的方法治疗大肠癌。对湿热蕴结、下迫大肠、腹部阵阵疼痛、大便出血或出现黏液便,肛门灼热、有排便不净之感觉,胸闷烦渴、饮食减退、恶心欲吐、大便次数频密、小腹坠胀,舌苔黄腻、舌色绛红、脉象滑数的患者,中医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抗癌的方法予以治疗。方剂常采用“槐花地榆汤”加味,药用槐花25克、地榆25克、金银花30克、土茯苓60克、马齿苋30克、败酱草30克、白花蛇舌草100克、半枝莲15克清热解毒;用黄柏12克、苦参12克、生薏苡仁30克、车前草25克、白茅根25克、滑石30克通淋祛湿;用莪术30克、桃仁15克、丹参25克、黑砂糖30克化瘀败毒,并配服消瘤丸。

对脾虚湿毒,蕴结大肠,常表现为气短乏力,不思饮食,上腹胀满,下腹胀痛,大便溏泻,时有带血、肛门重坠,面色萎黄,下肢沉重、肿胀,神疲乏力困倦,舌苔白腻,舌质淡胖,有齿痕、脉象滑细的患者,采用健脾祛湿、抗癌解毒的方法予以治疗。中药方剂多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山药12克、扁豆12克、薏苡仁15克、砂仁6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健脾益气化湿;用半边莲15克、车前草15克祛湿排毒;用龙葵30克、重楼15克、半枝莲15克、白花蛇舌草60克抗癌解毒。

对脾胃阳虚,寒邪克肠,常表现为面色白光白、神疲消瘦、嗜卧懒言、腰膝酸痛、四肢厥冷、腹部胀痛、久泻下痢、黎明泄泻、肛门污浊,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的患者,中医采用温补脾肾、祛邪抗癌的方法予以治疗。中药方剂采用“四君子汤”合“四神汤”加减,药用生晒参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蔻仁6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10克、补骨脂12克、大枣3粒(去核)、生姜3片温补肾阳;用槐花15克、马齿苋30克、白花蛇舌草100克、肿节风25克抗癌解毒。

对肝肾阴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心烦易怒、喉干舌苦、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精神疲乏、四肢无力、心烦难眠、阳痿遗精、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象弦数的患者,中医采用滋阴清热、克痛解毒的方法予以治疗。方剂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用知母15克、黄柏15克、生地黄6克、牡丹皮25克、茯苓15克、山药1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5克、女贞子12克、天冬12克、败酱草30克、槐花15克、白花蛇舌草100克、肿节风30克,并配服消瘤丸。曾经治疗病例张先生,27岁,患直肠癌,以上症状明显,经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年余而愈。其中白花蛇舌草有时用至150克,有时还须加服麝香2克。

10.骨瘤与骨癌

骨瘤分原发性与转移性两大类,原发性骨瘤良性居多,少数为恶性的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瘤均是恶性癌瘤,都是由舌部、甲状腺、乳腺、肺、前列腺、肾等部位的癌瘤转移而来,属晚期癌瘤。软骨瘤或成骨肉瘤、骨囊肿患病者以10~25岁居多,骨巨细胞瘤以20~40岁居多,多发性骨髓瘤、脊索瘤及转移骨癌以40~50岁者为常见。

软骨瘤常发于手指和脚趾,外形不规则,呈纺锤形或类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质较硬,其底部与骨相连。若生长在关节或肌腱附近,会影响关节活动,局部摩擦或压到它时会有疼痛的感觉。而成骨肉瘤在早期只出现间歇性的疼痛,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为持续性的剧痛,有如刀割、火烧、钻痛。生长于关节附近的骨瘤会出现放射性疼痛,造成关节不能活动,甚至服止痛药亦无镇痛效果,许多患者彻夜辗转难眠,其痛苦可见一斑。

良性骨瘤发展缓慢,无明显症状,一般在洗浴、擦肥皂时,在浅表部位可摸到肿块,或生在某部位,引起附近组织压迫,造成不适症状,或造成该部位的功能发生障碍而被发现。恶性骨癌瘤则常出现全身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轻的酸痛不已,重则剧痛难忍(尤其是夜晚加重)而被发现。

古中医称骨癌瘤为骨生“阴毒”、“骨疽”、“石疽”,属“骨痨”、“肾虚劳损”的范畴。此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骨髓空虚所致。中医认为“肾主骨,骨生髓”,大凡骨之疾患,多源于肾虚所致。肾虚有先天禀赋不足之肾虚,亦有后天内伤致虚,或失于调养引发者。

无论是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于调养,肾气亏虚,多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人体克瘤抗变异、抗毒的能力降低而百病丛生。如能迅速纠正亏虚,调补阴阳,则气血充盈,免疫力提高,能远离病痛。正如古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气亏虚的人,五脏六腑皆弱,腠理疏松、精神萎靡,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失常,气血虚衰,营卫不和,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结聚成瘤,这是肿瘤形成的基础。

另外,或因情志所伤,人体阴阳失调,致使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调,经络受阻;或因嗜食肥甘厚味,煎炸辛辣之品,损伤脾胃,致脾胃功能失调,湿浊之毒内停凝结成痰,痰浊受阻又影响气血的正常运作,就形成气机郁滞、血脉瘀阻的恶性循环;或身体素来虚弱,又外感风寒湿热及邪毒,外邪或长期作用于人体,或侵袭人体后滞留于体内,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则疾浊污秽内生。如此则正气进一步衰弱,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滞留于体内的毒素与外感之邪毒相互影响,日积月累积聚而发为癌瘤。

现代科技已证实,许多种病毒、细菌长期积聚于体内,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可诱发癌瘤。像幽门螺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等均可造成DNA变异而诱发癌瘤。骨肿瘤和瘤样病变皆指骨骼里生长的新生物,有的属于真正的肿瘤,有的属于囊肿或错构瘤系发育异常,并非真正的肿瘤,但这些都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因此,及时治愈这些囊肿等良性瘤,可避免其恶变成骨癌。

笔者曾用灵芝丸(每粒含灵芝孢子粉0.3克)治疗骨癌患者,每日4次,每次4丸,连服3个月,多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值得同道探讨。

11.皮肤癌

皮肤肿瘤初起时多与一般的皮肤病相似,极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如少数皮肤肿瘤,开始时只有肿的现象,皮肤的颜色根本没有什么异常的变化,加之不痛不痒,很难引起患者重视而早期发现癌变。

不过,多数皮肤的恶性肿瘤会出现颜色的变化。一般中老年人,若发现皮肤某处出现黑色像痣一样的斑块并逐步增大,有时出现灰色或淡褐色扁平的瘤状突起,不痛不痒、表面粗糙,则一定要警惕癌瘤的产生。对于从小就有的黑痣、茧和被烫的伤痕,若突然出血、糜烂范围扩大时,也要警惕其癌变的可能。

皮肤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分,但以眼睛周围、嘴周围、手臂、乳房、阴部、脚背部为多见。老年人容易在嘴旁、眼旁等颜面部位(有时亦可发生在头皮上)出现“基底细胞癌”,这种癌初起形成如黑痣一样,随之很快扩展为黑色的隆起物。“棘细胞癌”则容易发生在手臂处,初起在皮肤上形成瘤状粗糙物,若不及时治疗,会溃烂发出恶臭气。

恶性黑色瘤是一种发展较迅速的皮肤癌,常长在脚底,形状如鸡眼或茧。这种瘤常突然增大、溃烂、出血,有时先形成黑褐色的斑点,继而迅速扩展。这种癌瘤容易生长在黏膜和手臂,但在临床中,以在指甲处较为多见。很多是因被夹伤或压伤后,指甲面形似黑褐色瘀斑。若指甲生长的方向出现黑色带状物,也要警惕癌变的可能。长在乳房及阴部的皮肤癌,早期状如一般湿疹,但涂抹治湿疹的软膏一直无效,日久会发红糜烂。遇到这种情况应进一步检查确诊,迅速治疗。

皮肤肿瘤的形成原因复杂,中医认为是风邪热毒侵蚀肌肤,久耗阴血,津不润皮,皮肤不荣,则易诱生恶疮。临床观察,许多皮肤肿瘤是在各种慢性皮肤病的基础上,出现皮肤角化;或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瘘管逐渐癌变。另外,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的长期刺激也易诱发此症。

皮肤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早期预防更为重要。不论年轻人或老年人,若发现身上有突发的痣类突起,不要轻易找美容院去点掉;脚底等部位的鸡眼、硬皮突起物也不要自己割除;尤其是掌趾、指甲下,阴蒂及上唇等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色素痣出现异常时,应迅速去皮肤专科检查确诊。这类色素痣恶变率极高,若自行处理,容易扩散到全身。

中医对皮肤肿瘤多采用内、外结合治疗的方法。外治用五虎拔毒钉,插入瘤体基底部腐蚀瘤体,数日后使之脱落,再外敷黑蒜膏,并结合服中药。采用的中草药包括用生黄芪、白人参、女贞子、墨旱莲、熟地黄、白芍、甘草、当归益气生津养血,以扶正抗瘤,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败酱草、紫花地丁、山豆根、重楼、蜂房、土茯苓、白鲜皮清热解毒;用水蛭、三棱、莪术、炮甲珠、鳖甲、生牡蛎软坚散结,破血生新;用麝香、牛黄、乳香、没药克瘤定痛。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可酌加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通腑泻热,急下存阳;并配以车前草、滑石通淋利水,让湿热之邪以大小便排出,迅速扭转病情。具体配方及分量须视患者情况辨证施治,随症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