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宇宙探秘
14989300000076

第76章 对失落文明的探秘(4)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不断地毁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们将自己的土地都用尽了。还有人则认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造成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也有人认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文明的消亡更有甚者把玛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联系起来,他们的依据就是玛雅文明中令科学家难以解释的“发达科技”,如系统的数学理论、精确的天文计算等。这更给匪夷所思的玛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所有这些理论都缺乏证据支持,虽然我们也很难驳倒这些理论。试想一下,玛雅文明遇到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的灾难,必定有某些痕迹留在地质层中,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遗留下来。

玛雅人修建金字塔探秘

大凡讲到金字塔,人们往往会想到埃及的金字塔,其实,古代美洲的金字塔不仅数量超过了埃及,而且特色更鲜明。埃及的金字塔是国王法老的陵墓,而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则不完全是帝王的陵墓,更多的是一种祭坛。

中美洲的玛雅人是一个特别的人种,语言自成一体,脸型轮廓很独特,前额倾斜、鹰钩鼻、厚嘴唇。他们在美洲这片沼泽低洼、人迹罕见的热带雨林中,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如平顶金字塔祭坛、浮雕、石碑等众多杰出的建筑物。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巧的数学,来适应他们按年记事的需要,以决定播种和收获的时间,对于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地加以计算,以期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他们所掌握的数学技巧,在古代原始民族中,高明得令人吃惊,尤其是他们熟悉“0”的概念,比阿拉伯商队横越中东沙漠把这个概念从印度传到欧洲的时间早1000年。凡此种种,使得玛雅文化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

玛雅文化诞生于公元前1000年,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3个时期,直到公元9世纪突然消失。据考证,大约公元元年前后,玛雅人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期,在尤卡坦半岛南端的贝登湖周围建立了第一批“城邦”,营造了一个繁华的城市。现今整个遗迹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其中心地带包括金字塔、祭坛等多处建筑。中心大广场东侧的美洲豹金字塔,塔高达56米,分为9级,塔顶建有尖型小庙;西侧是2号金字塔,高46米。

最高的4号金字塔高达75米,站在塔顶可一窥岛上全貌。与埃及最早的几座金字塔进行比较,人们发现它们竟然如同孪生的姐妹一般。

不过玛雅人金字塔的天文方位计算得更为精确:天狼星的光线经过南墙上的气流通道,直射到长眠于上面厅堂中的法老头部;北极星的光线通过北墙的气流通道,径直射进下面的厅堂里。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金字塔是一种坟墓,而且确实在很多金字塔中找到了木乃伊。那么,玛雅人会不会也用工程浩大的金字塔做坟墓呢?如果是,为什么金字塔与塔顶上的神龛是这么不相称,整个塔的建造水平是如此之高,而神龛却是相当粗糙,这不能不令人怀疑神龛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人们在金字塔发掘出了一些精致的透镜、蓄电池、变压器、太阳系模型碎片、不锈钢,以及其他不知什么合金制成的机械、工具等。根据这些,人们又推测,金字塔原先很可能是玛雅祖先的祭坛和用来观察天象的神坛,因为玛雅人对神有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他们信奉的神主要有:太阳神、雨神、风神、玉米神、战争之神、死亡之神等。在玛雅人看来,神的世界远比人间凡世丰富伟大。他们经常举行祭祀典礼,每位玛雅人都认为,为神献身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事情。因此玛雅人依照自己的历法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都是一种祭祀神灵并兼顾观测天象的天文台。

这些宏伟遗迹处处显示的不平凡,使得它与如今比邻的印第安人居住的茅屋和草棚格格不入,而且这些宏伟的建筑并不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严格按照玛雅人的宗教信仰和神奇的玛雅历法建造的,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从考古学家掌握的证据来看,当时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采集或狩猎为生,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似乎没有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那奇迹般的文化并没有经过一个由低向高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从天而降,骤然间涌现出了各种超越时代的辉煌成就。任何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必须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因而有些学者以此为基点,认为这些建筑不是玛雅人自己创造的,而是别人传授给他们的,可是又有谁能把这样先进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呢?

而且从早期的人类文明历史来看,文明的创造和辉煌都离不开河流: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祥于尼罗河或恒河流域中;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何偏偏只有玛雅人把他们的灿烂文明建筑于热带丛林之中呢?

不管怎样,不知出于何种原因,900年前后,玛雅人放弃了高度发展的文明,大举迁移,繁华的城市变得荒芜,任由热带丛林将它们吞没。玛雅文明一夜之间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后来从发掘出来的仅完成了一半的雕刻来看,这场劫难似乎来得十分突然,然而当时又有什么灾难是他们无可抵挡的呢?玛雅人抛弃自己建造起来的繁荣城市,却要转向荒凉的深山老林,这种背弃文明、回归蒙昧的做法,是出于自愿,还是另有隐情?关于玛雅文明的消失有着种种的猜测,有人说玛雅人是受到了瘟疫、战争等的袭击,但是为什么没有见到尸体?玛雅文明的消失与它的崛起一样,充满了神秘色彩,为世人瞩目。有人认为,玛雅人有可能被外族入侵,他们被迫离开家园。可是,有谁比正处于文明和文化兴盛时期的玛雅人更强大呢?

有人认为玛雅人是由于发生地震而被迫离开家园。可是直到今天,那些雄伟的石构建筑,虽然有些已倒塌,但仍有很多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整。

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隔代争斗,或是年轻的一代起来反对老一代,或是发生内战,或是因为一场革命,使得玛雅人离开了故土。如果真有上述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发生的话,那么也只有一部分居民,即失败者,离开国家,而胜利者则会留下生活。但调查研究没有发现有玛雅人留下来的任何迹象,哪怕是一名玛雅人!

当历史渐行渐远,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后,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只是梦呓般的神话,以及一幢又一幢遗弃的建筑,然而神秘的玛雅人、神秘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玛雅金字塔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神奇的羽蛇城探秘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上,有一群庞大的石柱群,平列蜿蜒,远远望去犹如长蛇在空中飞舞。其平列总长度近10千米,巨石总数达4000块,最重的达到350吨,可以称得上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壮观的石柱群了。

众所周知,布列塔尼半岛突出在大西洋的海面上,而卡纳克石柱群就是在半岛上的卡纳克镇附近。在那里,现在竖立于地的花岗岩巨石有3000多块,另外还有近1000块残破或者失落了。每块立石一般的高度是1~5米,而且石柱以天然大理石作为垫底。具体来讲,它一共包括有3个石阵。

第一石阵距离卡纳克镇500米左右,石柱成12行纵队排列,呈东西方向,蜿蜒在高低起伏的土地上,一直延伸到松林极目的远处,总长度已经达到4000米之多,巍然壮观。石柱行列微微弯曲,石与石间距离长短不一,石面打磨得相当平滑。在石阵的起点处有甬道,甬道的两壁和顶部是由花岗岩石板砌成的,里面很黑很低,必须手持电筒屈身前进。过了甬道,就进入一个小石室里,石室的四壁雕有图案,相当美观。

大约隔有一个小丘的距离,就是第二石阵。排列成7行,在总体长度上超过第一石阵。在石阵的中间有一座古老的磨坊,游人可以登上磨坊顶部,观看两旁绵延不绝的石柱阵容。过了一片稀疏的树林,就会看到第三个石阵。排列成13行,可惜长度仅仅有355米。不过那里的石柱在排列上,远比前面两阵更为密集。

考古学家试图将石柱与当时的拜蛇教联系到一起。历史上,当地高卢人是十分崇拜蛇神的,因而那些弯弯曲曲的石阵,有可能是模仿蟒蛇蜿蜒爬行的姿势来建造的。又因为那些石柱匍匐于高低起伏的大地上,远远望去,颇有振翅飞动的气势,因此,也就称其为“羽蛇城”。

这么惊人的石阵阵容,18世纪以前竟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当今的各种辞书和地理图书也是极少提及,那么神奇的“羽蛇城”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1764年,有位考古学家偶然路过这里,见到了石柱群,并作了报道,这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而他的论说也仅仅是依据民间传说而已。

当然还有更多的猜测,有认为是庙宇祭坛的,有认为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石的“登陆台”的,如此等等,真是莫衷一是。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使用放射性碳测试技术,确定石柱存在于公元前4650~前4300年,距今约6000多年,比英国的斯通亨石环要早得多,可谓人类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遗址之一。

但是,石阵所在地没有石头,须从4000米以外的山岩上开采。古人最先进的搬运工具也就是绳索、滚轴、杠杆、滑车,还有土坡的斜力下滑。他们是如何搬动350吨重的大石柱的呢?是什么鼓动他们狂热地进行这么浩大的工程呢?英国考古学家哈丁翰只能说:“卡纳克石柱群比金字塔更神秘,是考古学史上历史最久而又未被人类攻破的秘密。”如果要揭开石柱的秘密,必须先弄清营造石阵的那批古人的来源。继而了解当年的生活情景,留存下来的墓葬,为此提供了可靠的见解物证。

1900~1907年,法国的考古学家勒胡西率领着一支队伍,发掘卡纳克附近的圣米谢尔古墓。该墓的体积是7.5万立方米,出土大量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遗物。

1979~1984年,另一位考古学家勒霍斯带队发掘卡纳克辖区的格夫尔林尼斯岛上的甬道墓,发现该墓是个可以经营的地下建筑,大理石块砌成的同心圆台如同露天运动场的看台一样,墓壁上还有精美的浮雕图像。他们还在距那里20千米外发现了另一古墓,墓内的石雕也有类似的图案。格夫尔林尼斯岛上的甬道墓,今天已经辟为地下博物馆供游人参观。新石器时代的石雕令人叹为观止。29块墓道墙壁石板中有27块刻有图案,6000年前的无名大师雕刻了许多的同心圆弧、枞树、斧头、蛇、牧羊者手杖等等精美图案,还有类似女神的人像。墓内室顶端的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一头长角的牛头和其前半身以及一把斧头。

卡纳克人有高超的本领营造这样的“地下宫殿”,就已经充分说明:6000年以前的卡纳克人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了,自然也有足够能力来架设简单的“地面柱林”,建筑出显示着高度文明的石柱群落来。也就是说神奇的“羽蛇城”实际上正是卡纳克人高度文明的最佳体现,“羽蛇城”本身就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完美展现。

非洲石头城探秘

在津巴布韦共和国境内,有石头城遗址200多处,最大的一处在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千米的地方,占地面积达到7.25平方千米,人们通常称其为“大津巴布韦遗址”。

津巴布韦是“石头城”的意思。大津巴布韦遗址在丘陵地带上,三面环山、背面是风景优美的凯尔湖。所有建筑都使用长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岩石板垒成,虽不用胶泥、石灰之类的粘结物,却十分严整牢固,浑然一体。石头城由3部分组成:呈现椭圆形的大围场、呈现山顶堡垒状的卫城和平民区。大围场依山而建,城墙长达420米,高10米,城内面积4600平方米。城墙的东、西、北各开一个小城门,东南墙外又加筑一个与城墙平行的石墙,形成长100米宽1米的通道。在通道的终端有一座圆锥形实心塔,塔旁长有两颗参天的古树,据说是王室祭祀使用的“圣塔”。城中心有个半圆形内城,周长为90米左右,可能是王室最高统治者的居住场所。内外城之间有一组组的建筑群,有小围墙相连,门、柱、墙、窗都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可能是后妃、王室人员起居的地方。城门和石柱顶端大多雕刻着一只似鸽又像燕的鸟,当地人称为“津巴布韦鸟”,现在已经成为津巴布韦“国鸟”。

出城门沿着石阶可走向高度达100米的卫城,这是整个遗址的制高点。原来城堡高7.5米,底厚6米,正面有大门通向大围场,背面是绝壁。堡内有小围墙,将建筑物分割成许多块,其间通道多得像走迷宫,建筑与雕饰之精美,并不在王城之下。

大围场和卫城周围还没有发现大型的建筑物遗址,但是墙基纵横交错,并且留有作坊、商店、货栈、炼铁炉、住宅、水井、税区、梯田等的遗迹,还发掘出中国明代的瓷器、阿拉伯的金器、印度的念珠等珍宝,这里显然是庞大复杂的平民生活区了。早在16世纪初,葡萄牙人侵占莫桑比克时,就已经风闻西边有座石头城,但是始终不能证实。1868年,探险家亚当·伦德斯进入津巴布韦狩猎,因为追杀一只狮子,偶然见到了一座巨大的城堡。他持枪大胆闯进城内,发现原来是一个空荡荡的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