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4988200000065

第65章 北宋(3)

赵光又是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皇帝。在结束分裂局面后,尤其是在多次伐辽失败后,赵光义便将时间转移到文治上来。不过在文治方面,他的确有很多独到之外。他开创、修补、完善了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使之基本成为定制,使宋王朝避免了像五代各朝一样短命夭折,奠定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制度的基础。

两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宋太祖法度主要在于军事、政治方面,而宋太宗除了对宋太祖法度作了进一步完善外,又着重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规范。

赵光义完善了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科举向文人知识分子广泛开放,只要文章、诗赋合格,都可录取。赵光义扩大了取土的规模,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额远远超过唐代及宋太祖时。赵光义还促进科举取进士日趋严密、完整。在赵匡胤确定殿试后,赵光义由将其进一步完善,规定殿试后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功名。

赵光义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事业,他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三馆另迁远比原址大得多的新址,并定名为崇文院。到赵光义晚年,崇文院的藏书已十分丰富。

赵光义还组织文人编纂了《太平广记》与《大平御览》和《文苑英华》等书。这三大部书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宝贵资料。宋代的皇帝多注意从历史上汲取统治的经验教训,这可以说是从太宗开始。太平兴国八年(983)十一月,太宗对大臣说:“朕历览前代书籍,发现君臣之际,大抵情通则道合,所以有事皆无隐匿,言论都可采用。朕励精求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应当悉心上言说明,朕决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说话。”

赵光义为政勤俭,而又不喜声色游猎,只是喜欢读书和书法。他对宗教还比较宽容,不过是重道教,轻佛教。

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来确保皇位,防范变乱。一面防范武将专权,另一面则是他自家人,尤其是赵匡胤的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最后逼迫赵德昭自杀身亡,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羌(赵光美,为避讳改名)也被逼得忧郁而死。

赵光义逐渐年老,皇位继承的问题也逐渐显得重要起来。本来赵光义想立为皇嗣的是长于赵元佐,但赵元佐在听说叔父赵廷美死后,悲愤不已,逐渐产生精神问题,对手下经常是乱砍滥杀。后来赵光义命大医诊治,稍有好转,遂大喜而设宴,惟独没有邀请赵元佐参加。赵元佐知道后,竟大怒而纵火烧自己的楚王宫,于是赵光义大怒,将赵元佐削去封号,废为庶人。遂于公元995年,立赵元侃为太子。至此,自赵光义即位以来的皇位继承问题才算最终得到解决。赵元侃即后来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宋高宗,六代八个皇帝都是太宗一系子孙。直到高宗赵构,因无子,领养太祖七世孙立为太子,即孝宗,以后的八个皇帝又转入太祖一系。北宋南宋各九个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并称“祖宗”,他们的后代各有八个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轮流当皇帝,其后代也轮流往复,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并且北宋亡在太宗一系手里,南宋亡在太祖一系手里,真可谓平分秋色了。

公元997年,赵光义去世,享年59岁。

真宗赵恒

(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

在位时间: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

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谥号: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安葬地:定陵(今河南巩县)

公元968年,赵光义第三子赵恒出生。

公元995年,赵恒被立为太子。

公元997年,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公元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次年西夏向北宋称臣。

公元1022年,赵恒病死享年55岁。

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恒自幼就很聪明,深受伯父太祖和父亲太宗的喜爱。在被封了一堆王后,赵恒终于在公元995年夏被立为皇太子。赵恒成为太子后,与身为宣政使的宦官王继恩产生矛盾,王继恩害怕赵恒当了皇帝后,没有他的好果子吃。于是趁公元997年春,太宗病重的时候,与太宗李皇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浩胡旦等密谋,准备立赵恒的兄长赵元佐(原名德崇)。幸好宰相吕端瞧出端倪,果断在太宗驾崩前将赵恒找到,并在太宗灵柩前即位,这才保住了赵恒的帝位。公元997年,太宗死,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宋真宗即位后,便下诏表明了自己锐意改革,立志图强的决心。赵恒首先将拥立有功的吕端、老师李至和李沆、宿将曹彬及富有才略谋议的向敏中和夏侯峤等人提拔到政治核心,辅佐自己进行统治。然后贬黜和流放参与废立的李昌龄、胡旦及1继恩等人,使得朝中再无与自己意见相左之人,并下诏宣布,朝廷内外的文武百官都可以上书劝谏,议论时政。

在赵恒的统治地位巩固后,便着手整顿吏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解决机构臃肿、贪污腐败、官吏冗滥、选举作弊等突出问题。赵恒也很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下令进行改革科举制,发展学校教育,在《劝学文》中,曾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此极端的利禄观作为劝学手段,使众多的读书人趋于科场。学校教育自宋初以来,官学甚少,以书院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私学逐渐兴盛起来。对引类书院,赵恒也给予了扶持。

在实行政治改革的同时,赵恒也很关注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方法和手段。他采取了劝课农桑、赈恤灾民、减罢徭役、广兴屯田、奖励垦荒等等发展生产的措施。

由于赵恒在即位之初的几年中,广开言路,锐意改革,勤政治国,因而出现了后世所称的咸平之治的小康局面。

赵恒在国家的治理上能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但面对来自北边的契丹政权和西边的党项政权的军事威胁时,赵恒却非常胆怯懦弱,并没有信心也没有勇气与之对战,而是采取经险设防的策略,开辟边地河道、水塘,种植水田,作消极防御。但契丹军队还是南下了,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迅速南进到澶州一带。消息传来,赵恒吓得不知所措,朝中大臣多数也是胆小鬼,纷纷主张南逃以躲避契丹的进攻。而宰相寇准主张和、极抗战,并力请赵恒北上亲征,赵恒只好硬着头皮北上澶州。集结到澶州周围的几打击宋军见皇上亲征,无不欢声雷动,备受鼓舞,士气大振,前线人民也纷纷协助官兵打击敌人。深入宋境的契丹军见此形势,只得派使请求罢战议和,此议正中赵恒下怀,立即答应了契丹的请求,在寇准的坚持下,赵恒以不割地为原则,答应每年给契丹银30万两绢30万匹,从而达成协议,罢战言好。党顼政权见契丹与宋罢战言和,也遣使入宋,奉表称臣,赵恒也照给银绢。

赵恒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与契丹、党顼的和好关系,使宋朝的西部和北部边防暂时平安无事。澶渊之盟后,赵恒所担忧的外部威胁暂时缓解,但朝廷内部矛盾却日益激化。

战后不久,赵恒把主和派王钦若召回京城,王钦若伺机进谗赵恒,使得赵恒将耿直的寇准以“过求虚誉,无大臣礼”为由罢相。此后朝中尽为王钦若等奸佞小人当道。引后的赵恒,再无御敌之决心,也无治国之励志,每日沉浸在天降祥瑞的迷信之中,将大权交给了王钦若等一班小人,于是朝政日乱,国力渐衰。

公元1022年正月,赵恒抱病前去看灯,回来后便卧床不起,一个多月后去世。

仁宗赵祯

(公元1010年~公元1063年)

在位时间: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曾用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谥号:神文圣武明孝皇帝

庙号:仁宗

安葬地:永昭陵(今河南巩县)

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第六子赵祯出生,生母李宸妃,后过继给章献皇后刘氏为养子。

公元1022年,宋真宗病死,年仅13岁的赵桢即位,是为宋仁宗c 此后朝政被刘皇后把持。

公元1033年,刘皇后病死,赵祯正式亲政。

公元1039年,北宋与西夏发生廷州之战,次年又发生定川之战,宋军两战均败;

公元1042年,宋辽再次议和,北宋增加对辽的纳银和绢。

公元1043年,范仲淹在朱仁宗的支持下实行新政。

公元1047年,宋军贝州宣毅军发生王则领导的起义,坚持约三个月后被宋军镇压。

公元1048年,北宋宫廷侍卫发动起义,冲入皇宫旋即失败。

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病死,享年54岁。

宋真宗曾生有五个儿子,但这五个儿子都相继夭折,因而赵祯出生时,举宫欢庆,宋真宗更是欣喜异常,视之为掌上明珠,并作为自己的唯一继承人。公元1018年,宋真宗便将9岁的赵祯立为皇太子,并举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册封礼。

公元1022年春,真宗病逝,年仅13岁的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

赵祯即位后,因年龄尚幼,所以朝政都由皇太后处理。宰相丁谓等人对刘太后极尽奉承之能事,得到皇太后的恩宠。丁谓从此渐渐飞扬跋扈起来。

丁谓的所作所为很快激起朝野的不满。当时京城流传一句话说:“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丁谓);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刘太后知道后,对丁谓也开始不满,并借王曾弹劾丁谓与擅移真宗陵穴的雷允恭相互勾结,包藏祸心,欲为不轨的机会,将雷允恭杀死,贬丁谓到崖州(今海南崖县)去做官。丁谓的亲信任中正、林特等人也先后被贬。

而此时的赵祯,并无心思也无兴趣关注朝政,他关心的是自己的书法。除了陪太后例定的坐朝听政外,赵祯就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书法的练习中,以至于后来他的飞白书颇有功力,在宋代皇帝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随着年龄的渐长,赵祯开始对专权的刘太后不满,并以疏远太后为他立的皇后郭氏,进自己热恋的张氏为才人,又进为美人的办法,来表示对太后专擅的不满。

公元1029年,范仲淹上书,请太后撤帘归政,结果被太后出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接着宋绶上书,也被贬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后来还有林献可、刘涣等人先后上书,还是被刘太后远贬岭南。

赵祯看在眼里,嘴里却不说什么,而是在心中更增加了对太后专权的不满。直到公元1033年春,刘太后病死,赵祯这才真正做起了皇帝。

赵祯亲政以后,首先就将太后在朝中的亲信如罗崇勋、夏竦、范雍、陈尧佐、晏殊等人全都贬为外官。宰相吕夷简虽曾力助赵祯,但固被怀疑曾阿附太后也被罢相,贬出判陈州。然后重新起用张士逊、李迪为相,任用王随、李咨共参国政。因劝太后撤帘归政而被贬的宋绶、孙祖德等人,也先后得到重用。这样,赵祯就迅速地建立起与自己同为一心的统治集团,以便于以后的施政。赵祯还将郭皇后以无子为借口,废为尼姑,幽居长宁宫,范仲淹也因劝谏而被贬为外官。

赵祯在扫除掉太后的亲信后,也再无心管理朝政,而是与宠妃尚氏、杨氏等人纵情声色,恣意享乐。后来赵祯因酒色无度而患病,因此百官群臣纷纷上书,要求整肃后宫,杨太后也亲劝赵祯,赵祯这才有了些亲政的意思。

这时,宋朝西边的党项政权迅速发展起来,党项国主元昊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西夏迅速强大,成为宋朝西部最大的隐患。

公元1039年春,元昊派人出使宋朝,要求宋朝承认西夏,并于当年年底先发制人,率兵人侵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围攻承平寨(今陕西延安西北),随后又进攻宋朝西部的边防重镇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组织抵抗,结果在延州之战中损失严重。赵祯不得不起用主战的韩琦和范仲淹等人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复失地。

宋军稍获胜利,赵祯以为元昊的西夏不足为虑,派人潜入西夏,挑动西夏自相残杀,企图坐获渔人之利。

元昊知道后勃然大怒,又于公元1042年大举攻宋,包围宋将葛怀敏,歼灭宋军9400余人,战马600余匹,乘胜直驱渭州(今甘肃平凉)。

面对这种形势,赵祯不得不请求议和,但直到公元1044年,元昊迫于辽的进攻,急于和宋抗辽,才答应称臣,同时提出巨额“岁赐”。赵祯马上答应了元昊的求和条件。

契丹此时也趁火打劫,于公元1042年初,以大军压境来威胁赵祯,逼着赵祯增纳“岁币”议和。契丹竟趁宋朝困于西夏之际,不费一兵一卒,便取得了巨额贡纳,这对宋朝来说,无异于是又一次“澶渊之盟”。

而赵祯的朝廷中,朝臣互相倾轧成风,大权也逐渐被吕夷简掌握。吕夷简竭力迎合赵祯天下大治的大平心理,刻意粉饰,一味奉承,使宋王朝更进一步陷入统治危机中。

赵祯还为宋朝增加了大量的官员,使冗官冗吏局面日趋严重。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军虽屡屡战败,所任边将却越来越多。为备辽御夏,又不断扩充军队,使军员比真宗时的40万,猛增了一倍多。

因此,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朝野忧国忧民之士担心国家兴亡,纷纷上书,要求变革图强。赵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隐约地感到了统治危机,便于公元1043年下令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余靖等人主持“新政”。

“新政”在赵祯的支持下进行。但是,新政的实施从开始之日起,就遇到朝廷中保守势力的反对,“新政”