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200000091

第91章 明(3)

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是四子朱棣。十岁的时候,父亲朱元璋就封朱棣为燕王。公元1380年,朱棣按规定到了自己的封国北平。当时徐达奉命镇守北平,朱棣便拜这个军事家为师,军事理论与武艺得到迅速提高。后来,朱棣又奉父亲之命,迎娶了徐迭的长女,徐达成为他的岳父。朱棣在徐达的严格教授下,练得一身好武艺,逐渐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同入侵的蒙古军队交战中,朱棣屡建战功,军权日重,威名大振。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有意立酷肖自己的朱棣为太子。但朱棣不是皇后所生,即不是嫡出,按封建社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礼法,朱棣没有被立太子的资格。而有资格的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却头颅稍偏,性格优柔寡断,因此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的决心越来越大。可是,当朱元璋将此想法说出后,遭到众大臣的反对,因而朱棣还是没有被立为太子,这件事情不仅使他恨恨不平,更滋长了他夺取皇位的欲望和野心。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随后,朱允炆就在心腹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怂恿下开始削藩。他们在筹划一番后,决定先削曾有犯法行为的周、齐、湘、代、岷等五王,砍去朱棣的手足,然后再行削夺。朱允炆于是开始削藩,下令将削周王、岷王、代王、齐王的王爵先后削去,降为平民,而湘王则自焚而死。

听到五王的命运后,早就做好准备的朱棣为避免朱允炆败猜忌,于是装疯卖傻,假装患有疯病。他整天披散着头发,在大街上发疯狂跑,大喊大叫。有时在街头上夺取别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时昏沉沉地躺在街边的沟渠之中,数日不起:谢贵等人听说后,便借问候之名前来探查。当时正好是盛夏,烈日炎炎,酷热难耐,只见燕王府内摆着一座火炉,烈火熊熊,朱棣坐在旁边,身穿羊羔皮袄,还冻得瑟瑟发抖,他还在大声呼叫着喊冷。两人与他交谈时,朱棣更是满口胡言,让人不知所以然。张、谢二人见状,相互对视了一下,就告辞了。但谁知燕王府官吏葛诚告密说:“燕王是装病,你们千万别受他蒙骗。”两人闻后,正在犹豫间,朱文允密令张、谢二人和原为朱棣亲信的北平都指挥张信设法逮捕朱棣。

这时的张信犹豫不决,回到家中把事情告诉母亲,母亲说:“这件事不能这样办,我听说燕王应当据有天下,王者不死,难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吗?”张信权衡厉害,决定还是告诉朱棣。他换上便服,乘着妇人车,偷偷进入燕王府,将皇帝下逮掩捕朱棣的消息,一一密报于燕王偿棣,朱棣当即计杀谢贵等人,并于公元1399年秋,以“清君侧”为借口,以“靖难”为名,起兵南征。

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朱棣起兵后,便将耿炳丈率领前来讨伐的30万大军击溃。

朱允炆只得命李景隆率50万大军出征。朱棣听说后,喜不自禁地说:“从前汉高祖用兵如神,还只能率兵十万。李景隆这个小子,腹中空空而又盲目自大,给他五十万人马,真是自取灭亡。”

朱棣便设计把固守北平的重任交给儿子朱高炽,自己领兵直趋永平大宁,临走时又故意撤去了卢沟桥上的守兵,以引诱李景隆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计,听说朱棣已率师援救永平,果然匆匆忙忙直奔北平而来。大军过芦沟桥时,李景隆见没有一个士兵守卫,便喜不自胜地说:“不守此桥,我看他是无能为力了。”遂命大军直逼北平城下。

朱高炽严遵父命,坚守不出,连城中的妇女也被动员出来参战。李景隆所统帅的部队,却号令不严。人马虽多,但都是些贪生怕死之徒。只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战,他率领自己的儿子及前锋部队,直杀入张掖门。正当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心胸狭窄的李景隆怕瞿能得了头功,不仅不发援兵,反而勒令缓攻。这样就给燕军以喘息的机会,未高炽命令将士连夜向城墙泼水,天寒地冻,瞬时便结下厚厚的一层冰。等李景隆率大军赶来,早已失去了战机。

朱棣击败永平的辽东军队,又设计攻破另一重镇大宁。在收编了大批军队之后,挥师北平,与坚守在城内的长子朱高炽里应外合,大败李景隆的部队于城下。李景隆率先逃跑,连夜奔回德州。士兵见主帅已逃,也都落荒而逃。

不久李景隆又纠集60万大军北上,与朱棣在白沟河展开决战,结果又遭惨败,朱棣率军尾随追击李景隆的溃逃部队,在济南将其一举歼灭,朱允炆的精锐尽失。

公元1402年,朱棣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付,进占镇江,并准备进攻京城。

朱棣拒绝了朱允炆的求和,率大军兵临京师城下,据守金川门的谷王和李景隆开门迎降,京师遂破。朱允炆的去向不明,历时三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终于以来棣的胜利而告终: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称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首先就是将陆续捕获的建文王朝早臣以残酷的刑法一一杀戮,甚至还诛灭三族。旧臣景清在朱棣连左邻右舍,甚至连他出生的村子也都斩尽杀绝。

这种空前绝后的大清洗,史书称之为“瓜蔓抄”,先后被杀的人达数万之多。

在残酷镇压部分反抗的旧臣的同时,朱棣对跟随他“靖难”夺位的功臣都给予提拔重用,并将周、齐、代、岷四王的原爵恢复,但等统治巩固后,还是将包括这四王在内的其他诸王以各种借口废除或削夺其兵权。对朱允的旧臣,只要能够真心归附的,朱棣也有选择地量才使用。此后,朱棣开始减轻刑法,停止滥杀,以尽快改变滥杀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紧张局面。

削藩之后,为了加强北方的军事力量,以防外寇入侵,朱棣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迁都北平。并于公元1406年开始营建北京城。公元1420年,工程竣工。朱棣宣布于公元1421年春正式北迁。北迁后,朱棣将南京作为留都,并称南北两直隶。

朱棣即位后,在加强皇权,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同时,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休养生息,移民屯田和奖励垦荒的政策,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生产。使永乐朝的农业经济比洪武时代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农业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遵化冶铁厂是明永乐时所建的最大的手工业工厂,厂内有民夫、工匠、军夫2500多人。造船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所造的航海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乘载1000多人,并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等先进航海设备,证明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国家。

此外,朱棣还特别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公元1403年夏,朱棣命令解缙组织编纂《永乐大典》,于公元1407年完成。《永乐大典》有22937卷,约3亿7千万字,内容包括凡有文字以来的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僧道、技艺之言等等。朱棣审阅后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命人抄写了两部。可惜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书大部遭焚毁,剩下的也多被劫走。

朱棣还十分注重对外交往,在广泛吸引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的同时,于公元1405年派郑和率领27800多人的远航队伍,带着大量的丝织品、瓷器、铁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粮、日用品等,分乘60艘海船,自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集合启航。郑和的船队直抵占城(今越南),然后往南到达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再往西航行到满刺加(今马来西亚)、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

自此之后,郑和又先后29年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过今东南亚、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个国家,他们都以明朝使节的身份,向当地首领赠送皇帝朱棣的礼品,表示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来中国访问。此外还同当地进行贸易,从各国换回了象牙、珍珠、珊瑚、香料等许多物品。人们称大明船队为“宝船”。

郑和下西洋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臣,纷纷来到中国访问,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中国到东南亚去的侨民,也迅速增加,他们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的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朱棣即位后,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未竟之业,以通好和防御两种策略巩固和发展大明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事业。继父亲朱元璋在辽阳建立了辽东都指挥使司后,又下令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在当地先后设置了370卫,20年,任命当地部族酋长担任卫所官员,而且代代承袭。为了便于运输军需、贡赋物品和传递公文,朱棣还下令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扩建、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线路。这些干线东至朝鲜,西达今蒙古,东北抵达满泾站,西北通向今满洲里以北,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尽管朱棣在发展大明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真正展示朱棣雄才大略的是他五次远征漠北的战绩。

远征的对象是蒙古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中的鞑靼郎。公元1409年春,朱棣派使带着大量绢币前往蒙古各部招抚,瓦剌首领马哈木、大平、把秃孛罗三人接受招抚,被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而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不但不接受招抚,还杀了明使臣,发兵前来侵犯。朱棣立即命邱福统兵十万北征,但邱福却有负众望,轻敌妄进,在胪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克鲁伦河)全军覆没。朱棣闻讯后大怒追夺邱福的封爵,命皇太子监国,然后于公元1410年春亲自率师北征,在两军斡难河畔与本雅失里大战,将其击溃。本雅失里只带着七名骑兵渡河逃走。

首次北征鞑靼胜利后,朱棣又先后于公元1414年、公元1422年、公元1423年四次亲征漠北。有效地防御和打击了蒙古鞑靼部的侵扰,但自己也耗费巨大。户部尚书夏元吉、兵部尚书方宾等人力谏罢兵。但朱棣不听,又于公元1424年发动了第五次亲征。

结果此次亲征却没有找到任何敌人的踪影反而因长途跋涉,使得征伐将士死伤疲惫,劳而无功。朱棣方才懊恼不已,只好下令班师回京。途中,朱棣一病不起,随后于公元1424年夏病死在愉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附近),享年65岁。

仁宗朱高炽

(公元1378年~公元1425年)

在位时间: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

曾用年号:洪熙

谥号:孝昭皇帝

庙号:仁宗

安葬地:献陵

公元1378年,朱棣长子朱高炽出生。

公元1424年,朱棣病死,朱高炽登基,10个月后病逝。

朱高炽曾被后人比作周之成、康,汉之文、景的皇帝,虽然在位只有10个月,却以为人仁厚,爱护臣下,体恤百姓,善于治国而赢得了在历史上的地位。

作为朱棣长子的朱高炽,虽于公元1404年就被立为太子,在他当太子的20年间,曾多次险些被废。

“靖难”之初,身为长子的朱高炽坚守北平,为父亲朱棣的绝妙计策的实现立下奇功,但此后因身体肥硕,又有足疾,不能骑射,因而在以后的战役中很少立功。

而其弟朱高煦、朱高燧则跟随朱棣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尤其是朱高煦能征贯战,深得朱棣宠爱。

后来,朱高炽又被陷入绝境的惠帝朱允施以离间计,派人将一封劝降的信送到来高炽手中。接到信后,朱高炽心里一惊,思量了一下,将尚未拆封的信原封不动地送往正在前线作战的朱棣。然而,已有争夺世子位之心的朱高煦的心腹,宦官黄严在此之前,就将惠帝送信的事密报朱棣,声称朱高炽与惠帝朱允私通谋反。朱棣听到报告后勃然大怒,决定下令抓捕太子。正在这时,朱高炽派的人匆匆赶到了。看了书信后,朱棣心中释然,收回了刚下的杀子之命。

一场杀身之祸总算躲过了,然而风波并未静止。朱棣登基称帝后,对究竟是立朱高炽还是立朱高煦为太子的事情犹豫再三,一拖再拖,久未决断,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境地,大臣们几次建议立储,他均未置可否。大臣之中也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意见,而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太子之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文臣和武将之争。淇国公邱福、驸马都尉王宁等武将都主张立朱高煦,而兵部尚书金忠和翰林学士解缙、黄淮、尹昌隆等文臣则支持立朱高炽。

一天,解缙又就立太子之事劝说朱棣。在讲了一通“世子仁孝,天下归心”之后,朱棣没有应声。解缙见状,便迂回包抄,撇开朱高炽不说,夸赞起了朱高炽的儿子。

原来,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长得十分英俊聪明,深得朱棣钟爱。果然解缙一提到他的“好圣孙”,便打动了他,不由默默地点了点头。接着,朱棣又分别寻问了黄淮、尹昌隆等,他们的意见与解缙完全一致。朱棣逐渐倾向于朱高炽。后来,解缙又趁朱棣命众臣题《虎彪图》的机会,写了四言绝句一首:

“虎为百兽尊,

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

一步一回顾。”

读完诗句,朱棣深为所动。于是立即宣布立朱高炽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