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4989800000037

第37章 历史文明的疑点(10)

但是,典狱长还是把渔夫扣押起来,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证实他确实不识字,也没有把盘子给别人看过,才把他放了。

典狱长对他说:“走吧!不识字是你的造化。”关押一段时间后,一个叫圣马尔斯的深得当局信任的军官,到圣马格丽特岛上将这个囚犯领出,又秘密地把他押送到巴黎那座可怕而出名的监狱—巴士底狱,他的囚犯编号是64389000。

在巴士底狱中,人们给他安排了一个舒适的住处。他的生活待遇,与其他囚犯相比截然不同,非常优越:头等的饭菜,精美的衣着,还允许他弹奏他心爱的乐器—吉他,并且还定期为他检查身体。

“蒙面人”对自己的处境从无怨言。至于他是什么人,他自己也从不透露一点真相,即使对那位时常为他检查身体的医生也不例外。那位医生也只能说,他所知道的,只是这位“蒙面人”身材优美,皮肤略带棕色,讲话声调优雅,而且很有风趣。

据传,知道有关“蒙面人”真情秘密的最后一个人叫夏米亚尔,是一位法国宫廷大臣。在这位大臣临终一刻,他的女婿曾经跪在他的床前,恳求他把这桩秘密告诉他。然而遭到拒绝,回答说这是有关国家利益的机密,他曾经向国王宣过誓,永守秘密。也许,随着他的去世,有关这位神秘的“蒙面人”的真相将永远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这个“蒙面人”于1703年死去,当晚就埋在圣保罗教区。至于他究竟是谁,伏尔泰也没有下文。

“路易十四生父”说

首先,有人从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父子关系的隐秘传说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蒙面人”可能是路易十四的生父。

路易十三和王后安娜婚后不和,长期分居,后经担任首相的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中调解,重归于好。但此时的安娜已在与一贵族情人的交往中身怀六甲,不久即生下了路易十四。为了避免露出马脚,安娜的情人,路易十四的生父只得流落他乡。

路易十四登基后,他的生父偷偷进京,向儿子乞求赏赐。路易十四既怕丑闻暴露,又不忍心加害生父,于是,就有了一个戴面罩的终身囚徒。但是,据监狱犯人登记簿记载,“蒙面人”突然死去时,是一个45岁左右的中年人。而这一年,路易十四已65岁。那么,“蒙面人”怎么可能是他生父呢?难道是监狱的登记簿有误,以此来掩盖他的真实面目?“蒙面人是多热”这一观点,从法国大革命后就开始流传。法国科学院院士潘约里1965年出版《铁面罩》一书也是如此认为的。

多热的父亲是前首相黎塞留的侍从,知道许多王室丑闻。多热本人是近卫军中尉,他因在王宫的一个楼梯上杀死了一个15岁的听差而被捕。但是,如果多热因此下狱,对这样一个普通刑事犯,有什么必要那样尊重和优待呢?如果是害怕多热泄露王室秘闻而扣压他,为什么不干脆把他杀掉呢?

1934年,有一位叫维尔那多的人写了一本书《皇后的医生》,他在书中断言这个犯人是法官兼警察头子拉雷尼。拉雷尼的叔叔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在宫廷中为路易十三的妻子安娜服务。路易十三死后,他叔叔解剖了尸体,发现死者并不是路易十四的父亲,并将这一秘密告诉了拉雷尼。后来宫廷为了防止这一丑闻传开,拉雷尼就成了终身囚犯。

但是,后来查明,拉雷尼是于1680年在故乡善终的。

除了怀疑,还是怀疑

1970年,法国记者阿列斯出版了《蒙面人—最后揭开的一个谜》一书,他运用了大量的材料,论证了上一世纪就出现过的一个观点: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富凯是蒙面囚犯。

富凯是路易十四的宠臣,1661年他以侵吞公款罪被捕入狱。路易十四主张将他处死,但法院却判他终身流放,被关进皮涅罗尔城堡。路易十四曾传下要富凯死在狱中的命令。据当局宣布,富凯于1680年3月23日突然死去,他的尸体未交其亲属而由当局秘密处理了。阿列斯认为,死者并不是富凯,而是他的仆人,富凯则在面罩下活着。这种说法可信吗?如果蒙面人是富凯,他活到1703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与史料记载的铁面人死时应是一个中年人也不相符合。

法国历史学家托拜恩与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一位管理员,一起查阅了当时巴士底狱囚犯的全部档案材料,指出蒙面人是意大利的马基奥里伯爵。

路易十四企图把曼图亚斯公爵领地中的卡赞列要塞变成他吞并意大利北部的战略要地,为此,他向曼图亚斯公爵许诺,只要把卡赞列要塞转让给法国,他便可得到10万艾克(14~16世纪的法国金币)。公爵犹豫不决,派自己的宠臣马基奥里伯爵前往法国谈判。路易十四又不惜用重金贿赂马基奥里,并答应事后另有重赏。但是,爱国的马基奥里不为金钱所动,并将此事告诉了公爵夫人。由于公爵夫人和路易十四关系暧昧,竟将此事泄露给路易十四,结果反使马基奥里伯爵成为了路易十四的阶下囚。他被监禁在巴士底狱,并戴上铁面罩。

但是,路易十四为什么不干脆杀掉马基奥里呢?如此周折地保留他的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种说法也缺乏有力的证据,不能使世人信服。

18世纪,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曾先后下令对铁面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究竟怎样?世人一无所知。

据传,知情的路易十六曾经表示:要永远确保铁面人的秘密。

希望钻石:厄运之谜

钻石是自然界里一种极为罕见的矿物,它坚硬无比,光彩夺目,具有永久不衰的魅力,因而一直被世人视为珍宝。然而,美丽的钻石并非都是幸福的象征,有时它也可能成为带来厄运的源头,令人发疯,置人于死地。那颗被称为“希望钻石”的蓝色宝石,就是以它能带来厄运而闻名于世的。

最早的厄运

据传说,“希望钻石”出产于印度南部的基斯特那河流域,14世纪末,一位印度老人在一个废弃的钻石矿场的沙堆里发现了它,当时重约122.5克拉,是颗罕见的大钻石,号称“钻石之王”。莎拉里帝国的国王曾经这么说过:“如果拿这颗钻石与我的帝国交换,我一定会毫不犹豫。”这一豪壮的语言极有分量,大大地提高了“希望钻石”的身价。

然而,就是这颗闪烁着冷艳寒光的巨钻,却有一段颇为传奇、充满凶险的历史,几百年来,它无情地嘲弄着所有拥有它的主人,使几乎每一个接触过它的人都莫名其妙地遭到厄运。

传说中第一位因它而死的人,是500年前的一位印度僧侣。那时钻石刚被发现不久,并被人们供奉在一座印度教神庙的神像额头上,每天受到信徒们的顶礼膜拜。这位贪婪的僧侣经不住这颗巨钻的诱惑,在一个深夜里潜入神庙,从神像额头上凿取了钻石。结果是,他很快地被人发现,愤怒的教徒们拿起棍棒,把他活活打死。

钻石被再次安放在神像的额头上,并由教徒们严加看守,以防被盗。到了1642年,一位叫塔菲尼尔的法国冒险家兼珠宝商人,装扮成信徒,盗取了这颗钻石,然后辗转逃回法国。不过,他得到的仅仅是财富,却失去了安宁。塔菲尼尔先是欣喜若狂,接着就疑神疑鬼,总担心有人暗算他,于是就把钻石转手卖给别人,得了不少的钱,并且用这笔钱买了一个爵位,购置了一处房产。但是,这位老兄却有一个不肖的儿子,嗜赌如命,不到几年,弄得负债累累。塔菲尼尔无可奈何,只得变卖家产为儿子还债,自己则只身再回印度,寻找钻石,以图东山再起。不料此次在印度不但发财不成,反被一群野狗活活咬死,尸体支离破碎,惨不忍睹。

法国王室的血污

1660年,这颗蓝色钻石又辗转落入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手中,路易十四对它极其珍爱,特地从意大利请来了能工巧匠,重新琢磨钻石,“希望钻石”由原来的122.5克拉瘦身为67.5克拉,被称为“法国之蓝”。

这颗经过琢磨后的钻石,呈心形,光泽倍增,雍容华贵,精美绝伦。法王把它珍藏在珠宝库里,只在有重大庆典的场合里才拿出来炫耀一番。

有一次,路易十四正在凡尔赛宫举行盛大舞会,佩戴着“希望钻石”正在翩翩起舞的莫蒂妮小姐,突然惊叫一声:“脖子上好难受啊!”随后倒在地上。这位被公认将是王妃的莫蒂妮小姐从此一蹶不振,摆脱不了厄运的纠缠,不久即死于非命。

兰巴尔公主曾经多次佩戴过这颗钻石,她后来被一些暴民打死。

路易十四手下有位名叫尼古拉斯·福奎特的亲信,是政府的经济大臣,因参加某国宴会而借用了“希望钻石”,此君想用这颗钻石来抬高身价,炫耀他与法王的密切关系,以求带来好运。可是此人命运不佳,数年后,路易十五即位,有人在新国王面前告状,说福奎特企图盗窃王室珍宝。可怜的福奎特升官不成,反被判了个终生监禁。

路易十四本人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最终在那场帝国兵变失败后死去。当他的灵车通过街道时,喧闹的人群以唾骂作为敬礼,用狂欢和痛饮来庆贺他的死亡。

路易十五没有戴过它,但他的一名曾戴过它的情妇,在法国大革命时上了断头台。

此后继承这颗钻石的,是显赫一时的路易十六。他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国王。王后玛丽·安东尼娜荒淫无耻,挥霍无度。路易十六也命运不佳,其归宿是在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与王后安东尼娜一起被送上了断头台。

1792年,在清点王室珍宝时,缀有这颗钻石的皇冠不翼而飞。原来是一名宫廷侍卫浑水摸鱼,趁混乱之际偷走了它。从此,“法国之蓝”销声匿迹达40年之久。

这期间,法国珠宝商雅克·塞洛特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那里买下了这颗钻石。他虽获此至宝,但整日里忧心忡忡,因为当时政府到处张贴告示,谁私藏了王室珍宝,就要以死罪论处。此君既不甘心交出了事,又不安心妥为收藏,不久变得精神错乱,最后自杀身亡。

慷慨的捐赠

一位富豪俄国亲王康尼托沃斯基用重金买下了它,把它送给他在巴黎的情妇。但不久之后,他亲手开枪把情妇打死,随后他也被谋杀身亡。

1830年,这颗钻石出现在俄国皇宫中,风流女皇叶卡特琳娜特别喜爱这颗“法国之蓝”,决定再次琢磨后镶上皇冠。被选定的荷兰钻石琢磨匠费了不少心血,把它磨成了目前的44.5克拉。加工完毕时,已是半夜时分,他把钻石锁在保险柜里,然后回房睡觉,准备第二天再刻上女皇的名字。次日,他打开保险柜一看,顿时傻了眼,里面空空如也。原来是钻石匠的儿子偷走了钻石,已逃往英国。可怜的钻石匠自知无法交代,就服毒自尽了。

在“法国之蓝”不断易主的过程中,爱尔兰一位名叫亨利·霍普的银行家在一次公开拍卖中以15万美元的价格把它买了下来,并用自己的名字—Hope 给钻石命名。

“Hope”(霍普)是“希望”的意思,这是目前把它称作“希望钻石”的由来。

可是,重新命名之举并没有为这位霍普先生带来什么希望,而是带来了厄运,以致后来家破人亡。原来,霍普是单身汉,财产和钻石都由他的一个侄儿继承,他在去世之前立下遗嘱,让家人把这颗钻石代代相传,任何时候都不能卖掉。在此后20年中,这颗被命名为“霍普”的钻石被怀疑是这个家族四名成员惨遭不幸的罪魁祸首。到钻石传到他孙子弗朗西斯手里时,银行倒闭,弗朗西斯也因破产而死。

“希望钻石”几经拍卖,几度浮沉,辗转到1903年,土耳其皇帝哈密德二世花了40万美元把它买下,赐给皇后苏巴雅,后来国王又亲手把皇后刺死。9个月后,即1904年,青年土耳其党发动军事政变,一年后,哈密德二世自己也失去了王位。

1911年,“希望钻石”又运渡重洋来到美国,《华盛顿邮报》社长、商业巨贾麦克林以15.5万美元低价购得,他的夫人无所畏惧,藐视那些荒诞的传闻,常常将另一颗著名钻石“东方之星”与“希望钻石”同时佩戴在项链上。

她本人虽平安终老,在随后的40年中,给家庭带来的厄运却接踵而至:先是麦克林的儿子文森特被一辆汽车撞死,接着是他的女儿因服安眠药过量而离奇地死去。1947年,麦克林先生自己也破了产,最后死在精神病院里。他的新任妻子伊芙琳则最终成了个嗜吗啡成癖的瘾君子。

麦克林夫人去世后,“希望钻石”被美国的一位钻石大亨哈瑞·温斯顿买下。这次交易是私下进行的,据说温斯顿出了150万美元的高价才得以成交。尽管温斯顿先生仍然不以为意,但这颗声名狼藉的钻石的离奇经历在西方世界里却是被炒得家喻户晓。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人们知道温斯顿一家,或者某一个人在车上时,同车的人则纷纷下车;人们知道温斯顿一家,或者某一个人在飞机上时,同机的人就纷纷退票。搞得温斯顿一家非常尴尬,哭笑不得。

由于这颗传奇的钻石确曾带给人们一些厄运,温斯顿毅然决定,将它捐献给了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1958年12月8日,在博物馆举行的捐赠仪式上,温斯顿先生感慨地说:“‘希望钻石’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希望,而是无穷无尽的罪恶。我今天把它捐赠给博物馆,更希望由此而把人类的罪恶也都在博物馆里陈列起来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