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4989800000042

第42章 历史文明的疑点(15)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哥伦布不是意大利人,而是西班牙犹太人。他出生于西班牙马略尔卡岛的赫诺瓦。“赫诺瓦”与意大利“热那亚”的字母拼写是一样的。哥伦布原名胡安,姓“哥伦布”。在西班牙语里,哥伦布是“鸽子”的意思,这是马略尔卡群岛上的一个很古老的姓,取自犹太人的祖姓。因此,他认为,人们一直把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同克里斯托弗尔·哥伦布搞混了。后者是意大利热那亚人,生于1451年,也在地中海从事航海业。

1983年版的《西班牙历史百科辞典》和美国1983年的《柯里尔百科全书》则坚持认为,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前者还举出哥伦布家族1498年的长子继承权立法文件做依据。由于它只是个抄件,有人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究竟是哪一个哥伦布发现美洲?迄今仍无定论。

所以,我们在一些介绍哥伦布的书中,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肖像为一个胖子,有些肖像却是一个瘦子。在19世纪末以前的智利邮票上,甚至把哥伦布画成一个留着大胡子的人。

美洲:发现之谜

谁是印第安人?

1492年,哥伦布经过漫长而枯燥的海上航行,突然发现在他的视野里出现了一线漫长的海岸,他登上了岸,迎接他的是当地的土著。

当时的哥伦布,并没有意识到他脚下踩着的是一块新奇的土地,他以为那是书籍上早已记载的东方古国印度。因此,他漫不经心地称他们为“印第安人”。

迄今,拉丁美洲尚有2000万印第安人的后裔。

印第安人是在遥远而孤寂的美洲土生土长的吗?不!印第安人是从遥远而冷漠的星宇破空而降的吗?也不是!现在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大多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这些迁移来的部落,才是美洲的最早的发现者,他们比哥伦布至少要早几千年。

至于是什么种族或部落,通过什么路线迁入美洲,史学界却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欧洲移民说”。此说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冰岛和格陵兰岛进入美洲的,也有人认为,欧洲人是通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

二是“亚洲人南太平洋岛屿移入说”。此说认为亚洲人经过南太平洋的岛屿,逐步移入美洲。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本来就生活在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亚人通过南太平洋岛屿进入美洲的。

三是“非洲移民说”。此说认为非洲黑人,特别是努比亚人、马里人,都有可能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四是“亚洲人白令海峡进入说”。此说认为是蒙古人种的亚洲人,在四万年和一万八千年前,通过白令海峡结冰的“走廊”,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大陆的。

这第四种说法影响很大,赞同者也最多。在这种说法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华北人说”,用引人注目的证据,论证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他们可能是一批寻找安憩之所的仓皇逃窜的战败者,也可能是一批敢于冒险、追逐猎物的猎人,他们才是荒无人迹的美洲的开拓者。

殷人逃美说

殷即商,商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王朝。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

当时的纣王正率大军,征伐位于今山东省的“人方国”。大获全胜,然后,匆匆地赶回安阳过年。正月初二,武王兵临城下,而纣王的大军还在返回的途中,他不得不驱使大批的奴隶、俘虏和平民应战,结果大败,纣王自焚而死。

武王死后,纣王的儿子武庚谋反,企图复国,周公进行了第二次东征,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国贵族们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

殷人到底逃到哪儿去了呢?有的学者认为:就是美洲。

早在1939年,中国学者陈志良就提出了殷人逃美的断想。20世纪70年代,香港学者卫聚贤在《中国古代美洲交通考》里写道,殷人亡国后,逃亡到美洲,公元前656年,齐桓公曾到阿拉斯加的科达克岛去寻找美洲虎皮,后来,殷人后裔曾派人回到中原,带回六只美洲特有的蜂鸟。

蜂鸟体小而美丽,是唯一在飞行中可停可退的鸟,在中国古籍中叫“鹢”。《左传·僖公十六年》中载“六鹚退飞过宋都”,这几只退飞的“鹢”,既不是中原的特产,也不是古人的梦幻,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前2136年,殷人的后裔就带回了足以在中原炫耀的美洲蜂鸟。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美洲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的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金字塔。墨西哥的金字塔与埃及的金字塔,仅仅只是“锥”形相似,而“棱”状全非,与墨西哥金字塔“锥”、“棱”全似的则只有中国的“金字塔”。

我国山东曲阜的少昊陵,陕西十数座汉皇陵,特别是吉林集安县的正方形体“将军坟”,除了规模略小之外,与墨西哥“金字塔”的形状、石室结构以及筑为单数的石阶相比,如出一人之手。其中,以少吴陵为最古,陵顶有庙,石筑台阶,俨然是一座墨西哥“金字塔”。

还有,中国人崇尚龙,被称为是“龙的传人”。龙的图像最早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商代,而三千年前的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中,甚至在美洲其他印第安人中,也出现了镶嵌着龙状的石刻和龙蛇交尾的图像。

还有,我国古代传说,伏羲、女娲兄妹婚配,以传人类;古代的墨西哥的一些民族,主要由祭司来管理,他是天神的化身,另一个女祭司,则是他的妹妹和妻子,她代表着地。这表明,“内婚制”在中、美两地的古代,不约而同地流传。

茫茫烟水惹梦思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个滨海民族,绵长的海岸和烟涛迷茫的广阔的海疆,本来就足以诱发人们无穷的遐想。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濒海为国的战败者越海而逃的事例屡见不鲜。

最早的“越海”记载出现在夏朝末年。《尚书大传·汤誓》中说:“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那就是说,商汤—殷人的祖先在战胜夏桀的时候,就出现过五百名夏朝贵族越海而逃的事例。后来,秦始皇灭齐的时候,田横也曾率领五百壮士越海而逃。

最近的例子出现在半个世纪之前,国民党政权抵挡不住中国人民解放军凌厉的攻势的时候,也走了许多败亡者走过的老路。

殷人本来就是个航海民族,《诗经·商颂·长发》中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截:统一)。”他们管辖的范围本来就延伸到了“海外”,到他们战败的时候,越海而逃就是很自然的了。

然而,他们能渡过茫茫的烟水吗?答案是肯定的。

1852年,美籍华人乔治·休就曾偕数人驾小艇8艘,从广东出发,沿黑潮漂至加利福尼亚州。他同他所乘坐的小艇照片,被保留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博物馆里。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美籍华人物理教授周传钧博士,四十多年前在他还是个渔人的时候,就曾偕同4人,不假其他动力,驾木帆船,用了63天时间,沿黑潮暖流横渡太平洋获得成功。在他之前,他的一位同事的父亲,也因一批木船被台风刮向黑潮暖流,最后也漂流到了美洲。

与此同时,一批勇敢者也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试验。一位名叫图尔·海尔达尔的挪威旅行家,仿照古埃及人的船只,建造了一艘纸莎草船“拉”号。1969年,他就乘坐这艘船从摩洛哥出发横渡大西洋,来到了美洲沿岸的巴巴多斯岛。

1981年12月,另一位勇敢的探索者,36岁的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马蒂,乘坐一艘面积只有2平方米的带帆水上滑板横渡大西洋,经过38天的航行,于1982年1月18日到达了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市附近。这些勇敢的实践,说明了跨越茫茫烟水是完全可能的。

据考证,周公平定叛乱为秋九月,渤海、黄海、东海海面已开始刮北风,如果殷人此时下海,那么北风、黑潮、西风漂流会促使他们走以下路线:舟山群岛—台湾北部—琉球群岛—日本南部—阿留申群岛南部—北美—加利福尼亚—墨西哥,顺风顺水,简直是一帆风顺。正如沿着黑潮横渡过太平洋的周传钧教授所说:“古代中国的船舶不被漂到美洲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要有足够食物、淡水和思想准备。

另外,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自称是三千年前,经过“天之浮桥诸岛”而来,这与周灭殷商的时代正好一致。住在支华华的殷福布人自称是中国血统,每天见面都说“殷地安”,意思是“殷人新地平安”。

也许,当哥伦布初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见当地居民友好地向他道“殷地安”,他便以为是“India”了。后来哥伦布又到过古巴,他以为是中国南方某省,这个地理错觉他到死都执迷不悟。

“事实是,不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是美洲人发现了哥伦布,他迷路了。”美国历史学会执行会长塞缪尔·盖蒙这样说。

汉字、石锚、玉圭文书许多考古发现也令人震惊。在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16个玉雕人像和6块刻有古老的中国汉字的玉圭。其中,玉雕人像显然是一副中国人r 面孔,而且都是长头少发。我国典籍《御览》引《晏子春秋》说:“汤,长头而寡发。”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曾对这种头形进行过解释,他说,这种头形是由“人工缠绕变形的”,这是北方沿海东夷人的风俗,至今山东半岛仍有此风。有趣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曾有过这种缠头变形的风习。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玉圭上的汉字现已被破译出来。其中第二块刻着“俎娥茧翟伯”,第三块刻着“火农辛”,第五块刻着“十二示土二”等等。

此外,还刻有一些与中国远古文明相关联的名人,如“帝喾”、“蚩尤”、“王亥”、“少皋”等字词。

“茧翟”,即简狄,是有娥氏的长女,殷商的祖先。“帝喾”高辛氏是黄帝曾孙,也是殷商的一位祖先。“土”是古“社”字,“十二示土”是殷商时代祭祀祖先的制度。

我国学者王大有先生在对这些玉圭书板一一解读后指出,玉圭上的文字刻符,是用中国商代文字契刻的殷人祖先的谱系,雕像则是殷人祖先的形象。“这是一组祭祀中国殷人祖先的最高规格的神主牌位文献典籍,并有列祖列宗形象的国祀大典整体谱系”。

这真是令人振奋的奇闻!这为印第安人的先祖是殷商时代的移民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古老的汉字在美洲不断发现,迄今已有59个。房仲甫先生经过潜心研究,总结出美洲与中国商代文化明显的相似之处有七:(1)土墩;(2)雕像;(3)饕餮纹;(4)祖石;(5)虎神崇拜;(6)“四合院”式的建筑物;(7)与甲骨文相近的文字。

墨西哥拉文塔有一处土墩遗址,是美洲最早的祭祀场所,其建筑年代、用途和殷人“封禅”仪式的土墩完全一样。

秘鲁查比因文明与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都崇拜虎神,在安第斯山上的神殿里有一座高大的半人半虎石像,和商代雕刻的虎首、人身、虎爪明显地一脉相承。

印第安人的饕餮纹与商代相同。美洲出土的一个陶器上,有二十多个与甲骨文完全相同的“凡”(即帆)字,也表现了东渡的殷人对迢迢烟水的特殊怀念之情。

1975年冬,鲍勃·迈雷尔在加利福尼亚海底捞到一只重152公斤,中穿一孔的石柱。经考古学家莫里亚蒂和皮尔逊鉴定,这是一个船碇,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

但北美沿岸从未发现过此类人工石制品。1980年8月,北京大学安泰庠先生鉴定,这些“石锚”材质与台湾中、东部的灰岩同属一类;而广州的一座东汉古墓中的陶船上,也吊有这种石锚的仿制品。因此,它可能是中国人远航美洲的遗物。

反向交流:钩纹皮蠹

长沙马王堆汉墓以发掘出西汉女尸和金缕玉衣等诸多珍稀文物而闻名于世,而今又有一项发现令人迷惑而又惊奇。

那是在一号汉墓里,考古工作者在墓椁西室的食物笥和衣物笥中,发现了三只钩纹皮蠹的尸体。

钩纹皮蠹是一种昆虫,喜欢吃动物干制品和烟草、茶叶、衣服、粮食等物。由于它天生懒惰,只是附在货物上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地方,所以,和其他昆虫相比,传播比较困难。

问题的关键在于:钩纹皮蠹原产于美洲。昆虫学家告诉我们,这种昆虫是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才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就是传播到别的地方以后,也因为其自身的惰性,它的发展也非常缓慢,就是海运业非常发达、同美洲交往频繁的英国,也是近几十年才传入的。那么,这三只钩纹皮蠹怎么会出现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古墓之中呢?

是后来有人将这种昆虫带入了墓室?例如:盗墓。

但这座古墓封闭严密,从未遭到过破坏。

难道是中国原本就有这种昆虫,一号汉墓中的钩纹皮蠹原本就是中国的土产?科学严肃地告诉我们:由于新旧大陆区系不同,这种昆虫在广阔的旧大陆连生存的可能都没有,何况是中国!

事实只能这样认定:一批来自中国的货船越过茫茫烟水,把石锚“交流”到了美洲;然后,一批来自美洲的船只又跨过茫茫烟水,把钩纹皮蠹“交流”给了中国。如果不是这样,那该怎样解释?

据悉,在中国某处古墓中,还发掘出了玉米。作物栽培史认为,玉米也是原产于美洲,也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才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很显然的是,这座古墓的年龄要比哥伦布的年龄大得多。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例:我国小孩出生,屁股上常常有一块青色的“胎记”,这是蒙古人种特有的“标记”,俗称“蒙古斑”,其他人种则没有。有趣的是,印第安人的小孩出世,也常常带有这种“蒙古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