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财富成功学(智慧生存丛书)
14989900000050

第50章 财富无处不存在(6)

进餐时则更为有趣。食品无非是牛排、蜗牛之类,但烹饪讲究,使人胃口大开。吃着,吃着,餐厅的灯光突然暗下来,随即响起奇妙的声音,这是某部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的音响效果。

餐馆的艺术家还设计了一种名叫“燃烧”的饭后酒,这是一种由咖啡、柠檬、糖、奶和酒混合而成的独特的饮料。由于这酒的酒精度数很高,点燃后就产生出一种蓝幽幽的火苗。顾客轻轻地搅动饮料后,饮料里会发出一种电闪雷鸣的声响,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场熊熊大火,真是妙趣横生。顾客来到这里,除了能与电影明星“为伍”,品尝到美酒佳肴之外,还能了解到不少电影知识和历史典故,获得艺术的熏陶和享受。正因为有了这些吸引顾客的招数,满足了消费者寻求高雅情趣、感受艺术氛围的需要,电影餐馆一直很受欢迎,生意兴隆。

一物多用

日本东京有一家专卖小手帕的老商店,店主人叫小野村夫。这家店原来信誉很高,生意一直不错。可是随着商业的繁荣,超级市场的手帕品种多,花色新,他们竞争不过,生意日趋清淡,眼看只有关门大吉,村夫急得如坐针毡。一天,村夫坐在店里茫然地注视着过往行人,面对着那些穿梭似的旅游者,忽然灵感涌来,他不禁忘乎所以地叫出声来,老伴还以为他出了什么事,只听他念念有词地说:“导游图,印导游图。”“改行?”妻子惊讶地问。“不,不,手帕上可以印花、印鸟、印山、印水,为什么不能印导游图呢?一物二用,经济实惠,一定会有很多买主的。”老伴听了,也连连称是。于是他们向厂家订制了一批印有当地交通图及有关风景区导游图的手帕,并且广为宣传。这一招果然灵验,手帕销路大开,生意十分兴隆。

易地而富

清朝有位名叫林之洋的生意人,他在多年的经商活动中,积累了许多经商的诀窍,其中有一条很有名的经验,就是“人弃我取,易地而富”。后来很多经商者都学会了这一良策。

有一次,位居宰辅的吴氏兄弟把一批土特产赐给林之洋船上的水手们。水手们一尝,有的觉得味道不合胃口,便随手抛入海中。林之洋自己也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特别,难怪有人不喜欢,但也有的人却很爱吃。就像榴莲一样,有人闻到其味道就作呕,但也有人千方百计去买来吃。他暗自盘算,既然水手们有人不喜欢吃这些特产,倒不如自己出一点钱把它收购起来,运到别的地方去卖,或许可以从中赚一些钱。果然不出所料,这些特产到了别的地方很受欢迎。

韩国有一家三良公司,该公司老板发现中东地区的民族很喜欢吃石花菜菜干。而这种菜在韩国很多,且价钱便宜,于是他在国内组织大量收购鲜石花菜,然后加工成咸菜干,运到中东各国去销售。结果十分畅销,年出口超过200万美元。一种在韩国没有多少市场价值的东西,经过三良公司的经营,却成为价值不菲的商品,这正是得益于“易地交易”的好处。

绣花鞋在巴黎

2004年4月24日,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和阵容最大的一次华人花车大游行,这是为了庆祝中法文化交流年而举行的开幕仪式,吸引了潮水般蜂拥而来的人群的驻足观看。在这花车后游行的队伍中,有一对奇特装扮的人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他们的头上戴了一顶大大的中国娃娃面具,手里提着大竹篮,从里边拿出绣花鞋向路边的人散发。得到鞋的人兴高采烈,欢呼跳跃。

这两人是一对夫妻,男的是获得巴黎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的中国小伙李明,女的是他的法国妻子克丽丝。他们一起经营的华艺轩商店在巴黎很有名气,专门卖中国的绣花鞋并已赚了3000万欧元,使中国的绣花鞋风靡了整个巴黎……1998年8月,克丽丝随李明飞来中国度了一周的假。李明的老家是山东曲阜,孔子的故里,很多民间的工艺品吸引住了她的眼球,尤其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绣花鞋。回法国的时候,她坚持带上一大纸箱各式各样的绣花鞋。打算带回去推销一下试一试,如好销,就和这里的生产厂家签合同,让他们生产,出口到巴黎去卖。他们回到巴黎后,克丽丝将绣花鞋给她的老板看了后,老板非常喜欢,同意摆上货架,定的价格很高,可一个星期就卖光了。克丽丝让丈夫和中国的生产厂家联系,定一万双绣花鞋的货。这回,克丽丝要自己做,如果赚了,她打算开一家自己的店。

克丽丝要进的一万双绣花鞋,经过办各种繁杂的手续,直到1999年6月才到货,因为生产厂家没有出口权,必须经过外贸公司。货到晚了本来是坏事,可没想到因祸得福,正赶上人们为迎接新千年做各种庆祝活动的准备,一些大型表演正在排演,克丽丝带李明去推销,一次就售出了1000多双鞋,而且一周后又来电话再要了3000双。法国人不是把鞋穿在脚上,而是串起来系在腰间,所以用量特别大。

一万双鞋很快销了出去,狠狠地赚了一笔。克丽丝用这笔钱自己开店。仅仅一周,商店就一切就绪开业了。

商店开业后,绣花鞋每天的销量很好,可克丽丝说没达到她想象的那么好。她每天分析原因,冥思苦想地找突破的办法。她让李明画了些用绣花鞋装饰客厅和卧室的示意图,向顾客分发,这样使销量提高了些。一天,李明发现了问题,他认为这鞋做装饰用太大了,挂在客厅和卧室里显得不协调,为什么不定做一些中型和小型的,还能降低成本?于是他们立即向国内打了电话,说明了要的鞋的样式的大小,定做了一大批,并说好一定要快。厂家说没问题,他们将任务分发到农家,保证10天交货,然后就发过来。1999年12月中旬货到了,正赶上人们迎接新千年,克丽丝将绣花鞋说成是“来自古老东方的吉祥物”,这样一来,人们买疯了,从中国进货的速度怎么也跟不上,克丽丝马上决定:涨价!先是涨了一倍,后来看货几乎没了,又涨了两倍。他们赚了个盆满钵盈。可新千年过去后,销售一下停顿了。克丽丝说高峰过去了,只有转向了,以后专进一些中国的工艺品卖。但几天后李明想出了个新点子,一下将他们的绣花鞋生意又一次推向了火爆。

李明的点子是:将绣花鞋做得特别小,里面装上香草,这样就成为香包了,还可做成背包链和钥匙链的挂饰。

李明立即画了各式各样的小绣花鞋样子,克丽丝提出修改意见后,传回国内,让厂家按照样子制作。他们向顾客介绍说:这是“来自古老东方的吉祥物”。产品上市之后,一下火了,特别畅销。几年之间,他们卖绣花鞋赚了3000万欧元,成为年轻的富翁夫妻。

定位

蟹黄汤包,在江苏靖江已有200多年历史,陈士荣做汤包不过六年,现在却成为靖江汤包界数一数二的领军人物了。老陈的包子一笼有六个,每笼最高五十元,这与以前相比,已经很便宜了。从早到晚来吃的人络绎不绝。他的包子值钱,更值钱的是他的名字,因为2001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注册成了商标。

“陈士荣”成为一个品牌了,曾经有人出四十万问他买,他也没有同意。

一个包子八九元钱,在我们看来,有点贵得离谱,可在当地,大家一点也不觉得贵。原因就在于这不是一般的包子。

陈士荣:“这就是全国六大名包之一的蟹黄汤包,蟹黄汤包与其他包子不同的特点是皮薄,汤馅汁多。其他包子都是固体,拿到就可以吃,我们这个包子要把汤喝掉以后再吃皮。你看这里面全是汤,他是晃动的,看起来是透明的,看到里面的汤。”

在他这里,一天五六百笼是绝对不够卖的。一个国庆七天,每天1000多笼,每笼50元,老陈的蟹黄汤包就能卖近40万元。小小一个包子,为什么能被老陈卖得这么好呢?

蟹黄汤包在靖江,方圆几百里,没有人不知道。然而,1998年以前,一般人都吃不起。当时一笼要卖100元至120块钱,甚至还有些富人说:“你再给我在里面加点蟹肉,150元一笼我都买。”

老陈就是瞅准了这个机会才下手的。1998年之前,在靖江做蟹黄汤包的酒楼有40多家,听说老陈也要做,大家根本就没当回事儿。但这个半路出家的老头心里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要把少数消费变成大众消费。他想,一笼蟹黄汤包最多只要25块到30块钱的成本就够了,但市场卖的价位至少是80块钱,一般在100块以上,这个利润就太大了。第一笼包子出来后,老陈就摆出一块牌子,标出的价格让当地人吃惊不小,蟹黄汤包一下便宜这么多,十几年来从没见过。酒楼一开张,就迎了个开门红,老陈乐坏了。正沉浸在成功和喜悦中的老陈还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却惹来了一场大祸。

很多同行都不理解,攻击他的也有,骂他的也有。特别是四五家比较大的宾馆联合起来跟他干,打电话来,说你再这样搞,就把你的牌子砸掉。

同行中动武的倒是没有,尽是些找茬的。他们找来几个人来到老陈的酒楼,有说蟹脚没有拆干净的,有说包子上面有苍蝇的,甚至有人换来了别人不好的包子。可是市里每年的质量抽测评比,陈士荣每次都是第一。

事实摆在眼前,同行们也无话可说,全市的汤包价格都跟着降了下来。这次风波在当地被炒得沸沸扬扬,竟成了老陈的活广告,从此,老陈的蟹黄汤包更好卖了。

“每天都是低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兵萨姆,退役后想进入零售业。于是,他开了一家小商店,学会了采购、定价、销售。这个时候他结识了来自纽约的一名生产代理亨利·维尼尔,从那人那里学到了定价第一课。

萨姆事后介绍说:“亨利卖女裤,1条只卖2美元。我们一直从同一地点购进同样的裤子,但1条卖2.5美元。我们发现,如果按亨利的卖价,裤子的销量会猛增。于是我学到了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我用单价80美分买进东西,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其销量竟然是以1.2美元出售的三倍!单从一件商品上看,我少赚了一半的钱,但我卖出了三倍的商品,总利润实际上大多了。”直到今天,他儿子对这一价格哲学也没有改变。

肉粽食海扬帆

“记得开业第一年的端午节,排队买粽子的队伍拉的好长,把整个八德路挤得水泄不通,当时我心想自己到底是何德何能,能得到这么多客人的支持!”这是王记肉粽老板娘林佩玉,开业以来的最大感想。

如今已经有四家直营分店的王记肉粽,老板王凯洋原本是军人,在一次不幸的意外中,他们的孩子烫伤了,于是王凯洋决定辞职,找一个能兼顾家庭的工作。当时在一位朋友的提议下王凯洋和妻子林佩玉,租了一个小小的店面卖小吃。后来他们又摆起蚵仔面线的流动摊贩。

当时他们在八德路的一条小巷子,租了一个很小的地方当厨房,结果,一把无情火把整条巷子的房子都烧了,“我们该怎么办?为什么老天对我们这么苛刻?”在那一瞬间林佩玉对人生充满了绝望。不过,幸运的是,在那一场火灾之后,王氏夫妻认识了原来就是街坊邻居的房东,并很顺利地长期租下了店面。而王记肉粽,也在一把无情火之后,生意越烧越旺。

其实,在卖小吃的时候,一次林佩玉在台南婆家时,闻到远处传来的粽叶香,林佩玉的婆婆说,那是附近最有名的肉粽店。林佩玉答应那家肉粽师傅,十年内绝不在台南卖肉粽,于是隔天就带了一本笔记本去求教。

结果忙碌的肉粽师父,将肉粽的处理流程和独家配方,在十分钟的时间内用口头全部传授,而林佩玉连粽叶都没碰到,尔后她凭着当时的感觉和印象逐步去实验和研究,经过了一年的时间,王记的招牌肉粽口味才定案。林佩玉说,虽然肉粽师父没有让她实际操刀,但正因为如此她才会不断的去创造和研究,而事实上,现在王记肉粽的口味,和台南恩师的肉粽风味相较,竟然是青出于蓝。

从路边摊到王记肉粽店面开张,生意就始终非常好,每次煮好的肉粽刚一出笼,就吸引老饕们前来抢购。林佩玉说,其实王记肉粽的秘方很简单也就是“料好、实在、肉大块且人口即化”,一个四十五元的肉粽,光是里面的一大块卤肉就要八九元的成本。而这也成为客户忠诚度高的重要原因。

当生意扩展到一定的程度,让事业更茁壮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各地开连锁店。目前王记的四家连锁店,都是由王氏夫妇的家人做分店的店长。林佩玉认为一颗肉粽从头到尾的制作流程,每一个过程都马虎不得。在许多有加盟意愿者的请求下,林佩玉仍不愿意采加盟的模式经营。她认为粽子除了本身口味受到肯定之外,门市的处理也同样会影响品质。她不愿意因为加盟店的良莠不齐而让王记的商誉受到影响。累积了多年的心得,林佩玉认为对待客人的态度是:不是每个客人进来都要赚到他的钱,即使今天赚不到下次还有机会。因此,她对待客人从不小气,如果外带的客人多要些佐料,像花生粉、酱油包等,她绝对不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