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14989800000030

第30章 历史文明的疑点(3)

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登上英国女王的宝座。正值青春年华的伊丽莎自身材细挑,娴雅多姿,目光慑人,灿亮得近乎金黄的头发细腻柔顺,十指纤纤,洁白无瑕。她喜欢打扮,也善于打扮。在宫廷宴会或舞会上,她总是无可争辩的佼佼者,一个令人陶醉的女性。

她俨然是一个威高望重、驾驭一切的国王。但她同时也是个女人,当然逃避不了青春年华的情欲,逃避不了英俊潇洒、风度不凡的男人的诱惑。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曾与汤姆斯·西摩尔调过情,一度传为宫廷绯闻。不久,西摩尔野心膨胀,参与政治密谋,事败后被判处死刑。

伊丽莎白当上女王后,议会和大臣曾强烈要求女王迅速成婚,因为这是关系到英国的王位是否后继有人、社稷是否安稳的大事。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瑞典国王埃利克和法国王公等等,都对妖娆万状的女王垂涎三尺,盼望能人主英伦三岛。国内的王公大臣也为争其宠幸而明争暗斗。

伊丽莎白的宠臣和情人如走马灯一样,供她任意驱使。其中第一号情人是罗伯特·达德利,后封为莱斯特伯爵。他们曾是青梅竹马时的玩伴,常常出双入对,通宵轻歌曼舞。他可以不经通报直闯女王寝宫。莱斯特一不在宫,女王就锁眉闭颜,郁郁寡欢。

美国的弗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曾公开展出过一封达德利给伊丽莎白的情书,信是达德利在指挥英西大海战的间隙中写的,达德利在这封情书中把伊丽莎自称为“我最最亲爱的女王”、“最最甜蜜的女王陛下”,更有趣的是,他两次将代表“最”的英文单词“most”中的“o”双写,变成了“moost”,其中“oo”上加上眉毛,就像一双眼睛。任何臣下都是不敢如此胆大妄为的,可达德利就是敢。

但是,莱斯特早有妻室,不久,妻子神秘死去,他曾全力以赴去争取梦寐以求的东西。但结果是,莱斯特竟未能如愿。

女王46岁时,又异想天开,热衷于远嫁法国安茹公爵,并邀请他到王宫,成为王宫里的座上客。安茹此时不过23岁,双方年龄相差一倍。两人手拉手地在御花园亲昵,嬉笑调情,甚至当众拥抱。但是,她到底还不是一个轻浮而毫无见地的女子,安茹公爵还是未能达到他的目的。

她也喜爱华尔特·罗利。罗利以他的英俊、机智、奉承和讲述海外的冒险故事而博得了女王的欢心,出入她的左右,还受封爵士。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女王最后的迷恋者是埃塞克斯伯爵,比她小30岁。他身材颀长,风度优雅,桀骜不驯。1601年,埃塞克斯企图染指大权,反对政敌威廉,塞西尔,在伦敦掀起骚动。女王一反常态,断然下令处死了埃塞克斯伯爵。

那么,尊贵的女王为什么悠游情海却又终身不嫁呢?

她的政敌说,她根本就没有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个阴阳人。据说,宫中曾传出女王的月经少得可怜。而另一种相反的意见说,她有私生子。至于她为什么不让莱斯特成为王夫,估计她是怕蒙受莱斯特妻室无故死去的罪过。

也有人认为,女王的父亲三次杀妻,六娶王后,惨痛的历史教训使她得出一个结论,伴夫如伴虎,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使她下定决心“嫁给英格兰”,终身未嫁。

玛丽杀夫之谜

玛丽·斯图亚特是苏格兰国王亨利五世的独生女。她降生后仅六个昼夜,亨利便弃世了,还处于襁褓之中的玛丽,便当上了苏格兰女王。

玛丽自幼在法国长大,国内则由她母亲摄政。1558年,16岁的玛丽与法国王储结婚。不久,她丈夫继承了王位,就是法朗西斯二世。一年后,法朗西斯二世被死神夺走了生命。年轻的玛丽从此终日郁郁寡欢,体验着人生旅途上最深沉的痛楚与悲伤。

1559~1560年,苏格兰新教徒不堪忍受天主教的压迫,他们在英国军队的干预下,举行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在苏格兰的法军,从而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新教派的统治。苏格兰人热情欢迎自己的女王回国执掌政权。

此时的玛丽正当青春年少,且又新寡。回国不久,就由意大利人利奇奥做媒嫁给达恩利公爵。然而达恩利是个头脑简单、嗜酒贪杯的家伙,很多贵族都看不起他,把他当作一个讨厌的花花公子。经过短暂的蜜月生活后,玛丽对他的感情逐渐淡薄,甚至发展到看不顺眼的程度。

后来,达恩利指使暴徒杀死了他的媒人利奇奥,因为他怀疑利奇奥在自己与玛丽的夫妻关系中进行了卑鄙的挑拨离间。这次事件发生后,玛丽与丈夫的关系更加恶化,几乎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为了报复,玛丽决定与博斯威尔伯爵结成政治上的联盟,以对付他丈夫达恩利的蓄意挑衅。

不久,与女王分居的达恩利染上了天花。为了表示夫妻的情分,她不仅派御医为他诊治,还将他接回爱丁堡休养,并将他安置在城外一处荒僻的别墅里。每当公余之暇,女王还亲自去他的别墅探望,似乎还表达了百般的情爱。

一星期后的一个夜晚,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清晨,人们发现达恩利的别墅已成为一片瓦砾,而主人的尸体却完整无损地躺在近处的一棵树下。这说明达恩利事先有所警觉,企图在爆炸前逃开,但只走了几步,便陈尸在花园里了,尸体完好,仿佛被窒息而死。这一暴行的发生,人们自然将怀疑的目光射向玛丽和她的情人博斯威尔身上。事隔不久,玛丽便和博斯威尔举行了婚礼。

谁是凶手?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趁达恩利病危之机痛下杀手?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玛丽纵然有一千张能言善辩的利嘴,也澄清不了这个也许不应由她承担的罪责。

达恩利公爵被杀死后不久,苏格兰的新教徒乘机起兵反对玛丽,苏格兰女王兵败卡伯里,被俘后遭到监禁和废黜。苏格兰人把玛丽1岁的儿子立为国王,是为“詹姆斯六世”。

1568年5月,玛丽逃到英格兰求助于表姐伊丽莎白。在伊丽莎白一世看来,这个痴情的表妹算是自投罗网了。原来,自从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之后,一种新的基督教信仰—新教诞生。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血腥冲突绵延不断,欧洲的所有大国和广大民众都深受牵连。

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因为与教皇有着个人恩怨,断然地自立新教,同维护天主教的罗马教廷断绝一切关系。与此同时,由他任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兰默宦布,亨利八世与他信仰天主教的妻子—凯瑟琳王后的婚姻无效,转而与信仰新教的王后侍女安妮,波琳结婚。安妮·波琳加冕之时,已经怀有身孕,作为报复,罗马教皇则宣布开除了亨利八世的教籍。

在天主教的眼里,伊丽莎白是个不合法的继承者。其父亨利八世与安妮·波琳结婚仅三个月就生了伊丽莎白,她最多不过是亨利八世的私生女。而且,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她血统的纯正性。更重要的是,亨利八世与前皇后的离婚以及与安妮,波琳的结婚,都没有得到教皇的同意。而且不久之后,她的母亲安妮又因不贞与失节,被亨利八世处死。因此,罗马教皇和所有天主教国家都否认伊丽莎白继承千位的合法性,必欲颠覆之而后快。

恰巧相反,这个自投罗网的玛丽,竟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从血统上看,她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外孙,是受到罗马教皇和所有天主教国家支持的英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她是伊丽莎白王位的潜在威胁和公开对手。

更使伊丽莎白不快的是,玛丽生有一个儿子,王位后继有人,而自己却至今未嫁。按照英国的王位继承法,即便是玛丽无所作为,伊丽莎白死后,王位也必将由玛丽继承。更为可怕的是,玛丽的到来,将会给已经被镇压下去的天主教徒带来复辟的希望。

思之再三,伊丽莎白决定将这位自投罗网的表妹软禁起来。这一软禁就是18年。

是陷阱,还是罪有应得?

玛丽的到来果然给英格兰带来了轩然大波。

1569年,英格兰北部的两位伯爵联手图谋将玛丽救出,以取代伊丽莎白出任英格兰国王。但他们的军队根本就不堪一击。

两年后,女王的情报人员又破获了一起“里多尔菲阴谋”,这跟玛丽也或多或少有着某种联系。

特别是1580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宣布把异教徒从世界上清除出去不算罪恶之后,暗杀伊丽莎白的阴谋陡然地多了起来。

此时的玛丽,表面上整天里以绣花、养狗、玩鸟打发日子,但实际上并没有摆脱天主教派反对新教派统治的一系列阴谋的政治漩涡。英国的天主教徒把复辟的希望寄托在刺杀伊丽莎白,扶助玛丽登基的阴谋得逞上。据说,英王的反间谍机构的首脑沃尔辛安着手布置了一个陷阱,蓄意让玛丽卷入一起企图谋杀伊丽莎白的阴谋案件中。他们利用每周向软禁玛丽的城堡送啤酒的机会,将秘密信件用防水纸包裹严实后,置入啤酒桶内运送到玛丽的住所。愚蠢而轻信的玛丽果然中计,她又以同样的方式将回信送出城堡。这样,英王的间谍机构很快得到了玛丽参与复辟阴谋的密信。信上这样说:找六位先生开始动手。

计划订出后传达我的命令,召集你们的力量,把我救出城堡,同时等待外国援军。

他们终于得到了置玛丽于死地的主要证据。玛丽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她在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三点请求:一是将她秘密行刑;二是死后归葬法国;三是遗物分赠给她的侍从,对他们不予加害。

据说,伊丽莎白看完后落下了眼泪,但始终没有回信。

法庭拒绝了法国、苏格兰特使为她说情的请求,也驳回了她的申诉,果断地判处玛丽极刑。议会也批准了法庭的判决。

1578年2月8日清晨,玛丽刻意妆饰起来,做完早祷后,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十字架,款步进入了行刑厅。刽子手取下了她的头饰,拉下了她的衣领,玛丽安详地把头枕在铁砧上,口中喃喃地祈祷着:

“主啊,我把我的灵魂托付给你!”刽子手举起锋利的大斧,砍下了她的头颅,鲜血染红了她的长裙,也飞溅到围观者的身上。事后,狡黠的伊丽莎白声明自己从来没有授权任何人传达处死玛丽的命令。她的副首相戴维逊成了这次处决的替罪羊。

玛丽被处死后的第二年,英国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争夺海洋霸权的决战也就开始了。所以,杀死玛丽之时,也是英国下决心与西班牙殊死一战之日,因此,很多史家把玛丽之死看成是这一场大战的序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但是,玛丽在受审判之时,断然否定自己的罪状,陈述了自己长期身陷囹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困境。伊丽莎白则在处决玛丽之后,断然否定曾经下达过任何处死玛丽的命令。显然,这两姊妹都在玩弄欺蒙世人的伎俩,以至于玛丽到底参与了天主教派的复辟阴谋没有,伊丽莎白到底下达了处决玛丽的命令没有,竟成了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永远无法揭开的谜团。

拿破仑:死亡之谜

1821年5月5日,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度过了六年的流放生活之后,停止了呼吸。

尽管遵照死者的遗嘱对尸体进行了解剖,但当时在场的几名英国军医和拿破仑的私人医生都清楚地知道,任何意外的结果都会掀起难以逆料的政治风波。解剖结果秘而不宣,所以,直至今日,拿破仑之死仍然是医学界和史学界饶有趣味的话题。

旋风般的崛起

1793年7月,法国地中海著名港口城市土伦叛乱,英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对叛乱分子进行了直接支援。共和国军队包围了土伦,但久攻不下。炮兵上尉拿破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拿到炮兵副指挥官的委任状的。

交给他的是四门大炮和两门臼炮,既无弹药,也无维修工具,有的只是一群从未受过训练、不会使用大炮的士兵。

他威风凛凛地巡视了他的阵地,禁不住狂啸起来:“一群饭桶!这里离英国船舰三个射程,离海岸两个射程,难道我们宝贵的大炮,是用来轰击我们自己的农舍的吗?”

六个星期以后,他搞来了200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和装备,训练出一支进攻力量很强的炮兵部队。他利用一座茂密的橄榄园做掩护,设置了13个可以直接攻城的炮兵阵地。

总攻开始了,大雨滂沱,七八十发炮弹暴雨般地向敌人的阵地倾泻,然而反击的炮火也非常猛烈。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拿破仑带领后备军冲了上来,一发炮弹击毙了他的战马,一颗流弹打伤了他的小腿,但他毫无畏惧,毫不惊慌,指挥着他的炮队对准敌人的炮台,对准港口,对准英、西两国的舰队,猛烈射击。

受到重创的英国军舰逃跑了,土伦叛乱平息。从此,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在巴黎上空震响,那就是拿破仑!

1796年,拿破仑远征意大利。皎洁的月光下,利沃里山谷处处营盘。一名睡着的法国哨兵突然惊醒,朦胧中看到有个人正拿着他的枪在替他站岗。这人有点面熟,哨兵揉揉眼睛,禁不住大叫起来:

“啊,上帝!”哨兵认出了这张轮廓分明的脸,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惶恐和绝望使他不敢抬头。

“朋友,”拿破仑说,“这是你的枪。你太辛苦了,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儿,下次可要小心啊!”这是27岁的拿破仑作为法国意大利军团总司令第一次率兵出征中的一幕。后来,这个哨兵所在的部队,四天内跑了一百多公里路,参加了三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没有人发出过一句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