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200000009

第9章 西汉(4)

刘恒很生气,过了好大一会,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用廉颇、李牧呢?”冯唐说:廉颇、李牧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赵国君主充分信任他们,给他们自主权力,不干涉他们的具体事务,只要求他们打胜仗。而现在魏尚光云中郡太守,优待士卒,打了很多胜仗,匈奴不敢接近云中,但却因上报战功时交的敌人首级比他报的数字差六个人头,陛下就把他罢官、削爵、判刑。立了大功不受赏,出了小错受重罚。所以说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用的。刘恒听了很高兴,当天就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恢复他的云中太守职务,并任命冯为车骑都尉。

有一次,文帝出行到中渭桥,被一个行人惊了拉车的马,于是此人被抓来交由廷尉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是个严格执行法律的官吏,他以不阿附上意、敢在汉文帝面前据理争辩著名。他仔细审讯了此人,得知此人是因为听到车马声音,远避不及,而躲在桥下,过了好一会,以为车马已过,却不料出来恰巧碰上了皇帝的车马,撒腿逃跑,车马被惊。按法律规定,这种情况要“罚金四两”,张释之就这样判决了。刘恒大为不满,说:“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驯,要是别的马,不就伤了我吗?廷尉却只判了个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要判重了,会使法律在人民中失去威信。当时要是就地把这人杀掉,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理,而廷尉是天下司法的标准,一有偏差就会使天下的司法官丢开法律随意处罚。因此只能严格按律判决,希望陛下体察。”

过了好一会,文帝说:“廷尉是对的。”汉文帝刘恒就是在这样情形下,才获得了“文景之治”这样优秀的政绩。

不过,在他统治时期,对汉室宗族以安抚为主,使得汉初遗留下来的同姓王权力过大问题开始激化,到景帝时期才得以解决。这也许是他一生中的瑕疵吧。

公元前157年,刘恒卒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5岁。

汉景帝刘启

(公元前189~公元前141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曾用年号:前元、中元、后元

谥号:孝景皇帝

庙号:无

安葬地:阳陵

公元前189年,刘启出生。

公元前179年,刘启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发动“吴楚七国之乱”,三个月后被平定。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在未央宫中。

汉景帝刘启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回头浪子”,他年少时蛮横成性,直到打死吴王刘濞的儿子,闯下弥天大祸后,方得以悔改。到了刘启即位后,倒成了少有的仁慈之君。这种性格上的转变太过突兀,让人费解,不过,他的上台也值得庆幸,如果让比他更为骄蛮的兄长刘武上台执政,那么文景之治就将有可能不复存在了。

现在看来,景帝所谓的仁慈,不过是御用文人对他的美化,刘启其实是一个心胸比较狭窄的皇帝,名臣周亚夫的结局就是最好的证明。周亚夫因为曾经反对立刘启为太子而遭致刘启的嫉恨,刘启上台后,很快就找到借口,将这个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周亚夫杀死。那为什么汉景帝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呢?当时他所面临的形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诸侯王威胁中央的局面。待平定七国之乱后,民心不稳,社会经济出现倒退的迹象,而刘启被分封为王的叔伯兄弟们又因为削藩而人心大乱,对于刘启的帝位产生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想继续当皇帝的话,就不得不采取仁慈的统治政策,于是这位曾经蛮横成性的刘启皇帝就在历史上留下了仁慈的美名:

平乱削藩

公元前157年,32岁的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刘启上台伊始,就不得不面对同姓王可能谋反的问题,于是,他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

西汉开国之初,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都很大,他们拥有军队,自置官职,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不断增长,到文帝时,诸侯王已经成为中央朝廷的严重威胁。

晁错胸怀大志,博学多才,能言善辩,景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内史,旋又拜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他以为,藩王势力强大而又最危险的是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之侄,至国以后,刘濞即收买人心,发展势力,企图有朝一日夺取帝位。景帝为太子时,吴王太子入京,与其下棋争吵,被景帝误伤而死,刘濞怀恨在心,更加紧了准备叛乱的步伐。到景帝即位,刘濞已经准备了40年,成为威胁最大的诸侯王。故此,晁错主张先削吴王的封地。晁错的主张遭到了外戚窦婴的反对,削吴的事只好暂时搁了下来。不过,此外的楚、赵、胶西三国分别以罪被削,楚王削了东海郡,赵王削了常山郡,胶西王削了6县,一时诸侯喧哗,反响强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错视为眼中钉。

吴王刘濞见朝廷削藩,就开始会同其他诸侯王发动叛乱。他以诛晁错、安社稷的名义,联合各地诸侯王起兵。公元前154年正月,刘濞首先在广陵起兵,接着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国起兵,包围临淄;赵则与吴兵汇合西进。如此以吴王为首,卷入叛乱的共有7个藩王,史称“七国之乱”。他们以“清君侧”为借口,一时势大。

景帝刘启在慌乱之中,又听了与晁错有隙的袁盎的谗言,杀了晁错,以为天下战事自平,但他错了。

景帝杀晁错,自然让诸藩王快心如意,但他的诏谕却受到了吴王无情的嘲笑:“我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还有谁配给我下诏?”他当然不会就此停止叛乱了。此时,景帝方才后悔杀了晁错,急忙派郦寄率领一支队伍击赵,派栾布率领一支队伍入籍,派大尉周亚夫率36将军计伐吴楚叛军,又召窦婴拜为大将军,屯兵莱阳,监视战局。汉朝毕竟处于国力上升的阶段,实力自然要强过吴楚七国,不出三月,七国之乱就被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调整,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王国的独立地位被取消。从此,诸侯王只能享用王国的租税,而不能过问行政,成为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基本上得以解除。

休养生息

景帝即位后,继承了文帝的治国方针,继续保持安定局面,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景帝即位后,就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发展生产。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他又宣布减免一半田租,将田租从汉文帝时期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景帝一直重视农业生产,直到晚年,还不断地强调农桑之本的重要。为了与民休息,景帝颇深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间,除为自己修建了一座规模不大的阳陵外,基本上没有兴建其他土木工程。

轻刑也是景帝比较重视的一项安民措施。景帝曾数次大赦天下,并废除了一种分裂尸体的酷刑,将其改为弃市。为了避免枉屈无辜,景帝三令五申,强调决狱务必先宽,即使不当,也不为过,要求判案时尽管依据律文应该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须重新评议,一切都要体现宽厚仁慈。

景帝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学术上则对诸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允许百家争鸣。景帝在崇尚黄老道学的同时,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当时为儒家设立了不少博士官,《诗》、《书》、《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和胡毋生为博士,这种活跃局面大大推动了儒家的教化和影响。

景帝继续采取汉初以来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但是尽管汉匈和亲,匈奴一方还是时常小规模地入侵汉境。对于匈奴的入侵掠夺,景帝从维护汉匈和好的大局出发,从未进行出兵反击,最多只是增调部分骑步兵屯守防御。

为了维护汉匈和睦关系,景帝还在汉匈边界设置关市,互通有无,大大促进和便利了汉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景帝在位期间,维护安定,与民休息,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终于发展出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升平时代。

对于一位君主来说,能够识才泽贤,固然不易,而能够不以好恶定去就,是非分明,就更不容易了。景帝用人,均力图做到择贤而任,用其所长。

外戚是汉室从高祖时起就很敏感的问题。景帝对此颇能分清彼此,不以偏概全,既不让外戚专权,又能任用确有才能的外戚以适当的官职。

景帝于公元前141年死在未央宫中,在位16年。

终年48岁。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谥号:孝武帝

庙号:无

安葬地:茂陵

公元前156年,刘彻出生。

公元前150年,刘彻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140年,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逝世。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名列前茅的皇帝之一。在中国历史上,这个皇帝一直被史学家评为一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原因在于,他先是放弃了汉初以来一直执行的黄老无为政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正式踏上中国政治的舞台,之后统治中国的思想长达2000余年。完成了思想统治的汉武帝,凭借着文帝景帝这些老祖宗给他留下的家底,挑起了匈汉之间的战争,被那些史学家认为他是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史学家还说汉武帝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

是这样的吗?如果用第三只眼睛看汉武帝,我们就可以知道,汉武帝不过是个像隋炀帝一般的败家子而已。他们的不同只是,汉武帝之后,西汉还苟延了一个世纪,而隋炀帝则亡了国。

让我们还是先从汉武帝的第一个伟大的功劳说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扶为正统,对他的统治而言,还真是统一了思想,巩固了他的统治。

但正是他的这一举动,“儒术”便逐渐桎梏了中国人的思维,使得中国在今后的两千年内,思想、科技等学科逐渐落后西方,直接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初的被动挨打。而他发动的与匈奴之间的消耗战,是拖垮了匈奴,使得匈奴无法与中原为敌,也无法阻挠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才不致被中断。但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又加上他实在是个好大喜功的人物,把老祖宗惨淡经营传下来的家底消耗得一干二净,使得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刘彻死后,差点面临崩溃的局面。

总的说来,汉武帝是一个创造性的人才,也是一个创新皇帝,也只有他敢于“变”,才使中国封建体制能维持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就凭这一点,汉武帝已经值得那些有封建残余的史学家们赞美的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按道理说,刘彻也不算是一个正统皇帝,因为他是父亲汉景帝刘启废掉太子刘荣后,才把他提上去当太子的。所以,刘彻的出生也被传说给神化了。这个传说也大没有新意,不过就是其母王美人曾梦见太阳入怀而已,不过,对于科学尚不发达,迷信横行的那一时代而言,这个传说已经能够镇得住人了。

刘彻能当上皇太子,全靠他的姑妈长公主刘膘帮忙。

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配给刘彻,刘彻也算是聪明伶俐,回答道:“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子给她。”这也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历。

这句话让长公主和在场的汉景帝是高兴,不久就把7岁的刘彻立为皇太子。

汉景帝立刘彻为太子后,便精心培育,请来德高望重的卫纶来做刘彻的老师。本来就聪明的刘彻还很喜欢学习,涉猎极广,对儒学经典、骑射、文学,都有很大兴趣,这就对他日后创出一番所谓的伟大功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终于迎来位及九重的那一天,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开始自己丰功伟业的创造历程。

即位之初的刘彻,首先要面临的是统一思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汉初六、七十年间,以“清静无为”为特点的黄老之说盛行全国,这对安定政局、约法省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都起了有益的作用。但由于无为、放任,却给诸侯王和富贾豪强以扩张势力、为非作恶的机会,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o 到汉武帝继位,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汉武帝需要有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无为”思想,而儒家学说恰恰适应了这种要求,它博大精深,具有包含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伦理各方面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特点,它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使它便于被统治阶级全面利用,尤其在升平时代以控制人民,更有适应性。

刘彻对儒学思想极为推崇,可他不得不面对以“好黄帝、老子言”的窦太皇太后为首的思想上和政治上反对改革的集团。这个集团主要以皇亲国戚为主,况且大权仍掌握在窦太皇太后的手中,因此,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刚开始实行自己的改革措施,就遭到了窦太皇太后的反对,新政不得不暂时废除。此后,汉武帝刘彻只有等到窦太皇太后死后,方才开始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