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推理
14989600000037

第37章 谋略力(5)

在县城的西门边上,躺着一个男子的尸体,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大家纷纷议论说:“刚才我进城门的时候,怎么没有看到他啊?”也有人说:“你们就别瞎议论了,快去报官吧!”周纡大声说:“别去报了,本县官已经来了。”人们看见县官来了,就让开了一条路。周纡挤进去一看,那尸体穿得破破烂烂,好像是个乞丐,脑袋上有一个大窟窿,血迹已经干了。周纡高声说:

“诸位请肃静,本官要亲自审问尸体,查出凶手!”众人大吃一惊:难道尸体会开口说话?大家都停止了议论,看县官怎么审问,周纡朝尸体大喝一声:“是谁把你害了,快从实招来!”然后凑近尸体耳朵,好像在和尸体说悄悄话呢。

过了一会儿,周纡大声宣布:“尸体已经告诉本官真相了!”他叫来守城门的士兵,问他:“刚才有谁运过稻草进城?赶快把他抓起来!”

尸体当然不会真的自己说话,那么,周纡为什么能“听”到尸体说出真相呢?

周纡从众人的议论里,知道尸体是刚放在这里的,他假装审问,开始细细地观察尸体,果然,他从尸体的头发和耳孔里,看到很多稻草屑,便很准确地判断出凶手是把尸体藏在稻草里。混进城门的。

周纡善于倾听和善于观察,是他能够破案的关键。

县令买马

晋朝的时候,县令罗际刚刚上任就传下令牌,让全县的百姓都来有冤申冤,有案说案。

一天,一个老汉颤颤巍巍地前来报案:“大人,我的马昨夜被偷了!”

罗际见老汉急得满头大汗,便同情地问道:“你的马长得啥模样?”

老汉叹息着回答道:“大人那,都怪我马虎,才让偷马贼钻了空子。那可是一匹好马呀,四岁口,个大脊宽,四碲雪白,身上红得像火炭一样,跑得可快呢。”

罗刚听了点了点头,又问道:“你晚上听到什么动静没有?”老汉略一思索,说道:“大人,我好像在半夜的时候,听到有一群马叫了一阵,听声音像是马贩子赶着马从我住的村子里经过。”

罗际听老汉说完,安慰老汉说:“老人家,你先回去吧,等马寻到了,我再请你领回去。”

老汉见罗际说得平平淡淡,满腹狐疑地离开了县衙。第二天,罗际叫人在城门口贴出了一个布告,布告的内容立刻在全城就传开了,很快,有一个马贩子探头探脑地牵着一匹马就来到了县衙门前,县令罗际见眼前这匹马和老汉说的那匹马非常相像,便把老汉叫了出来进行相认。

那马一见到老汉,顿时两蹄腾起,鬃毛竖立,挣开马贩子手中的缰绳,跑到老汉跟前,亲热地舔老汉的手。老汉高兴地说道:“就是这匹马,这就是我丢的那匹马!”

罗际见状,大声叫道:“大胆马贩子,竟敢偷盗老汉的马,来人,立刻给我拿下!”

马贩子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中了罗际的计。罗际用了什么计策,使马贩子自己原形毕露的呢?

罗际在城门口贴出的布告,上面写道:“本知县奉朝廷之命,出白银一千两,买一匹个大脊宽,毛如红炭的四岁口的大马,望养此马者,速送县衙。”马贩子见钱眼开,以为可以用偷来的这匹马卖到一千两白银,结果中了罗际的高价购物的计。

母亲与儿子

后魏的时候,一天,有一个叫李易的商人,带着几十匹绢去岐州做生意。时值冬季,太阳早早就落山了。可是李易赶路心切,摸黑继续前行,想赶到岐州再歇息。当他来到一片树林时,突然从林子里蹿出了一个骑马横刀的强盗。那强盗大声喝道:“把东西留给大爷让你过去,不然的话,立刻让你刀下见鬼。”

李易吓得跪在地上,口呼饶命。“还不快将东西放下!”强盗用刀背轻拍了一下李易的屁股。

李易小心地从地上爬起来,放下了绢。强盗迅速把几十匹绢捆在马背上,骑马跑进了树林中。

李易听见马蹄声远去,方才敢抬起头来。正巧这时,官府几个骑马巡逻的士兵路过这里,忙问李易发生了什么事。

李易惊魂未定地说:“小人出门做生意来到此地,不想被强盗抢了。”

听说有人被抢,为首的一个小头目忙说:“快指出强盗逃走的方向,我们这就去追。”

李易啜嚅着说:“小人吓得一直趴在地上,没看见强盗朝哪里逃了?”

小头目气得骂道:“笨蛋!还不快随我们去报案。”刺史杨津是个很会断案的人。只要是报到他这里的案子,很少有不破的。他让李易把发案经过述说一遍后,问道:

“天黑看不清强盗的模样,又没敢看他逃走的方向,但他穿什么衣,骑什么马,年纪有多大,你总还能知道一些吧?”

李易低头回忆了一下,说:“那强盗很年轻,身穿膏衣青裤,骑着一匹黑马,那马四蹄踏雪。”

杨津让李易暂且回家听候消息,自己回到书房。杨津想,李易被强盗抢劫后,很快就遇见了骑马巡逻的士兵,发案地离城里仅有十里,说明从李易被抢到报案时间不长。如果强盗是岐州城里的人,他必定不敢带着赃物直接回家。假如强盗现在没回家的话,只要找到强盗家里的人,就不难抓住强盗了。可是,怎样才能找到强盗的家里人呢?忽然,杨津想出了一个主意,立即叫来衙役,命令他们照计行事。

衙役走后,杨津在堂上单等强盗的家人到来。果然,过不一会儿,强盗的母亲就来到了大堂。杨津又从强盗母亲的嘴里得知强盗叫王虎,经常到城东40里外的韩家庄其姐夫家去玩。于是,杨津派人去捉。王虎正与其姐夫猜拳喝酒,几十匹绢也放在屋里。王虎当即被捉到州衙,经审问,他全部招供。杨津是用什么办法。让强盗的母亲自动来到州衙的呢?

杨津命衙役上街敲锣喊话,告之全城百姓,在东门外10里处,有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被杀。此人黑衣黑马,黑马四蹄踏雪。若是谁家的人,请快去州衙领尸。强盗王虎的母亲听见了,心里一惊:敲锣人喊的那个被杀人不正是自己的儿子吗?于是,她便急忙来到州衙。杨津就是这样用“死”儿诱母之计,找到了强盗的母亲,并由此破了案。

马瓜和冯弧

唐朝时,卫县有个大恶霸名叫冯弧。他倚仗着姐夫吴起是朝内掌管刑狱的大官。所以一向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有一天,冯弧和县城里一个开饭店的老板下棋,下着下着,冯弧便处于了劣势。眼看着要输棋,就开始逼着对方让着他,可店老板说什么也不干,执意要赢冯弧。

冯弧当即容颜大变,怒目圆睁,从兜里掏出了一把刀,一下子就将店老板刺死在棋桌旁。

死者家属连夜告到县衙,要求严惩凶手。县令张方马上命人把冯弧抓了起来,并连夜起草了一份判处冯弧死刑的案卷,派人以最快速度送到了京城。掌管刑狱的大官吴起接到案卷打开一看,呈报上来的案子竟然是要自己小舅子的命,便马上批道:此案不实,请张县令另议再报。随后,他又悄悄地给张方写了封信,说明冯弧是他小舅子,让他从轻处理,将来一定保举张方晋升高官。

张方按到退回的案卷和说情信后,心中非常气愤。他不愿徇私情,便再次把案卷呈了上去,可几日后,案卷依然是被退了回来。张方不气馁,第三次又呈了上去,可同第二次一样,案卷照样被退了回来。

几次上报,几次被退回,张方就猜到了一定是吴起有意在包庇冯弧,如果还依次上报,肯定是还会被退回。他决定想个办法,以达到惩治冯弧的目的。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使吴起批准将冯弧斩首示众了。

张方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张方重新写了一个案卷,在案卷上写道:“杀人犯马瓜,无故将人杀死,现呈报斩首示众,特报请审批。”第四次派人送到京城。吴起接到案卷,展开一看,见说的是杀人犯马瓜,不是冯弧,就挥笔批了“同意处斩”4个字。待批文回来后,张方便在“马”字旁添了两点。“瓜”字旁加了“弓”字,变成了“杀人犯冯弧”。这样。张方巧妙地用了汉字的拆字法,使这个不可一世的大恶霸终于伏法了。

盖字识盗

唐朝河阳县城里有个很大的粮仓,粮仓里储存着几十万担官粮。

一天。一个黄脸皮的中年人来到粮仓,把一个叫吕元的管粮人叫到了僻静处,轻声对他说道:

“有人要买粮食,咱们搭伙再干一次!”“现在可不比从前了,新调来的那个库官冯忱可厉害了,又精细得很,一点儿荤腥都不沾。”“那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犯事都推到他身上。”“能行吗?”

“行!只要你听我的。”“黄脸皮”附在吕元的耳朵上嘀咕了几句,吕元露出两排大黄牙笑了。原来,“黄脸皮”和吕元想出了一个十分阴险的计策。

他们先假造了冯忱批示的卖粮信,又由“黄脸皮”拿着假信买走了几千担粮食。

半个月后,冯忱发现粮食被人盗买,气得浑身发抖,他拿着那封假造的买粮信说:“盗买了粮食不算,还来诬陷本官。”他决定就是冒着受冤丢官的危险,也要把盗买粮食的人查出来。

冯忱到官府报了案。可他并不知道,这时吕元已恶人先告状,把一纸状词递到了官府。

县尉张族受理了此案。他问冯忱道:“你说那封信不是你写的,可是实话?”“下官办事清白,绝写不出那种信!”“可那信上的字很像你写的!”“是这样。我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张族边问边观察着冯忱脸上的表情变化。他发现冯忱神态自然,不像是在说假话,便又问道:“盗买粮食的人把那封信交给谁了?”

“是吕元经手的。”“吕元?”张族思忖了一下,对一名差役说道:“去把吕元传来。”

不一会儿,吕元被传来了。

张族问道:“吕元,这封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交给你的?”

吕元眨了眨眼睛,回答说:“大人,这个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冯大人。”

“什么?你说什么?”冯忱愣住了,转而愤怒地瞪着吕元骂道:“你这个混蛋,怎么敢血口喷人!”“住口!”张族止住了冯忱,又问吕元:“你写的状词可是实情?”“请大人放心,绝无半句戏言,我敢用脑袋担保。”

吕元提高嗓门喊道。冯忱站在一旁十分气愤,心想,都说张族办事公平,今日却为何偏听偏信?这时,张族拿过一张纸,盖住两头,只留中间一个字,问道:“吕元,你仔细看看,这是你写的字吗?”吕元看了看,答道:“大人,这字不是我写的!”张族又拿出一张纸,照样盖住两头,只留中间的一个字问道:“吕元,你再看看这个字是不是你写的?”吕元又看了看,故作镇静地答道:“大人,这字才是我写的呢?”

张族听了吕元的回答,朗声大笑:“你中计了。”说着,把那两张纸放在了吕元的面前。吕元看后面如土色,只得低头认罪。

张族立即派人把“黄脸皮”也抓获归案了。张族是怎样推断,又先后拿出两张什么纸?才迫使吕元认罪的呢?

张族推断,吕元自作聪明,一定会认为先拿出来的信是考验他的假信,肯定不敢承认。于是,张族先拿出吕元亲自写的状词盖住两头,让他辨认。果然不出所料,吕元回答说上面的字不是他写的。为了进一步证实吕元就是盗买粮食的人,张族又把那封假信拿出来,盖住两头的字再让吕元辨认。吕元看了看字,心想,刚才没有承认那张纸上的字是我写的。现在再不承认这张纸上的字是我写的,可就露馅了!于是,他承认了这字是他写的。这件盗买粮食案就这样被张族用盖字巧诈的方法巧妙地查清了。

被赖掉的八百贯钱

唐朝咸通年间,一天,有一高一矮两个人来到淮阴县打官司。高个子的叫陈石,矮个子的叫林兴,两个人争着向县令告状。

“都别吵,一个一个说。”知县一拍惊堂木,喝住了他们。县令对陈石说:“你先说吧!”

陈石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说:“大人,我和林兴隔条河住着,平时常有来往。大前年,我家失火,急等用钱,便把一块肥田典当给了他,得典当金九百贯。当时我们说好,3年后按原价赎回。现在,3年到期了。昨天,我去赎地时,因为900贯钱很重,我便分几次送去。可是,当我把最后100贯钱送到他家时,他赖账了,不肯把典当地契退还给我。无奈,小人只好来请大人做主。”“把收据拿来给我看!”陈石后悔地说:“我以为我与他很熟,平日关系又好,便没要收据。”“该你的了!”知县又对林兴说。

林兴满脸怒气地说:“大人,陈石是在胡说八道,血口喷人。我虽不趁万贯家财,但在这一带却也算个富户了,哪能赖他800贯钱呢?”

“你可有证人?”“没有。”

“胡闹!你们既无证据,又无证人,来这里找本官干什么?还不都与我滚下堂去,不然各打你们30大板。”衙役把陈石和林兴赶出了衙门。

二人出来后,林兴暗自发笑,陈石却伤心地失声痛哭。这时,有一老翁路过此处,向陈石问明缘由后,告诉他说:

“江阴知县赵和善断疑案,不妨找他去试一试。”“江阴与咱这里不属一个州县,就怕赵和不肯管。”“唉,死马当成活马医,这事儿还兴许能成呢?”事到如今,也只有这么办了。陈石因打官司心内焦急,第二天,便奔江阴县而去。五六日后,他来到了江阴,叩见了知县赵和。

赵和虽然有超人的智慧,但听了陈石的叙述后,还是摇头说道:“我是江阴的小官,你是淮阴的百姓,我管不着你的事,叫我怎么替你断案啊?”

“大入,我迢迢百里来此,就因为听人家说你能为民做主,断案如神。你若不管,我……”

赵和看见陈石绝望的样子,缓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本官就与你断一断这个案子吧!只是你先不要回去,可能过几天要你当堂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